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川(河南日報記者)
為改變祖祖輩輩靠天吃水的局面,鞏義市涉村鎮北莊村村民咬牙集資,奮戰600天,在村后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上鑿通916米長的山洞,引來清澈的山泉水,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位于嵩山北麓的鞏義市涉村鎮北莊村被山包圍著,全村2170口人分布在兩道嶺和兩條溝內,人均半畝望天收的溝嶺地。依山坡地而建的大多是破舊的平房,還有依舊住人的窯洞。幾口廢棄的水井蓋著青石板,枯朽的轆轤豎在井口。與很多農村相似,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是老人和孩子。
11月14日,暖暖的冬日照在層林盡染的北莊村。記者又一次見到了該村的村支書楊小周,經過4年的鑿山引水,他瘦削黝黑的臉透出幾分滄桑,依然是那一身藏藍色的舊西服和一雙舊皮鞋。與以往不同的是他臉上掛著微笑,說:“今天正在招投標,準備把廢棄的水溝建成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汛期把泉水存起來,用水管接到各戶,咱村人就能吃上自來水了。”
楊小周帶著記者來到離村子3公里的青龍山腳下,這是嵩山北麓,海拔1000多米。
在青龍山半山腰,一個高2米、寬3米的隧道出現在眼前,一根碗口粗的鐵皮管子從洞中延伸而出,通向半山腰的一個蓄水池。楊小周說:“這個水池有4000立方米,泉水一天就灌滿了。這比有的地方打幾百米的深井不出水強多了。”
楊小周又帶記者驅車進入隧道,漆黑的隧道四周雖凸凹不平,卻可以駛進一輛越野車。在漆黑的洞中行走了十幾分鐘,就來到了山的另一面,植被茂密的峽谷中,空氣清新。在隧道口的上方,有一個自然形成的大水池,池中的水慢慢向下溢出,這就是北莊村要引回到村中的水源。
記者曾于2009年5月來過一次,那時隧道挖了600米深,記者被他們“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動。2009年9月3日,隧道挖通的那一天,楊小周第一時間向記者報喜,當記者趕來趟水穿過隧道時,感嘆這是又一條“紅旗渠”。今天,記者再次感嘆,楊小周帶領這個村的“南水北調”不但成功了,還使這個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林果業,為村莊建設鄉村自助游提供了契機。
“我6歲就被大人用井繩下到井底,用碗往桶里舀水。十三四歲就挑水,轆轤絞不動,要絞8次才能打滿一擔水。從4公里遠挑著水眼看快到家了,撲通,人倒桶滾,再返回去重新挑。”楊小周說,“有一年冬天,村民楊小孬為了一早搶到水,竟然把門板放到井上,躺在上面睡覺,心想這回總該弄擔清一點的水吧。沒想到他睡得正香,別人把他抬到了一邊。等他醒來時,井里的水快被搶光了。”
“北莊村人惜水如油,趕集上店才洗頭,洗臉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臟水喂豬牛。”這幾句順口溜就是北莊村缺水的真實寫照。1988年,在中國有色金屬勘探公司的幫助下,村里花了35萬元打了一眼245米深的井,可用了沒幾年就抽不出水了。
2001年,村民響應上級政府號召,大搞“屋頂接水”工程,挖水窖。可存在窖里的水又渾又臭,氟含量超標,人畜都不能吃。如果遇到天旱,急著用水,村里人要到4公里外的地方拉水,1噸水要10元錢。
楊小周說,在近40年的尋水、引水過程中,北莊村曾經努力、奮斗、拼搏過,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康壽刮水掉井死,彥庫掏井為公亡,康岳恨水開山洞,康超打井歸西疆,十年無奈地下水,引洪六年心變涼,百人十丈八九下,渾濁澄清度時光。”這幾句順口溜是幾十年來北莊村人為尋水、找水付出沉痛代價的真實寫照。
“當時,鞏義市水利局給北莊村撥款12萬元用來改造水窖。但水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吃水問題,我要帶領大家發揚紅旗渠、焦裕祿精神,引來幸福水,徹底改變北莊村的面貌。”楊小周堅定地說。
