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建華 王俞德
持續改進脫瓶頸 內涵發展譜新篇
——中昊晨光院調研報告之三
文/葉建華 王俞德
記者在調研采訪中了解到,以李嘉為院長、王家貴為書記的新一屆院領導班子,踐行科學發展觀,大力轉變發展方式,認真落實集團公司和昊華總公司的工作要求,通過持續改進脫瓶頸,在投入較少的情況下,使管理、技術、產能、質量、環保得到加強與提升,為實現跨越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解決管理層次過多、組織機構重疊、職責職能不清,影響管理效率的問題,2010年開始,晨光院拉開了管理變革,脫管理瓶頸的序幕。
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將管理部室從以前的16個精減到12個;取消生產單位二級調度,合并部分分廠二級科室;將物管辦劃入配套事業部;撤銷氟化四廠建制,歸并相近業務組建了精化分廠;將動能公司電工班與計控中心儀表組整合成立了儀電中心,實現了強電、弱電的統一管理。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對部分生產、經營單位的班子成員進行了調整,推進了二級單位班子的年輕化、專業化。修訂頒布了職能處室、科室設置及職能職責方案,實現了“壓縮管理層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科技創新能力是晨光院的立院之本,但與跨國公司相比,仍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研發機制不順,研發平臺和學科帶頭人缺乏的技術瓶頸。
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在脫技術瓶頸方面下了大力氣。經過不懈努力,晨光院建立了一個個科研平臺,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用武之地。晨光院企業技術中心在2011年11月被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五部委聯合授予“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11年12月被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和全國總工會聯合認定為“第三批國家創新型企業”。目前,晨光院擁有1個有機氟研發平臺、1個產業化設計平臺、1個中試基地和1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并作為發起單位之一同山東東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上海三愛富、中化藍天集團等9家單位聯合成立了“國家氟化工技術創新產業聯盟”。2011年全院在研科技項目達29項,完成省級成果鑒定3項,“全氟辛酸銨替代品”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
晨光院加大了科技投入,近3年來的科技投入超過2億元,僅2011年的科技投入就突破1億元,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各項研究開發及實驗條件的基礎設施。
這兩年,晨光院雖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他們沒有心浮氣躁,沒有急于求成,沒有大投入,鋪攤子、上項目,而是通過持續改進脫瓶頸,盤活存量,擴大產能,提高效益。
晨光院目前的生產裝置呈現出同一產品的生產裝置多套并存、新老并存的狀況。原有裝置在設計時留有余地,客觀上存在擴產潛能,加之本身擁有專利技術,為脫瓶頸,擴產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晨光院將自主創新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外加熱式F22與水蒸氣混合裂解方法及加熱裝置”技術應用于四氟乙烯單體生產裝置,取得了節能15%~30%,降低運行成本10%左右,以及轉化率高的顯著效果,每年可增收上億元,使老裝置煥發“青春”。
通過裝置的持續改進脫瓶頸,目前,現有最老的一套聚四氟乙烯單體生產裝置產能由最初的年產500噸提升到現在的6000噸,另一套從最初的年產6000噸提升到現有的12000噸,晨光院第一套年產500噸氟橡膠裝置的產能拓展到現有的1500噸。通過脫瓶頸起到了少投入,擴產能,提質量的多重效果,為晨光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晨光院有200多種產品,上千種牌號。晨光院的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良好的美譽度,但也存在個別產品質量不穩定和有時出現包裝質量問題。
晨光院牢固樹立“客戶永遠是對的”理念,他們十分重視客戶反映的質量問題,將質量問題當作瓶頸,組織力量、投入資源、攻堅克難。
他們從抓原料質量開始抓影響產品質量的各個環節,夯實質量基礎管理。通過建立和完善進廠原材料內控標準、加強對大宗原材料質量檢測力度,使原料質量得到有效控制。他們修訂完善了銻塊、螢石、硫酸、乳化劑等關鍵原料檢測標準,建立新的供貨渠道,解決了引起產品質量波動和收率降低的問題。
以“零缺陷”為目標,強化工藝和標準管理。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工藝紀律,加強檢查監督,確保每一個環節的質量;定期對全院到期和不適用的產品標準進行修訂,及時確立非標產品的檢測條件和技術指標。2011年,組織生產單位、銷售部、研發中心、質檢中心、標準化委員全院完成了14份產品技術條件的制、修訂工作。
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和品牌建設,為企業樹立了良好形象。晨光院在獲授中國“馳名商標”后,2010年,被四川省質量協會授予“四川省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榮譽稱號;2011年,被中國質量協會授予“全國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榮譽稱號。氟橡膠、聚四氟乙烯樹脂、有機硅材料保持“四川名牌產品”稱號。
晨光院積極履行央企社會責任,著力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采取源頭控制、綜合利用,并且加大環保投入,通過技術合作突破環保瓶頸,取得了良好效果。
晨光院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礦物油和有機氟殘液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和難分解性。該院將廢油和殘液作為環保瓶頸進行攻關。該院投資1000多萬元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聯合開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等離子體焚燒處理危險廢物技術及自行研發的后處理技術,并建成國內第一套高危廢棄物工業化處理裝置,徹底解決了有機氟發展的環保瓶頸。采用等離子焚燒技術處理廢物除卻率可達到99.9%以上,且不會造成二惡英、呋喃等二次污染。尾氣經循環吸收后生成的有水氫氟酸可回收利用,每年可為企業創收數十萬元。
該院投資1260多萬元,新建綜合廢水生化處理和含氟廢水處理裝置,其中生化處理裝置采用先進的厭氧、HCR高負荷好氧等多段式組合處理工藝,可處理有機廢水30萬噸/年,出水可穩定達標排放,能滿足全院“十二五”生產發展廢水處理需要;含氟廢水處理裝置可處理高濃度含氟廢水200噸/天,經處理后出水氟化物濃度≤10 mg/L;投資2800萬元,先后建設工業廢水中回收全氟辛酸、四氟乙烯尾氣回收、稀鹽酸提濃等12個裝置。其中,可以處理6000t/a含全氟辛酸廢水,年可回收全氟辛酸5000公斤;年回收四氟乙烯單體350噸,直接用于聚合使用;稀鹽酸回收裝置將鹽酸濃度由10%左右提高到30%,將每噸價值由40元提高到近200元,大大提升了資源循環利用率。
晨光院通過持續改進,脫管理、技術、裝置、質量、環保瓶頸的做法和經驗值得系統內企業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