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燕
2010年是新醫改政策頒布的第一年,同年亦實施了以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為目標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我科作為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病區,為進一步規范護理工作,保障醫療安全,2011年在加強對老年病房的護理風險管理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管理探索,望能更好地運行護理服務行為,規避護理風險,有效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提高服務質量,現將我科進行的部分護理風險管理報道如下。
我科護理人員18名,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6名,護士5名,未注冊護士4名。平均年齡32歲。實習護生4名。學歷:研究生在讀2名,本科在讀6名,專科10名。我科平均床位周轉率為92.3%,患者平均住院天數9.8 d。在提供優質護理實施過程中,我科采取了時間段限制探陪管理,即陪而不護的原則,由護理人員提供落實各項基礎護理工作。
風險管理是指對患者、工作人員、探視者可能傷害的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并采取正確行動的過程[1]。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潛在的風險事件及預防防范的識別、評價,并尋求處置對策和科學管理,是確保護理質量的核心政策[2]。醫療行業是高風險行業,而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樣性、復雜性、突發性、猝死率高等特點[3],在優質護理服務的大環境下,護理工作中存在或潛在著許多風險因素,有效地進行風險管理,保障患者的護理安全尤為重要。
2.1 規章制度不完善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開展,重新修訂的部分工作職責和工作制度仍不夠完善、具體、細化,或者制度落實不到位,有時造成責任不明確,或工作有紕漏。未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造成護理缺陷是一種發生率較高、損失較大的風險[4]。
2.2 家屬或患者因素 家屬對優質護理服務的概念可能不清,同時對部分護理行為不理解,對患者的客觀情況知曉不詳細,或故意隱瞞病情;患者語言交流障礙,某些事情表述不清。
2.3 護理人員因素 受傳統護理習慣的影響,護士多按醫囑被動工作;且更多護理人員都為獨生子女,法律意識較淡薄,缺乏危機意識、風險意識,在思想上存在偏見,主動服務觀念不強,總認為為患者做生活護理低人一等,存在對優質護理服務認識不清、工作思路不明朗等因素。
2.4 護理技能因素 部分護理人員技術水平、專業知識參差不齊,臨床經驗與人力資源的配備不足等;涉足臨床部分人員臨床經驗不足,或者相互間協調不力,都能直接或間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簡化護理記錄模式的推廣,導致有些護理記錄過簡,不能嚴格執行護理文件記錄,出現缺項,或者記錄中夾雜著主觀想像;另外,因個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業務技能的不熟練,導致對患者的預見性專科護理不足,只關注生活護理,而缺乏臨床專業觀察。
2.5 老年患者自身因素[5]老年患者因疾病和衰老同時存在,常患有多種疾病,癥狀不典型,并發癥較多;同時,老年患者聽力、記憶力、反應能力、自理能力下降,容易造成誤聽、誤答,漏服、誤服藥物現象,或過于自信不配合護理及治療;另外,老年患者因視、聽、觸覺等感知能力差也會產生不安全因素,使護理過程風險加大[6]。
2.6 溝通及其他因素 近年來,由于護士的溝通問題而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大多是由于護士服務意識差,缺乏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技巧,交談態度冷淡,語言不妥。患者消費高,院外養老行業競爭激烈,家屬及患者對飲食住宿條件不滿意。
3.1 加強護理評估及識別 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護理評估,評估的過程貫穿于住院的始終,并將評估及識別結果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相關結果告知家屬。同時,進行護理風險識別能力的培訓,讓護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臨的風險,識別出護理過程中的各個風險點,針對潛在的風險加以控制,以規避風險。
3.2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大落實力度 隨著服務要求的不斷提高,本院護理部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侵權責任法》,分析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問題,重新修訂和完善現行的“護理人員職責和規章制度”、“護理風險報告制度”等。同時,細化工作內容及流程再造,要求在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加大監督力度。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誠信度,提高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3.3 轉變服務觀念,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為適應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教育大家轉變服務觀念,擺正護患關系、擺正心態,自覺維護患者的權益[7]。設立護理安全督導小組,組織全科人員定期進行安全討論,對科室不安全因素進行充分預見,并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在安全討論記錄中詳細記載存在問題、采取措施及效果評價,下月追溯落實改進情況,對病情發生變化的患者除做好臨床護理外,還要將患者的預后向家屬交代,尤其對可能發生死亡的患者,使家屬對患者的最差預后有著充分的思想準備[8]。
3.4 加強崗位培訓,增強護士的應急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制訂年輕護士素質提高活動方案,有計劃的分層次進行專業技術及知識培訓,對在職護士進行持續護理教育與風險意識培訓,確保其具備綜合專業能力。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由于病區沒有家屬參與護理活動,要求護理人員處處以人為本落實整體責任制優質護理服務,通過主動服務與溝通,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將護理服務中的高風險因素在護理人員與患者和家屬之間透明化,將職業風險化解到最低限度。
3.5 合理人力資源配置 針對病房護士配備不足,護理部實行APN彈性排班,并針對科內護理人員的特點,因人適用,成立護理質控小組、科研小組、靜脈穿刺組、安全排查組、傷口護理組、健康教育組等,充分發揮個人特長,調動每位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把潛能發揮最大化。
3.6 積極協調醫院各科室的關系 我院為新建綜合性病房大樓,對診療區的設施、環境有較大的改善,老年病區的發展是老齡社會的發展趨勢,老年護理病房的發展離不開醫院各科室的支持幫助;為更好地實施優質護理服務,醫院建立了優質護理保駕護航系統,充分調動了各科室、各部門的人力、物力資源,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病房、支持病房,更好地建設病房。
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管理的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法律追究。由于本病房的工作性質不同于其他治療區,通過有效的管理方式,基礎護理工作做得細致周到,整體護理工作實際到位,護士的法律意識、服務意識及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有效推進了科學化、制度化、系統化護理工作的開展。病房自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以來,護理工作在摸索中開展,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通過以上各項措施的實施,無1例事故、差錯發生,無1例上訪,優質護理服務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真正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服務。
隨著科學技術、經濟、文化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生存和生命的價值越來越重視,對衛生保健、身心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護理的服務也有了新的需求。在老年病房的管理中,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使全體護理人員增強了法制意識,充分認識到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護理安全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實施優質護理的老年病區有效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后,更強化了護理管理職能[9],使護士主動工作意識和工作方式發生了改變,護士直接接觸患者的時間大大增加。在護理環節上發生風險的因素中,有65%是由于溝通不足或溝通不當造成的[10]。護士比以前更多地深入到了病房,貼近患者,增進了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拉近了護士與患者空間上和情感上的距離,充分保障了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1]林菊英主編.醫院管理學護理管理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3 -74.
[2]韋素清.從護理風險管理程序談臨床管理思路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7):67 -68.
[3]王衛群,周 玲,閉秀英,等.老年病科護理工作特點及管理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4,4(12):34 -35.
[4]吳欣娟,賈朝霞.從護理角度看患者安全問題及應對措施[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56 -58.
[5]徐永能,盧少萍,張月華,等.老年病房的護理風險管理[J].現代護理,2007,3(16):1536 -1538.
[6]錢 萍.加強醫院護理風險管理的必要性[J].護理管理雜志,2004,4(6):17 -19.
[7]鄒樹芳,熊 輝,李玉娟.護理投訴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3,3(4):51 -52.
[8]陳愛萍.老年病人臨終關懷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57-559.
[9]黃惠根,陳 凌,黃紅友,等.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試點的做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5):310.
[10]金曉華.護理風險管理及質量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1):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