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楊紅民
上世紀80年代前,我隨父親下鄉工作,住在一個小鎮上。
那個年代的社會物資還比較匱乏,老百姓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家庭用具一般損壞了還要修修補補繼續用。當時做飯用的鍋大部分為鑄造鐵鍋,用的時間久了會有縫隙,透了砂眼,需要補補才能繼續用。
因當地鑄造業基本空白,補鍋這個活兒掏力不少掙錢又不多,所以當時干這一行的基本上都是來自安徽省北部地區的師傅,一個師傅帶著一兩個不拿工錢的小徒弟,拖著一架膠輪板車裝著爐灶工具鋪蓋就是全部家當。
補鍋的師傅一般是頭天晚上就到了鎮上,湊個屋檐裹個被子就睡下了,第二天起大早生著化鐵水的爐子,放上個小鍋燒開水,然后拌點面糊倒鍋里攪攪煮熟,師傅盛帶面疙瘩的,徒弟就喝點湯。飯后,師傅安置補鍋的家什燒上坩堝,化上鐵水,徒弟則走街串巷扯上喉嚨吆喝“咕嚕鍋哩”(補鍋叫“咕嚕鍋”,一可能是安徽方言,二可能是為了押韻),收取該補的舊鍋。
中午,照例是沒有午飯吃的,當天收的舊鍋什么時候補完了就什么時候做飯。幾大瓢水,一把面條,師傅拿出一角錢給徒弟到鎮上供銷社的食品門市部,連鹽帶醋一起端回來一碗,面煮好后倒鍋里一拌,就是一頓飯。師傅拿出專用的大碗,撈上一碗稠稠的面條,剩多余少就是兩個徒弟的一頓飯了,徒弟僅喝些稀面條是很難填飽肚子的。
我當時也就十歲左右,好奇心重,每有補鍋的到小鎮上,只要是假期或者課余,我必是忠實的觀眾之一,有時連作業都忘記寫了,第二天早起再補寫作業??囱a鍋的次數多了,漸漸和一個周姓小徒弟熟悉了。只要他跟著師傅來鎮上補鍋,想著他吃不飽飯,我就偷偷從家里或者街坊鄰居家拿點饃饃或者其他吃的讓他填肚子。后來,只要小周到鎮上補鍋,就先想法和我見上面,然后才去吆喝收活,我則蹲到師傅爐前看熱鬧,等小周找夠能干一天的活回來,我倆就一塊給師傅打下手。時間久了,我把補鍋的技術基本掌握了,開上新茬,勺上鐵水上下一擠抹平拋光就成了。
那時,父親是鎮上供銷社的領導,有時師傅還會借我的光,給一毛錢讓我到供銷社食品門市部去端晚飯用的鹽醋醬油。營業員我都比較熟悉,給我的分量足不說,有時還能捎帶著帶回塊咸菜或者蔥蒜什么的,師傅一高興就會多下半斤面條進鍋給徒弟們吃,小周也能多吃兩筷子面條。時間久了,我和小周成了要好的朋友。他用安徽話我用河南土話相互交流溝通基本沒有障礙,那時我倆年齡小,小周也就八九歲的樣子,當時也沒想起來留個通信地址什么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老百姓逐漸富裕起來,家里也用上了結實輕便的鋁合金飯鍋,補鐵鍋的生意就逐漸消失了,后來,再沒見過小周兄弟,那“咕嚕鍋哩”的聲音也在記憶中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