劉玉林
(甘南縣長山鄉農村經濟服務中心,黑龍江甘南162100)
水庫庫區移民在黑龍江省居住的不占少數,他們大多數都是20世紀50—60年代為了國家利益,舍棄個人利益,有是這個村搬遷到那個村,也有是從這個鄉鎮搬遷到另外一個鄉鎮,還有從外省遷移過來的,也許他們當時在原來的地方生活得很好,可到了新的地方,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得從新在來。因此,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沒有擺脫貧困,對于這部分沒有脫貧的人怎么辦,怎樣才能讓他們富裕,筆者就這一話題談以下想法。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出臺,居住在甘南縣外省水庫庫區移民和省內庫區移民,都領到每年600元的補助資金,可用于購買種子和化肥。截止2010年末,我縣已核定移民直補人口總計1 444人,其中省內庫區移民334人,外省庫區移民1 110人,并以“一折通”的方式將直補資金直接兌現到移民手中。直補資金的發放,提高了移民收入水平,改善了生活條件,間接地提升了移民戶發展生產的能力,為移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一定基礎。
對于那些領到直補金的農戶,在農業貸款,小額貸款方面能否給予他們一定的照顧,能貼息的盡量給予他們貼息,幫助這些農戶解決資金不足,擴大再生產,盡快脫貧。
對于這些庫區移民來說,科技對他們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議科技人員要經常與這些移民農戶取得聯系,實行“一幫一,結對子”活動,把科技真正送到移民戶手中,幫助他們謀劃發展策略,講解現在農業發展趨勢。甘南縣是全國節水灌溉示范縣,在省水利廳,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幾年節水灌溉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甘南縣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嫩江中游沖擊平原右岸,十年九春旱,因此,針對這一氣象狀況,要向移民戶講解節水灌溉的重要性,幫助他們了解灌溉技術,雖然我縣是全國節水灌溉發展示范縣,農民用水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效益認識較高,但過多前期投入讓大多數移民農戶無法接受,農民用水戶的意識還停留在早期的卷盤式、鋁合金管道移動式噴灌時期,近幾年,陸續發展的適于農戶個體經營運作的,小型涂塑軟管移動式噴灌和膜下滴灌形式,在我縣進行試驗示范。把這些好的節水技術將給這些移民戶或者親自帶領這些移民戶去試驗示范農戶地里看看,學習學習,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到科技的重要性。
自2009年以來,我縣累計投入移民后扶項目5個,這5個項目分別為飲水安全項目、旱改水項目、道路建設項目、橋梁建設項目、有限電視工程項目,通過后扶項目建設,使移民安置區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為移民安置區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移民后扶規劃是今后移民工作的統領,編制好移民規劃對于做好今后移民后扶工作尤為重要,在繼續加強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生產性開發路子與模式。規劃近期目標要以解決水庫移民的溫飽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問題為主,中長期目標要以加強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改善移民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移民收入。規劃編制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整合資金,整村推進,以移民增收為核心,做到普惠制。規劃編制要開拓視野,多挖掘各方面科技資源,竭盡全力為移民增收服務。規劃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促進庫區經濟繁榮和移民安居樂業,增強移民的綜合素質為核心,結合勞動力市場需求,加大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促進移民就業增收。
改善和提高水庫庫區移民生活,要堅持軟扶持與硬扶持相結合,硬扶持就是基礎設施項目的扶持,包括修路,打井等生活方面的基礎設施和農田水利配套等生產方面的基礎設施;軟扶持就是為移民增收引智力、引科技、引人才、引資金。只有這樣才能改善移民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移民收入,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步達到當地農村平均生活水平以上。
[1] 楊友.水庫庫區移民貧困方面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5(1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