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俊華 周迎久
恒源化工的新活法
文/徐俊華 周迎久
恒源化工集團通過技術創新,資源再利用,現已形成了 “酸—肥—硅”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鏈條。恒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振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新上項目陸續投產,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升級,公司3~5年內將形成年產24萬噸硫酸、18萬噸硫酸鉀、8萬噸高純度三氯氫硅、1萬噸多晶硅的生產規模,填補目前邢臺光伏產業發展中缺少多晶硅原料的空白。
從硫到硅,從傳統資源型化工企業到戰略性新能源產業新軍。從10年前恒源化工負債5500萬元到如今稅金、利潤雙雙突破5000萬元,恒源化工集團發展的秘訣何在?
“硫鐵礦石含硫、含鐵,生產硫酸過程中還能產生余熱。這幾年恒源化工依靠技術創新,把這3種資源進行充分利用,走出了一條資源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發展路子。”楊振林介紹了享譽業內的“恒源模式”內涵:對資源“吃干榨凈”,綜合利用加工增值。
恒源化工最初的生產工藝是從硫鐵礦石中提取硫生產硫酸,再用硫酸生產肥料。這一過程年產10萬噸副產品,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的“紅渣”。這些“紅渣”當初簡單地以每噸10元的低價出售給了附近的水泥廠,資源利用率很低。隨著鋼鐵市場的日漸升溫,恒源化工意識到把“紅渣”中40%的鐵提煉出來,將大大增加利潤空間。
再利用,資源化。董事長的楊振林果斷決策,投資200萬元進行技術攻關,通過二次加氧,將“紅渣”所含的三氧化二鐵氧化成四氧化三鐵,變成“黑渣”。“紅渣變黑渣”工程隨即投產,年產鐵精粉10萬噸。
楊振林給記者算了筆賬:以前,“紅渣”每噸賣10元左右,變成“黑渣”后產出鐵精粉和“紅土”,鐵精粉每噸賣400多元,“紅土”每噸賣55元,僅此一項技術創新就使公司每年新增產值4000多萬元,新增利稅1000萬元。
然而,恒源化工并未就此止步,隨后,公司引進“鐵脫硫”新工藝,把從“黑渣”中提煉出的鐵精粉進行再次脫硫,脫硫后的鐵精粉含量達到國家標準,直接銷往邢鋼、邯鋼等大型鋼廠,每噸售價提高了70%。
硫利用了,鐵利用了,生產硫酸工序中產生的余熱也不能讓它白白流失。為了優化生產工藝,降低能耗和成本,2009年,恒源化工投資1.3億元新上了年產12萬噸硫酸生產線及余熱發電項目,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余熱回收發電項目可實現每小時2250千瓦的發電能力,與以前相比,生產一噸硫酸可節水20噸、節電30度,年節能可折標煤1.1萬噸。
為了順應國家產業發展導向,發展新能源,進一步推動產業鏈條升級,恒源化工聯合河北聯立硅業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實行年產6萬噸硫酸鉀暨兩萬噸三氯氫硅項目,向光伏產業邁出了關鍵一步。
至此,資源利用趨于最大化:以硫鐵礦石生產硫酸,硫酸生產鉀肥(硫酸鉀)和磷肥,硫酸廢渣提煉出鐵精粉、硫粉和“紅土”,用硫鐵礦制酸過程中產出的多余蒸汽發電,以鉀肥廢氣生產三氯氫硅……恒源化工形成了“零廢棄、零排放、零污染”循環經濟產業鏈,成為全國首家硫酸生產零成本企業,開始由傳統化工領域向新能源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