“按照水利專家的預算,開山鑿洞、建泵站和水庫,整個工程下來要花將近500萬元。這對于貧窮落后的北莊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楊小周發愁啊。
北莊村人太渴求水了,引水是他們眼里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楊小周這位曾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軍人,心里發誓:“我真不想讓下一代再受苦,舍家也要把山洞挖通,讓人人有水吃。”他把家里的糧食全部賣光,連孩子上學的錢都拿了出來,后又找了兩個教師作擔保,以個人名義在農行貸款2萬元,捐出來支持水利工程。
村主任康富山把自己過去燒鋁石積攢的2萬余元全部捐了出來;老黨員康文興家里比較困難,一聽說要打洞引水,他賣了家里唯一的一頭老黃牛捐款;村委副主任楊三保和一些村民過年舍不得買件新衣,過節舍不得割肉,可他們卻買來棉衣、棉被、毛巾、手套、洗衣粉等勞保用品及肉蛋送到了打洞引水工地上。
30多歲的康朝軍出外務工,為了省錢,他住在人家的房檐下。春節回家,他一下子捐出1000元錢。他說:“我是黨員。”
得知家鄉要開山引水,曾經跟著皮定均將軍打仗到延安。已85歲的老八路田又生專程從開封回老家捐款3000元。并拄著拐棍兒親自到洞口給大家鼓勁:“你們一定要鼓足干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決把這洞打通。”其實老八路經濟并不寬裕,理發店都舍不得進,總是自己對著鏡子剪頭發。
在山西開礦的村民姜應召得知村里要開山引水,主動向楊小周請纓:“小周哥,我在外面啥工程都不干了,啥都沒有給咱村引水重要。這個工程我干,我非干成不行,就是賠本也要干。”姜應召先墊了20萬元。
2008年3月12日,北莊村的“紅旗渠”終于開工了。
“請個鉆探師傅每月工資要4000元,請不起。”兩位村民自告奮勇攬下了在巖石上鉆炮眼兒的活兒。“一個叫楊小六,40歲,一個叫楊冠軍,50歲。以前都在外采礦,每天能掙200元。聽說家鄉開山引水,主動要求參加,說只要有口飯吃就中。”
“2008年冬天天寒地凍,村里指派村民楊保軍日夜看護變壓器和其它設備。這個50多歲的光棍兒漢在荒涼的山坡上一住就是兩個多月,避寒的竟是塑料布搭起的簡易帳篷。”楊小周說起來很內疚,“一天夜里11點鐘,我擔心楊保軍的安全,踏著厚厚的積雪爬到山上,隱隱約約聽到楊保軍痛苦的呻吟聲。我心里一咯噔,進去一看,只見楊保軍正抱著發紫的傷腿,看見我進來趕緊遮蓋起來,連連說:‘沒啥沒啥’。”
2009年9月3日晚8點多鐘,楊小周給記者打來電話:“在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鑿通了大山,把后山溝的水引了過來,水可大了!洞里的水能到大腿,我穿洞回來,第一次走了近路,感謝你們用報道的方式幫助我們!”
北莊村開山鑿洞“南水北調”引起了省內多家媒體的關注,今年“十一”期間,全國各地景區擁擠不堪,鄭州市的一些市民來到北莊村的山上,盡情游玩,悠然自得。
當下,北莊村又修建這個蓄水池,需要90萬元的資金。鞏義市水利局局長張世欣說,為支持北莊村興修水利,給該村撥款30萬元。這個水池建成以后,能再盛6000立方米水,加上山上的4000立方米水,有1萬立方米水,到汛期的時候,所有村民的380多個水窖全部放滿,可以用半年。將來用管道將蓄水池的水直接引到家中,不久以后北莊村人就可以實現吃自來水的夢想。到那時,不僅是本村,就連相鄰兩個村莊的吃水問題也可以解決。
楊小周指著不遠的地方說,從這里可直接到唐僧取經歇息的地方——慈云寺,而且與松陰風景區、嵩山少林旅游景區相接,可以形成一個環形旅游長廊。腳下的山上有山葡萄、柿子等野果,還有山韭菜、山木耳和黨參、白菊花、白參等百余種名貴中藥材。山泉水一旦引來就等于引來了財富,不但千余畝旱地能變成水澆地,實現高產穩產,還能發展品牌農業。洞透路通,山上的野生資源便可下山進城,不但能為群眾開辟新的增收渠道,還能將黃家山風景區與慈云寺風景區連為一體,在黃家山前后形成環形旅游通道,增加鞏義市南部山區旅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