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方,張秀卿 ,張 娟
(內蒙古農業大學 林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9)
隨著社會、經濟以及人們對生存環境認識的發展,城市公園設計的涵義、內容和方法正在逐漸發生著變化?!吧殖鞘小钡奶岢觯?],使得城市里的公園不再單單作為城市的一個構成元素,而是在慢慢破除那種固有的范圍圈——圍墻式公園,于是在公園的設計時,能不設圍墻的地方,盡量不設,使人接近自然。因此“城在園中,城園一體”已成為今后城市發展的導向,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開始迎合市民們的心聲。
作為一種垂直向的空間隔斷結構,墻用來圍合、分割或保護某一區域,其合成的一個個閉塞的空間,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把“大自然”引進了城市,通過對空間與場所、環境與行為、功能與活動、社會與心理和經濟與開發等多種關系的研究[2~4],來構造一個使人們活動更有意義的人為自然環境,改善空間環境的質量,從而贏得了廣大市民的共鳴,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通過對呼和浩特市公園透綠設計的調查研究以及對大量文獻的查閱和學習,可將城市公園透綠設計的優點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公園的透綠設計促進了城市內公園綠地與道路綠化的有機融合,使公園景觀與城市街景連成一片,融為一體。公園圍墻的破除以及形式的改建,打破了墻內桃園,墻外樓園的格調,使公園和城市真正的融為了一體,“樓外森林,林內家園”的綠色夢想成為現實,“森林城市”的主題得到升華。
(2)打破了公園的范圍限定,美化了城市景觀。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使單調僵硬的建筑墻體變成了公園特設的漏景窗,寬廣筆直的馬路成了公園的主干道,格調不一的高樓大廈變成了公園的巨型雕塑,公園的場地已不僅僅是那么一小塊綠地,破圍透綠使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個統一體,變成了一個大公園,在這個大公園中,人們和自然之間少了隔閡、多了親密。
(3)令路上行人可以觀賞到墻內優美的園林景觀,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走出壓抑的樓房,卸下一天的重擔,人們第一眼已不再是急流的車輛、灰色的馬路和高高的圍墻,而是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自然春光,仿佛進入了公園深處,這種不是刻意的去尋求,而是無意間產生的感覺,和那種特意的去某個地點來使自己身心得以放松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4)使城市體系增加了綠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使城市支離破碎的綠地連為一體,同時打通了“圍墻公園”的易入性,使整個城市變成了世外桃源,市民可以用最快的時間,步行最短的距離進入市區星羅密布的公園,可以休閑,可以運動,這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更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指數[5,6]。
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就是將公園周圍實心的圍墻拆除或改造成鏤空的墻體,使墻內的綠色透露出來。這一措施不僅增加了城市物質空間景觀,而且符合市民心聲,使大城市、大園林的觀念深入人心。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不僅是對過去舊事物的揚棄,更是現今新事物的一種創造。
在呼和浩特市公主府花園以及青城公園的透綠設計中,把磚墻改造為柵欄或低矮的具有藝術造型的圍墻以及鐵藝圍欄,通過造型打造出節奏感和韻律感,打通了公園內和公園外的視線阻隔,而且使得公園的墻體變得鮮活而靈動,不僅富有藝術色彩,而且又增添了公園的外圍景觀(圖1)。通過漏景和透景的手法把公園內綠色景觀與外圍街道景觀連為一體,把空間的分隔與景色的滲透連為一體,不僅增加了公園的觀賞景點,而且還會使過路行人產生一種“有而似無,有而生情”的新奇感覺,從而打破了那種單調、枯燥的都市緊張感。

圖1 圍欄式(柵欄式)透綠設計形式
