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玲 □曹玉玲 □李 彬(虞城縣水務局)
河南省虞城縣位于豫東平原東部,豫、魯、皖三省結合部。處于東經115°40'~116°12',北緯34°00'~34°37'之間。全縣總面積1558km2,耕地面積92000hm2,地形基本平坦。全縣河流分屬南四湖、洪澤湖、渦河三大水系,總屬淮河流域。虞城縣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氣候多變,降水不均,年際變化較大,根據歷年資料和有關水文圖表計算,年平均降水量741mm,年平均水面蒸發量(E60型)1102.3mm,年平均水面蒸發量(E60型)為年降水量的1.5倍,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因此干旱、少雨是該縣主要氣候特征,給虞城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新中國建立后,全縣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基本上形成了興利與除害相結合,中型與小型相結合的水利工程體系,歷史上“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狀況有了一定的改變,為改善全縣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降雨量少、水分蒸發量大、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土質保水性能差等不利因素仍是制約虞城縣農業發展的瓶頸,所以建設必要的水利設施進行調節,是提高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
虞城縣歷史上旱澇災害發生十分頻繁。據史料記載:自明代成化三年(1476年)至1949年,本縣共有40多個年份發生大旱,平均12年一遇。當時人民群眾受條件所限,沒有水利設施,靠天吃飯,小旱小收,大旱顆粒不收。自1959年至1986年計干旱49次,平均1年1.8次,其中重旱20次,平均3年2次,累計受旱面積115.3萬hm2,成災面積57.5萬hm2。嚴重的干旱災害造成農業欠收,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穩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水利設施建設,虞城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也在不斷逐年加大,打井配套和引黃配套兩個灌溉基礎設施逐步得到鞏固發展,確保了在嚴重干旱災害下奪取農業豐收。例如1994年旱災,人民群眾充分利用當時的水利設施,全縣有22萬人次參加抗旱,行動機井7500多眼,抗旱澆地4余萬平方公頃,補種秋作物0.5萬hm2,抗旱增收糧食1.59億kg,挽回經濟損失1.2億元。再如1997年旱災,全縣共投入抗旱人員16萬人次,行動機井11380眼次,提灌站2處,抗旱澆地14.4萬hm2。抗旱灌溉的平均每hm2產糧比靠天收的平均每hm2增加13.3kg,當年全縣抗旱增收糧食26.18億kg,凈增收入12.58億元。2008年的冬春特大旱災,全縣在動用已有的水利設施進行抗旱的基礎上,又新打機井848眼,修復舊井1885眼,修挖各類引水溝渠168km,新增各類水利灌溉設施3650臺套,由于極大地改善了全縣水利灌溉設施,使當年的春小麥產量較往年還略有增長。歷年的抗旱效益如此顯著,雖然是各種措施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水利設施在農業抗旱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而且愈是干旱年份水利設施在農業抗旱中發揮的作用愈大,收到的效果愈突出。
水利設施在抗旱減災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著抗旱效益的更好發揮。由于在水利建設上,長期存在著重建輕管的傾向,致使一些水利工程失修、老化和損毀,加之缺乏必要的維修、改造資金,工程長期帶病運行,致使工程效益衰減嚴重。盡管近年來虞城縣委、縣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但是在資金的使用上仍顯得捉襟見肘,杯水車薪。
虞城縣水利工程大多興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當時條件所限,工程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配套率低,造成工程“先天不足”。加之工程已運行了30多年,隨著運行期的增長,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現老化和損壞,形成病險或隱患工程。如水庫工程不同程度的出現滲漏、軟基、涵管斷裂、堵塞及蟻害現象,這些病險水庫有的需降低水位運行,嚴重影響了其效益的發揮;有的帶病運行,這樣勢必對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一旦失事,將會造成慘重損失。一些堤防工程存在著堤頂高程偏低、堤身斷面單薄、土質差、堤身堤基滲漏嚴重等問題。
在修建石莊、王安莊兩座中型水庫工程建設中,由于受當時條件所限,只重視樞紐工程的建設,而忽視了對渠系配套的建設和管理,使受益范圍窄小,影響了灌溉面積的正常發揮。每遇到干旱放水季節,上游淹死,下游旱死,渠水白白流失,影響了灌溉效益的發揮。
水利設施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興建新的水利設施,政府應承擔建設的主要任務,把水利建設納入地方預算和財政預算基本建設范疇,設立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民興修水利設施給予補助,各級財政每年對水利總投入增長幅度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同時借助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確實保證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的水利資金全部用到水利建設上,保證水利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穩定增長。
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導向的多元化投資體系。一是積極與上級政府部門聯系,努力爭取專項資金。二是認真落實配套資金,保證配套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三是積極引導農民籌資投勞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吸納民間資金投入小型水利建設;四是加強資金監管力度,增強項目資金的透明度,確保發揮投資效益。
為保證水利工程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應堅持建管并重,在抓好工程建設的同時,認真落實各項運行管理制度,保證工程良性運行、長期發揮效益。如在機井管理上,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明晰產權,明確責任,對個人投資的機井屬投資者所有,井長由機井所在地塊主人擔任,村委投資的機井由村委集體所有,指定機井工程所在地塊戶主為管護人等。這些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了重數量,輕質量;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做到了有人建、有人管、有人修,確保工程效益的長期發揮。
農業用水的使用過程中,存在因灌溉技術落后而導致的過度浪費問題。對于后者則主要通過引進先進的噴灌、滴灌和滲灌等節水技術來提高農業用水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水資源的作用。同時,也應加強農作物的篩選工作,重點推廣耐旱性強的農作物,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的使用量,確保糧食增產。
在強調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同時,還要重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繼續實施退耕還林,荒地綠化工作,提高土壤中水分的涵養量,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引導社會力量廣泛開展植樹造林運動,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形成特定區域內降水、儲水和用水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