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繼勤 冉軍海
化學工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化學工業產值約為5.23萬億元,按匯率計算已達7700億美元以上,超過了美國(7340億美元),化工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末全國化學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4129家,累計總產值6.62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33.90%,占全行業總產值的58.64%。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在我國化學工業中占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快速增長。其增長具有兩面性,在增加價值的同時也過度消耗著資源。如果企業的生產經營、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跟不上增長的步伐,企業將面臨嚴重困境。只有能夠創造價值的可持續增長的價值才能使企業長足發展。
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截至2011年12月末,化學工業固定資產投資9601.26億元,比上年增長28.10%,高于全行業平均增幅4.7個百分點,占比67.13%。進出口總額3239.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0%,占全行業進出口總額的53.40%;其中,進口1838.28億美元,增長21.20%,占行業進口總額的42.28%;出口1401.68億美元,增長29.40%,占行業出口總額的81.33%。
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11年末,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企業達21908家,行業總資產達4.4萬億元,同比增長20.60%。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6萬億元,同比增長33.34%;實現利潤總額達3978.19億元,同比增長32.08%。
本文的研究范圍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并與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等五個行業的總和進行比較,以下簡稱“化工業”。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在整個化工業里占主導地位,其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等,都占超過50%以上。所以發展好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相關經濟對發展整個化工業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細分子行業中的收入利潤如下所示。
基礎化學原料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6586億元,同比增長34.51%;實現利潤總額達956.9億元,同比增長37.60%。
肥料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7290.9億元,同比增長38.22%;實現利潤總額達444億元,同比增長73.99%。
農藥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945億元,同比增長29.67%;實現利潤總額達125.95億元,同比增長21.44%。
涂料、油墨、顏料及類似產品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4488.88億元,同比增長24.89%;實現利潤總額達316.7億元,同比增長13.04%。
合成材料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0718.4億元,同比增長33.50%;實現利潤總額達582.16億元,同比增長23.17%。
專用化學產品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6155.9億元,同比增長35.02 %;實現利潤總額達1260.9億元,同比增長32.33%。
日用化學產品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3171億元,同比增長23.38%;實現利潤總額達291.47億元,同比增長15.73%。
由前文數據可知,我國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在化學工業中占主導地位。2007~2011年間,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在穩步上升,雖然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打擊,但工業總產值還是使得有一定量的增長,直至2011年經濟得到復蘇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又有了巨大的增長。按照線性增長趨勢,在接下來的2012~2015年,可預計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應該分別在70000,75000、80000、85000億元區域范圍。
規模以上企業的增加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個行業增加值水平。在2005~2009年期間,中國化學工業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生產裝置,淘汰了一批技術落后的和規模不經濟的裝置,使得生產更具效益化。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規模日漸擴大,在2009年,更是突破10000億大關。按照線性趨勢,可預見2010~2013年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應為12000、14000、16000、18000億元。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較快。2008~2011年間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分別達到10.00%、14.60%、15.50%和33.34%。
2008~2010年間增長速度比較低迷。主要是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利潤增長受到嚴重沖擊。值得欣慰是在2011年中經濟復蘇,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增幅陡然升高。
一定集中度水平是產業開展有效競爭、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條件。大中型企業數量及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化學工業集中度。我國化學工業企業數量在逐年的增加。2009年化學工業大中型企業數量為5578個,比2005年增加了1252個。而在整個化學工業企業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又占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主導地位。
化學工業從業人員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在化學工業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又占主要比例,處于主導地位,2005~2009年的增長速度為5.23%,6.29%,12.98%,2.53%。
從就業人員的增長狀況來看,不足以全面說明該行業的增長是否有效。所以考察勞動生產率就有了必要性。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直在快速的增長著,這種穩定持續的增長,說明了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經濟增長質量是可靠的。
