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光,王 磊
(大慶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黑龍江大慶163311)
新時期,國家的防洪方略也從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研究如何通過提高洪水控制能力來實現洪水科學高效利用是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國洪水徑流量占徑流總量的2/3以上,洪水資源是寶貴的常規水資源,長期以來,人們過于關注洪水的風險性而忽視其資源利用的一面,尤其是在高度重視城市防洪安全時忽視了城市洪水資源的利用。
城市洪水利用就是采用多種措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使以往白白流過城市的洪水成為可用水資源,從而提高區域內的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而提高區域內的水資源安全。
大慶市洪水頻繁發生,20世紀造成災害的洪水有13次。從60年代起,大慶市先后修建了大慶地區防洪工程、松花江嫩江堤防工程等洪水控制工程,防御洪災的能力大為加強。防洪工程的建設在提高控制洪水能力的同時,也為開展洪水資源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工程基礎。
大慶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400 mm,多年水面蒸發量高達1 620 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倍有余。市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69 m3,僅為國際公認的1 700 m3的用水緊張警戒線的1/10,屬于嚴重缺水城市。
2010年,大慶市委提出努力建立和打造與“天然百湖之城”城市名片相適應的優美河湖濕地景觀。對于大慶這樣一個嚴重缺水城市,通過科學利用城市洪水資源來補充生態環境用水水源,既可減輕城市的供水壓力,又能改善城市水環境狀況。
2.1.1 安全第一
原則上對于10 a一遇以下的中小洪水應盡量充分利用,超過10 a一遇的洪水,不再加大引洪水量。
2.1.2 優化配置
本次實施方案與“大慶市百湖治理專項規劃”相結合,建立“六縱一橫”洪水資源配置河網,通過王花泡及北二十里泡引洪工程,將城市外部洪水引入主城區及其上游地區湖泊及景觀河道。
2.1.3 效益優先
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盡量將洪水資源配置到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高的部門。
2.2.1 引洪入湖泡
主城區及上游地區共有湖泡40個,其中沒有進行環境補水的湖泡有30個。建設“六縱一橫”(六縱”:西部支河、西城運河、中央支河、薩爾圖河、黎明河和儒新河?!耙粰M”即彩虹河)的城市湖泊生態環境供水體系,通過王花泡和北二十里泡為城市湖泡供水。
2.2.2 引洪入濕地
大慶市主城區內城市濕地有3個,分別為龍鳳濕地、北新湖濕地和九三湖濕地。濕地面積50.5 km2,由于龍風濕地就是北二十里泡,通過安肇新河即可為其補水,通過王花泡水庫為黎明河中游的北新湖濕地和九三湖濕地,補水工程采用引洪渠道為黎明河上游補水,再分水入兩濕地。
2.2.3 引洪回注地下水庫
利用引洪工程引水回注于地下水庫,具體措施為通過王花泡引洪渠道將明青坡水引入紅旗河—彩虹河—西部支河-碧綠湖,經碧綠湖調蓄后再經過水處理設施達到回注標準后通過鋼管配水到漏斗區的各注水井。
整個回注流程的關鍵環節是水處理,這一環節的具體要求是保證原水在注入地下水庫的過程中不致引起含水層的污染,注水水源的水質不應引起孔隙性堵塞或導致地下水水質級別的下降,注水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水體標準。工藝流程:原水—配水井—(加藥、管式混合器)—反應池——沉淀池—(消毒、清水池)—送水泵—注水井。注水井的最大規模為60口,單井注水量按2 000 m3/d計算,最大注水量為12×104m3/d。
2.2.4 引洪回注油田
大慶市主城區范圍內有油井近1萬口,每天的清水注水量約為8 300萬m3。本次通過引王花泡洪水入城市湖泡補水河網,再入采油區內及附近湖泊進行調蓄,通過管道取水到油田水處理站,處理后滿足回注標準后,再通過油田配水管網回注于油井。
使用洪水資源,可以獲得開源、節約成本等效益。開源即引洪水源利用增加了城市供水量,緩解了城市水資源危機;節約成本主要是指洪水資源不同于三引工程和地下水取水工程,資源本身是免費的。本項目從洪水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等方面評估洪水資源利用的實施效果。
2.3.1 經濟效益
通過利用洪水資源,為城市生態環境及油田開采供水,明顯有著經濟效益。大慶市城市現狀供水水源主要是長距離外引嫩江水,供水成本很高。城市水廠的制水成本在4元/t左右,而洪水資源的水源是免費使用,投入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引洪水庫和引洪渠道的建設,為一次性投入,每天的運行成本為洪水配置工程的維護費用和回注于地下水庫及油田的水處理處理費用。根據測算,洪水配置工程的維護費用折算到單位水量為0.12元/t,回注地下水庫的成本為0.6元/t,回注于油田的成本為0.9元/t,大大低于現狀各業水價,同時,大慶市城市因缺少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8元/t (2008年測算),洪水資源利用提高了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效益十分明顯。
2.3.2 環境效益
使用洪水資源,可以大大改善尚未補水的城市湖泡的水環境質量,恢復地下水降落漏斗區水位,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實現在下水采補平衡,生態環境效益十分顯著。
1)重視防洪安全,避免出現因追求資源利用而造成危險的局面,引洪利用要在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2)建立蓄滯洪區的洪水保險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補償資金的來源應是洪水資源的收益。
3)加強洪水資源利用的信息化建設,開發適用本區域的洪水預警預報系統。
4)將洪水資源管理列入議事日程,與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緊密結合,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科學調度洪水資源。
5)加強政策法規支持和財政支持,將洪水資源利用工程逐步規范化和標準化。
6)廣泛吸納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洪水資源利用事業。
[1] 鄂竟平.論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J].中國水利,2004 (8):15-21.
[2] 劉建衛,許士國.區域洪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水利學報,2007,38(4):49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