綠籬是城市公園最常見的圍墻形式,通過喬、灌木形成的分隔帶,不僅消除了磚墻給人們產生的心理逼迫感,而且對進入公園的車輛同樣起到了有效的限制作用,同時綠籬式圍墻還可以在調節大氣溫度,改善大氣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西方美學家們對這一獨特的園林美學形式給予很高的評價,如黑格爾寫到 “圍墻是用修剪整齊的籬笆造成的,這樣就把大自然改造成為一座露天的廣廈”[7]。在呼和浩特市滿都海公園的北側一排低矮密實的小型灌木綠籬,使得街上行人無需進入園區便可以欣賞到公園內的美景,讓市民有了“城市在公園中,公園在城市中”的感受,同時又起到了范圍的限定和一定的防護和保護功能(圖2),擴大了公園的視覺范圍,同時大面積的自然景觀又軟化了市政建材的生硬感。

圖2 綠籬式透綠設計形式
公園圍墻與住宅圍墻、單位圍墻的概念和用途不同,當人們的素質達到一定水平,經濟發展至一定程度時,就可以不再設置圍墻了,圍墻的去除增大了公園的可透視性,同時緩解了都市空間狹小的擁擠感。這種廣場式的隱形圍墻成了公園綠地和建筑群的過度帶,使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融為一體。在呼和浩特市滿都海公園的透綠設計中,把公園外圍人行步道的道牙有意地提升和加寬來替代公園的圍墻,不僅給路行此處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休息的平臺,而且擴寬了外圍的交通視覺空間,透出了公園內的美麗景色,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指數;在如意廣場公園的設計中,兩旁的綠地取代了公園外圍的墻體,在入口廣場兩側的綠地中一邊置以頑石,另一邊孤植兩棵油松,形成不同色彩和韻味的對比(圖3)。這種空曠式的透綠設計給了人們更大的視覺空間、活動場地,使街上行人少了一份緊迫感,多了一份寬松與舒適感。

圖3 空曠式透綠設計形式
這種特殊的公園透綠設計是指在公園的設計造景中,由于一些具有價值的歷史存留物或所屬權等特殊原因而限定了公園的范圍,所采用的一種擴大公園景觀,使其與周圍城市環境相融合的方式。在公園的建設中這種方式應用極其稀少,蘇州滄浪亭是這一設計的典例,此園臨池而建,一泓清水繞園,無高墻大院阻隔,園內綠色倒映水中,使之巧妙地借入了園外的水系。在呼和浩特市如意廣場的設計中為了擴寬公園的視覺和景觀面積,設計者在北面工廠的圍墻上鑲嵌了內蒙的特色壁畫,墻外又段植了不同色彩的低矮小檗,不僅柔化了生硬的墻體和路面,同時又延伸了公園的面積,巧妙地利用了這面墻體,為公園增加了一道別具特色的風景線(圖4)。

圖4 借景式透(擴)綠設計形式
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增加了公園與城市、公園與人們的親密感,改觀了城市的面貌,使得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在對呼和浩特市公園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公園的破圍透綠設計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隨著建筑樓群的急劇增多,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市民們心中的壓抑感越來越強烈,為了緩解這種壓抑感,公園成了市民們放松身心的氧吧[9,10]。在呼和浩特市市中心的青城公園由于公園周邊停車位的空間有限,有些市民為了方便,便把公園外圍的人行道當作了最佳臨時停車場,隨意停放的車輛阻礙了公園內美麗景色的可視性,使得過往行人內心產生一種急躁和不安的情緒,有的甚至堵塞了公園入口,再加上各色小吃攤位的擺放,加劇了公園周圍的交通堵塞,導致過往行人無法順暢通過,以至于影響了城市的和諧氛圍,造成了混亂局面。
公園周邊低矮的綠籬取代了堅固的圍墻,增加了公園的可透視性,使行人無不向往,在對滿都海公園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為了最快速、最便捷的進入公園之中,來享受這讓人感到愜意的自然風光,人們在綠籬中漸漸開鑿出了一些步游道,完整的綠籬被分割成長短不一的斑塊,整齊美觀的綠籬變得千瘡百孔,灌叢失去了蓬勃生機,變的東倒西歪,露出的灰白地面向遠處的草坪延伸。人們的這些行為雖然增加了公園的可進入性,但也破壞了公園景觀的整體感,增加了不協調性。
公園周邊圍墻的破除,增大了公園的可視性和可進入性,使進入公園的游人數量大大增加,同時也使得小型車輛的進入更加方便自如。在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花園里,行駛在公園步游道上的自行車、電動車等隨處可見,有的還在公園里練起了車技,這不僅會對公園里的一些公用設施帶來損壞,而且還會給休閑中的人們帶來危險,影響了人們的心情,增加了人們的恐懼感,最終使公園這個原本很愜意的場所,變成了一個充滿危險的地點。
