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黨朝陽
中國油畫教育經歷百年的發展,一方面我們的油畫觀念有了不斷更新和拓寬;另一方面我們的油畫教學的系統規范卻沒有及時跟上。國內的油畫教育更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對于繪畫形式和繪畫語言運用上,對于油畫本身卻始終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這其中就包括對油畫繪畫材料與表現技法的教學以及應用、發展的研究。
在西方,“油畫”這一具體學科產生之前,經歷過多種繪畫技法,如:膠彩畫、蠟彩畫、鑲嵌畫、干壁畫、濕壁畫、丹培拉繪畫等。
油畫材料是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制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而形成的繪畫材料。它起源并發展于歐洲,到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繪畫材料。產生于15世紀以前的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材料的前身。一般認為,l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材料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顏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為調和劑作畫,致使描繪時運筆流暢,顏料在畫面上干燥的時間適中,易于作畫過程中多次覆蓋與修改,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干透后顏料附著力強,不易剝落和褪色。他們運用新的油畫材料創作,在當時的畫壇很有影響。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家傳開,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
19世紀末期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西方油畫材料與油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歐洲的古典寫實主義繪畫在經歷了法國古典主義的鼎盛時期之后開始走向轉型的階段。傳統油畫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油畫材料研究和技法的表現已經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中國真正接觸西方油畫正是從這個歷史階段開始的。
油畫的發明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這500年間的發展中,油畫藝術隨著時代的變遷轉換其精神內涵,大致經歷了古典、現代、當代三個階段。涵蓋了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17和18世紀巴洛克和洛可可時代,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以及20世紀初的各種藝術流派。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一直堅持不懈地探索著新的材料,材料在藝術語言表現上有著無窮盡的閃光點,藝術家們開始充分的認識到材料自身的審美價值。
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油畫教育是建立在對歐洲近300年來形成的直接畫法體系之上并發展至今的。中國的油畫面對西方2000多年的間接法體系知之甚少。其實我們通常所說的油畫只是傳統坦培拉繪畫體系的一個分支。貫穿整個西方繪畫材料語言的發展史,一是從“水性丹培拉技術”至“油性丹培拉技術”直至油畫的產生與發展:二是從“間接畫法”發展到“直接畫法”到“材料綜合繪制法”的過程。中國接觸油畫時,當時的歐洲正是以近代油畫,特別是以“直接畫法”的油畫為主流的時代,“反傳統”的思潮使得畫家們普遍對于制作嚴謹、從容不迫的古典傳統繪畫技法缺乏認識或持排斥態度,油畫技術技法的混亂衰落之氣正彌漫在整個歐洲畫壇;又由于受到中國本土近百年來歷史、文化、政治和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造成中國的畫家包括美術理論家對于歐洲古典傳統繪畫的發展源流,特別是涉及繪畫技法材料體系的演進變革等專業知識更是知之甚少、不得其祥。久而久之,漸漸使我們形成了一種對歐洲繪畫傳統認識上的偏差與知識上的貧乏:即以一概全,認為西方繪畫就是油畫,歐洲自古至今就只有油畫或只有“直接畫法”的油畫,對材料和技法的認識也僅此而已。中國油畫在談發展、談民族化的同時更應該多角度的學習研究西方傳統繪畫的演變,了解其演變過程。間接法和直接法體系博大精深,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式的學習借鑒,我們只能在拿來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其各自的語言特征,建立一套嚴謹完整的專業教學體系,以此為基礎針對自身特點加以選擇利用,發展自己的個人語言。因此,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研究的語言樣式(尤其是傳統語言的演化)對中國油畫乃至中國繪畫的發展極為重要。只知道用油作媒介調色作畫便是油畫的簡單思維不是一種專業的方式,更不是一種文化的方式。
我國高等藝術教育近幾年才把繪畫的技法與材料列為正式課程,之前此類專著少之又少,直到90年代末期才有幾種翻譯本。現在開始認識到了對傳統油畫技法與材料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藝術最高學府—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在國內最早組建材料與表現工作室,進行深入的研修和實踐工作。
從19世紀末開始油畫材料由一個畫種的內容開始變異并逐漸演變為材料藝術。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后,材料本身被強化提升到演化藝術語言的主體地位,成為人們直接思考對話的重要載體。研究和傳授材料學科知識的材料專業在一些西方國家的美術院校也開設起來。
傳統的繪畫語言包含三個方面:造型語言、色彩語言、材料語言。其中的前兩者決定了后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視覺審美不再滿足于材料僅僅作為造型、色彩的技術載體,而逐漸將其分離出來,把材料語言強化提升到藝術語言的主體位置,從而實現物質材料自身的自然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家的觀念價值的統一。格林伯格就認為:“對于視覺藝術來說,它的媒介是物質的,因而純繪畫和純雕塑應該尋求用物質的方式影響觀眾……藝術作品的純粹造型和抽象質量就是這樣,強調媒介和它的難度,視覺藝術的純粹造型和抽象質量就能凸現。”因此,當代藝術創作者要對繪畫的語言特性、材料特性及技法理論做全面深人的研究,同時在創作過程中深化材料語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油畫發展到當代,創作觀念和工具材料不斷走向多元化,對材料的運用和理解觀念也不斷變化。傳統的材料已經無法滿足藝術家的創作需求,新材料不斷被探索、創造和延伸,并顯示出其相對獨立的藝術價值,成為當下藝術家表現思想與觀念的重要媒介。藝術家通過對材料的創造性運用,能動地駕馭材料的技藝,以及藝術家的藝術修養和生活體驗,創造出更富于表現力的作品,這個過程中材料除了作為獨立的創作載體外,還被賦予了全新和獨立的價值。
造型、色彩、材料是構成繪畫語言的三大要素,在傳統繪畫中,材料作為造型和色彩的載體,一直處于從屬位置和技法層面,發揮著間接的技術和媒介作用。進入20世紀后,材料語言本身的直接性凸顯出來,成為演繹情感與觀念的主體語言。繪畫語言的內在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整個演化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再到文化的思維發展過程,它們共同構成了材料語言表現的三個層面。因此分析和研究材料作為繪畫語言所涵蓋的基本屬性——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文化屬性,是我們解讀和進入綜合繪畫創作的主要途徑。繪畫精神屬性對材料審美屬性和價值屬性的遮蔽為教學活動形成了許多困難,但是,材料是繪畫的最根本語言,所以必須對物質材料展開必要的傳授和專研。
從視覺藝術的范疇來看材料媒介今天已經不僅僅是作為造型、色彩的技術載體,而是強化提升到了藝術語言的主體位置,從而實現物質材料自身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家的觀念價值的統一。材料媒介的選擇目的是服務于藝術形式與思想的表達,所以材料的多樣一定是使架上油畫重現活力的方法之一。材料可以相對自由的使用,打破了許多傳統概念,現代主義的發展將形式提到了極至的高度,材料的介入帶給架上油畫發展的可能。綜合材料在油畫中的作用既是表達藝術家個體精神的方法,又還帶著普遍社會大背景和文化性質,所以說材料語言的作用是要提升到文化的層面上加以研究,這就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見,在油畫教學中重視油畫材料與作品的關系,將個性化藝術語言的探索建立在對材料品質表現力的認識、理解及選擇的綜合運用能力基礎上,并不斷豐富發展自我的藝術語言是具有獨特意義的。在油畫作品中,材料媒介已經不再只是某種單一性的構架形式語言,因為它除了作為特殊的表現形式和視覺審美語言以外,必須還應該具備文化性的內在涵義,并要承載著時代的精神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