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 博 辛春林
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起源與發展之二
文/馬 博 辛春林
雖然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和實踐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并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然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到目前為止眾說不一,其原因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比較廣泛,涉及到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學者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和研究,并不能說明哪個觀點是正確或哪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每個學者所提出的觀點,在微觀上可能受到個人理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信仰等因素的影響;宏觀上可能受到時代背景、地域文化以及法律法規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時,應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析。國內外學者以及不同的研究機構都提出了相應的觀點,具體如下。
現在理論界普遍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在美國考察企業時首先提出,在其論文“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也被著重提出,是第一次從學術角度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企業應該對可能影響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界其他實體的所有行為負責。
1953年,由“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霍華德·鮑恩(Howard Bowen),在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中首次闡述了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他認為 “商人有義務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決定,以及采取行動”,這個定義開啟了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熱潮。
20世紀60年代以后,企業社會責任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重視,如1963年,約瑟夫·麥奎爾提出了一個從企業的經濟和法律義務角度中看待企業的社會責任:具有社會責任觀念意味著企業不僅具有經濟和法律義務,而且還應具有某些超出這些義務之外的對社會的責任;1967年,戴維斯也提出了著名的“責任鐵律”,其內容是責任和權力應是相伴而行的。除此之外,他還首次將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擴大到機構和企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戴維斯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在考慮或回應超出狹窄的經濟、技術和立法要求以外的議題實現企業追求的傳統經濟目標和社會利益;1979年,卡羅爾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其中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社會倫理責任。1991年,美國佐治亞大學管理學教授、社會責任專家阿爾奇·B·卡羅爾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作了一個較為清晰的闡述:企業社會責任乃社會寄希望于企業履行之義務;社會不僅要求企業實現其經濟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夠遵守法度、重倫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應該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可以自主決定其履行與否的責任(即慈善責任)。
同時,國內學者也對企業社會的內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2002年,盧代富把企業社會責任總結為對債權人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責任,對所在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等方面;2003年,常凱則把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對內部員工的誠信,公平地分配企業利潤,保障員工合法的收入權益,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第二個是對社會的誠信,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欺騙消費者,依法納稅,不偷稅漏稅;第三個是企業必須有公益心,為社會公益活動做貢獻;2004年,趙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應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其中包括遵守職業道德、制定安全生產措施、確保員工職業健康、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等。企業社會責任最基本的是法律責任,包括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不違背商業道德。在高層次上表現為企業對社區、環境保護、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和捐助;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及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長期以來致力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他為企業社會責任作了一個內容較為完整、相對來說非常嚴謹的、動態的定義,即“在某特定社會發展時期,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應該承擔的經濟、法規、倫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關的責任”。
到了21世紀,由于企業的經營行為對外部環境帶來了危害,由此產生了許多社會敏感問題,如血汗工廠、勞資糾紛、環境污染等問題,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世界組織機構研究的重點,其中世界銀行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區和環境有關的政策和實踐的集合,它是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
歐盟則把社會責任定義為“公司在自愿的基礎上把對社會和環境的關切整合到它們的經營運作以及它們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互動中”。
國際標準化組織認為,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在開展任何活動時都要負責任地考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其活動應當滿足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不與法律和政府間協議相抵觸,且全面貫穿到該組織開展的活動之中。
綜上所述,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研究橫跨了數個領域,如經濟領域、管理領域、法學領域以及社會倫理領域等,角度不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也不同,也阻礙了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概念差異進行分析。
有關企業社會的概念差異主要來自于理論的差異和概念屬性的差別上。
1.理論基礎差異
法律責任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由于某些領域內法律規制不完善或法律尚未涉足而需要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
附屬原則論認為,企業作為社會構成的小部分必須接受社會管理者——政府的干預和管理,企業社會責任是積極配合政府實現廣泛的社會目標的要求。
社會契約論認為,企業自成立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即企業的責任;利益相關者試圖根據企業活動影響或影響企業活動的團體或利益團體來界定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
2.概念屬性差異
各學科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屬性理解也不相同,具體如下。
經濟學視角的觀點認為,企業在從自由市場經濟獲得利益的同時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諸如企業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問題,必須由企業承擔對應的責任。
法學視角的觀點認為,企業作為法人組織,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即企業的社會責任既包括從市場獲取利益的權利,也包括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二者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社會學視角的觀點認為,社會是一個多元有機體,企業是社會的基本成員,具有社會屬性。
道德學視角的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行為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市場秩序、公序良俗的道理和準則,企業將社會共同遵守的發展、規律變成自己的內在要求。
由于上述原因,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沒有統一的認識,每個理論學派、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雖然不同,但其根本相同點就是認為“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