公園的可達性、可視性增強了,使得游人的進出更加頻繁,這不僅加大了公園的管理難度,同時也使得公園的各項設施遭受的破壞程度大大提升。在呼和浩特市公主府花園的外圍廣場上,原先精美的灰土塑造護欄已被破壞的所剩無幾,廣場上的鋪裝也是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公園北側的鐵護欄也有一段被損壞的蕩然無存,這種凄慘景觀和公園內外美麗、整潔的景象顯得是那么的不協調。
現階段國內十分崇尚城市公園破墻透綠的做法,但凡事都應該實事求是,講究因地制宜。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歷史的影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而破墻透綠后的再建設也應該有各自城市的特色。如果采用一樣的不銹鋼護欄,一樣的綠籬圍墻 ,一樣的漏景形式,就會失去地域特色,顯得單調而無內涵。所以,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要放開思路,因地制宜,打造出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作品,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也增大了公園的游人數量以及過往車輛,但也給公園周邊的街道交通帶來了混亂,甚至堵塞。針對這一問題,在公園周邊應建立多個停車場地,來疏散過于集中的車輛,緩解周邊街道的交通壓力,并設立專門的看管人員,督促人們有秩序的停放車輛,管制那些隨意停放車輛的市民。
“綠籬之中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雖然現在公園的出入口已經不少,但為什么還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之一就是公園的設計還存在不足之處,公園的出入口雖多,但沒有真正考慮游人的休閑需求,如果只是按照設計者的意愿來驅使人們的行為,那這個設計必定是失敗的。為了更好的體現人性化,減少綠籬中開路的現象,設計者應把那些已經被游人創造出來的路,加工成更加適宜游人行走的路,在原地上美化景觀,將外層密集的綠化帶改造成通透式綠化帶,遷移外層密集的喬灌木,對騰出的場地進行地形塑造,增加種植開花植物,增建園道、園凳等,方便市民休閑運動。
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增加了公園的管理難度,在物力和人力方面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增加公園的執勤人員,保障公園環境的有序和清潔,在草坪、雕塑以及路旁增設文明警示牌,在各個入口處設立小型景觀,這樣既可以增加公園外圍的觀賞點,又可以阻止各種車輛的進入,解除了游人的安全隱患,又減輕了公園的管理負擔,同時還要加強公園設施的維護力度,尤其對公園外圍的設施要勤于修補、加強管理,這樣才能真正使得城市公園的透綠設計和城市這個大景觀很好地融為一體。
[1]王保忠,安樹青.城市園林綠化及其關鍵技術[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5,33(4):16~18.
[2]方 昕.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人的行為活動[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4,26(2):5~8.
[3]曲 娟,張 劍.城市公園規劃設計與公眾參與[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14):147~148.
[4]馬麗娟.人性空間——營造魅力城市公園[J].建筑環境,2004:66~68.
[5]楊新海.環境的知覺體驗及其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J].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學報,1997,10(4):42~47.
[6]洪琳燕.換進知覺體驗及其在城市公園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7]牛立新,張延龍.關于籬的幾個問題[J].中國園林,2003(6):29~31.
[8]楊 艷,肖 斌,高陽林,等.園林“圍墻”淺說[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24(2):213~219.
[9]官文娟.現代開放式城市公園設計探討[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10]陳東田,范 勇.以北京為例對城市公園發展趨勢的探討[J].山西建筑,2007,33(3):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