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榮 □劉 青
在新世紀,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名片、身份證和識別碼,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文化已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是我國消除資源環境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目標要求。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11月8日,全民關注、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胡錦濤同志代表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高屋建瓴,立意高遠,內涵豐富,重點突出,思想深刻。
黨的十八大是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也是黨的奮斗歷程中又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會;更是一次高舉旗幟的大會、團結奮進的大會,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重大意義。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鏗鏘有力的話語,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宣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這是我黨不斷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發展與豐富總體布局;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理念內涵發展和豐富的具體體現;是從人民利益出發、為人民謀幸福的“總體布局”。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把文化建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和目標,還對文化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胡錦濤同志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強魂、健體、聚氣、發力”。強文化之魂——馬列之黨魂,理想之國魂,中華之民魂,時代之世魂,道德之人魂;要健文化之體——事業之基體,產業之實體,作品之文體,人才之主體,服務之載體;要聚文化之氣——聚舉國之人氣,聚天下之文氣,聚改革之銳氣,聚創新之勇氣;發文化之力——發揮好凝聚之力,發揮好創造之力,發揮好影響之力,發揮好教育之力,發揮好生產之力。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才能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每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只有人人自覺地珍愛自然,積極地保護生態,共同努力才能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水興則邦興,水安則民安”,“善治國者,必先治水”。一部中華文明史,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治水史。水文化就是一曲頌揚水偉大、水貢獻、水精神的高亢贊歌,也是一幅描繪人水相親、人水和諧、人水共榮愿景的美好藍圖,更是一部記述人們愛水、治水、護水思想結晶的鴻篇巨制。
中國自有文明史以來,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治水治國文明燦若星河,光耀千秋。而因水而興的河南是全國唯一地跨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水利歷史悠久,以河南為中心形成的中原水文化是中華文明不竭的活水源頭。
河南省水文化建設注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水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交相輝映,“三平”精神、“四種河南人”在水利行業深入體現,“紅旗渠精神”在長期治水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弘揚和升華,并被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紅旗渠、人民勝利渠、鴨河口水庫、燕山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已將水文化研究成果應用于水利建設實踐,建立了水利工程文化展覽館、展覽基地,駐馬店板橋水庫建立了河南省防洪教育基地。這些地方的水利部門以治理江河為載體,以歷史文化為背景,以社會和諧為目標,重視水工程與水文化結合,把水文化建設融入到水工程建設中,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而以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治水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治水思路、著力發展民生水利的社會責任感、“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生態文化觀等核心價值體系,也在河南的水利系統內逐漸形成。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報告又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一個章節進行闡述,第一次響亮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使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大大“升格”。這表明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對生態發展規律認識更加深刻,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完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可以這么說: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嚴格的制度。我省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在節約水資源、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上,應當在“重水、惜水、護水、管水”上下功夫、見成效:一是重水。就是要像重視糧食安全一樣重視水資源。對水利建設的重視要毫不動搖,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心要堅定不移,大干水利的熱情要持之以恒。二是惜水。就是要像抓好節能減排一樣節約水資源。大力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著力強化工業和城市節水,樹立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觀念,嚴控高耗水、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摒棄拼水耗的非科學發展之路。三是護水。就是要像對待生命家園一樣保護水資源。加強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實現水暢其流、河復其清,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四是管水。就是要像嚴格土地管理一樣管理水資源。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努力建立節水型經濟和節水型社會,以用水方式轉變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通過富有成效的“重水、惜水、護水、管水”,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水利人實實在在的貢獻。
“美麗中國”是每個人的期盼,那就是天藍地綠、山清水凈、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環境優美、生態平衡。建設“美麗中國”,讓人耳目一新。相信,這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誰不希望自己工作和居住的環境舒適優美一些?建設“美麗中國”,不僅需要每一個人從自己做起,也需要全社會形成關注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整體氛圍。
文化繁榮、生態健康是全省水利行業貫徹落實十八精神的緊迫任務,當前應首先做好學習、宣傳工作,充分發揮宣傳的輿論引導作用,堅持“三貼近”原則,緊密結合河南水利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基礎保障作用,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兩不犧牲,三化協調”的主線,大力宣傳報道水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關于加強水文化建設的宣傳,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第一,抓好宣傳。水文化的宣傳是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要求,是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要求,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要求。文化建設首先要做好宣傳。各地市、縣級要充分利用媒體資源,結合當地實際,形式多樣、持久的、全面的加強文化宣傳,著力構建水文化宣傳的格局,為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第二,挖掘水文化。一部中華文明史,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治水史。因水而興的河南,水利歷史悠久;各地市、縣要挖掘當地與水有關的文化,進行大力宣傳,使水文化得以記載,使水利人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得以傳承與頌揚。
第三,推進水利工程與文化緊密結合。小浪底、燕山水庫、紅旗渠等水利工程創造出了與其相適應的水文化,要把文化融入到水利工程中,以工程促文化繁榮,以文化提升水利工程品位。
第四,建設人才隊伍。挖掘在水利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涌現的先進人物和事跡,發揮榜樣的力量。同時還要選拔培養一大批河南水文化骨干、多名高層次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社會廣泛參與、專兼職相結合的高素質河南水文化人才隊伍。
“建設生態文明,水利必須先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要努力做好以下四點:
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動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提升,構建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
二是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把生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把生態環保貫穿于作為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的全過程。工程建設后期的維修與管理也要重視生態保護與恢復,尤其是生態脆弱地區,共同努力共建生態水利工程。
三是發動人人參與機制。如開展以“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活動,提高全社會各行各業和全體公民對環境所承擔的責任,以此帶動全社會,人人為建設生態文明貢獻力量。
四是共建生態文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水、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進水循環利用;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等;共建一個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總之,文化繁榮和生態的健康是面向新世紀的重要戰略任務,要以對時代負責、對歷史負責,利于當代、惠及子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民參與、共同努力、齊心協力、共同建設我們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