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亞
重癥監護室(ICU)的創建對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院內感染性并發癥也隨之而來,甚至可導致搶救最終失敗,因此控制和預防ICU醫院感染十分重要[1]。在臨床上我們注重護理干預,有效地降低了ICU感染。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7月我院ICU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45~76歲。醫院感染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2.1 提高手衛生依從性 醫務人員的手是醫院感染中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洗手是預防、控制院內感染最簡便、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可有效去除大量暫住菌,切斷傳播途徑,降低醫院感染率。首先,制定和完善手衛生管理制度。以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為依據,制定了我院的“醫務人員手衛生的標準操作規程”:(1)在ICU張貼手衛生宣傳畫或展板及六步洗手法演示圖,通過制度和規范要求醫務人員提高手衛生的執行率,并推廣和促進手衛生習慣。(2)完善手衛生設施,使用速干消毒劑。室內安裝空氣交換機,逐步將洗手設施更換為感應式水龍頭,取消原來每天用的大毛巾,改換為小方巾及紙巾;提供刺激性小、無傷害的速干消毒劑。(3)定期或不定期對醫務人員的手衛生依從性進行檢查和采樣培養,將手衛生情況納入護理質量管理,科內一級質控每15 d檢查1次,護理部每季度檢查1次,平時不定期檢查及抽考“六步洗手法”,每季度對護理人員洗手后手表面菌落數檢測1次,成績與科室、個人的獎金掛鉤,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經采用上述措施,本科護理人員保持了較高的手衛生依從性,由原來的57%提高到89%。
2.2 侵入性操作規范化 大多數ICU患者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是ICU對患者實施搶救的重要手段,但也是ICU獲得性感染增加的主要因素[2]。在進行各種侵入性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對于氣管切開者應充分濕化氣道,吸痰時戴一次性無菌手套,使用無菌導管,動作輕柔,吸凈口腔內和咽部分泌物,避免痰液反流入更深的氣道加重感染;視痰液性質和量定期更換氣管套管,以防粘附于套管內壁的痰液堵塞氣道或脫落到氣管內,從而引起肺部感染;呼吸機管路應使用一次性管路或每周更換消毒1次,管路冷凝水是高污染物,集水瓶應放于呼吸管路的最低位,避免倒流,及時排空。對于實施導尿術的患者,留置導尿管時,應保持集尿系統的密閉性,并維持重力引流;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暢;尿袋固定位置低于膀胱,防止尿液逆流;傾倒尿液時,集尿袋接頭不能與便器接觸;盡可能縮短患者留置導尿管的時間,做好尿道口護理,保持會陰部清潔。對于動靜脈置管的患者,應保持導管入口皮膚的無菌狀態,以薄膜或消毒紗布覆蓋;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感染,一旦高度懷疑應立即拔除導管,取導管尖端和血液送細菌培養。
2.3 限制探視制度 “一人生病,全家陪護”是醫院中的普遍現象,由于陪伴家屬和患者增多,安靜、舒適、整潔的休養環境難以保持,不利于患者休息和病房管理,陪住家屬交替換班和流動,大大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機會,同時也干擾了醫護人員的正常工作秩序[3]。因此,對患者采用“一對一”的看護形式,實行限制探視,制定及完善各項護理工作流程,各種儀器及病房設備檢查維護、物品藥品請領配送到病房,減少了非護理工作時間[4]。
2.4 嚴格病區消毒及監測 病區布局合理,每天通風換氣至少2次,室溫宜保持在22~24℃,相對濕度55% ~65%。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每日用動態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3次,2 h/次,每月進行空氣、物體表面和醫護人員手的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查找原因[5]。
ICU患者病情較危重,臥床時間長,大多數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喪失了咳嗽能力,氣道分泌物排出困難,這些都為細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為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醫務人員采取了護理干預措施,控制了護理環節,有效降低了ICU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由實施前的9%降至6%。
[1] 王玉娟,米躍華,王 蕾.護理干預與ICU感染控制[J].中國病案,2010,10(1):39-40.
[2] 楊曉楓,彭 懿.重癥監護室侵入性操作的感染分析與護理干預[J].華西醫學,2010,25(11):2090-2091.
[3] 羅鑒蘭,張 剛,吳澤勇.護理干預對降低燒傷感染率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1,6(8):207-208.
[4] 周 晶,遲秀梅.神經外科無陪護ICU的建設與護理安全管理[J].吉林醫學,2008,29(20):1779-1780.
[5] 張 穎,屈紅萍.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分析與護理干預[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