2009年,全國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36387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50%。其中,開展R&D活動的大中型企業12434個,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的30.50%。在開展R&D活動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及國有獨資公司1737個,占4.80%;其他內資企業26418個,占72.60%;港、澳、臺商投資企業3525個,占9.70%;外商投資企業4707個,占12.90%。
2009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191.4萬人,是2000年的2.7倍;其中女性40.2萬人,占21.00%。按實際工作時間計算的R&D人員全時當量144.6萬人年,較上年增長17.60%,是2000年的3.3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3775.7億元,較上年增長22.90%,是2000年的7.7倍,年平均增長25.50%;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為0.70%,比2008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大中型企業R&D經費3210.2億元,較上年增長19.70%;R&D經費投入強度0.96%,比上年提高0.12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中,按企業注冊類型分,國有企業及國有獨資公司R&D經費644.6億元,占17.10%;其他內資企業2134.4億元,占56.50%;港、澳、臺商投資企業364.5億元,占9.70%;外商投資企業632.3億元,占16.70%。
一個國家的R&D水平體現著一國的政治經濟實力,一個企業的R&D水平,體現著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化學工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研發投入強度較高。但是,我國化學工業研發投入強度普遍較低,在2006年到2009年,全部工業中R&D的比重分別為0.77%、0.80%、0.84%、0.96%;其中化學工業R&投入比重為0.64%、0.70%、0.73%、0.84%;化工業中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R&D投入比重0.85%、0.97%、1.00%、1.08%。對比日本化工產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5%,歐美的也有2%~3%,我國整個化學工業R&D投入量雖然在日趨提升,但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方面R&D投入強度不足的缺陷依然存在,所以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注重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
“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GDP將繼續保持年均8%以上的增長速度,按照國際和國內發展經驗和規律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速度一般高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估計將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此期間,我國對能源、石化產品需求量將日益增加,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剛性需求依然很大,傳統化工產品基本穩定,新材料等化學品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滿足上述需求是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我國化工經濟總量雖然已經超越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問題還很突出。與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化工業在產業集中度、整體生產技術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相關資料顯示,化工行業2009年平穩回升的基礎仍很不穩固,需求相對不足嚴重,大部分產品價格低位徘徊趨勢不變,投資結構不合理現象較為突出,出口形勢嚴峻。但是,為了保持市場份額或穩定職工,不少企業勉強開工生產,導致裝置開工率不足,庫存不斷增多。目前國內大部分化工企業由于生產工藝水平落后,在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能耗物耗較高,資源浪費情況和環境污染情況比較嚴重。“ 十二五”期間應當正確把握好的“兩個關系”,即大與強的關系和發展新興產業與的關系。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快速增長應注重價值的創造,而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大,量的積累,因此應該切實解決其在增長過程中面臨的企業的生產經營、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等問題。不僅要將其做大,而且要做強。目前,我國已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具有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攻克新型煤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業的關鍵技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大力開發和積極推廣低碳技術、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等作為化工行業“十二五”科技發展目標。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應該利用這一契機提升其技術和發展水平。同時切實解決好生產過程中的能耗物耗、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使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快速增長與價值創造相統一,實現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R&D投入強度能更加客觀地反映R&D投入的相對數量,它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自1992年以來,中國R&D投入強度一直保持在0.6%以上水平,1999年上升至0.83%,特別是2000年首次超過了1%,到2007年和2008年中國R&D經費投入強度分別增加到1.49%和1.5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中國的R&D投入強度與投入規模極不相稱,R&D投入強度顯得十分薄弱。
目前發達國家十分重視R&D投入,R&D投入強度大多都在2%以上,與2006年美國(2.62%)、德國(2.53%)、法國(2.11%)、日本(3.39)、芬蘭(3.41%)、瑞典(3.73%)和以色列(4.65%)等國家R&D強度相比,中國R&D投入強度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若再從R&D人員人均擁有的R&D經費來考察,中國的R&D經費投入強度還相當有限。絕大多數發達國家R&D人員人均R&D經費在10~20萬美元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大多在人均10萬美元以下,目前中國R&D人員人均R&D經費投入額到2000年才剛剛突破1萬美元,2007年達到2.81萬美元,與發達國家仍然差距懸殊。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外資研發投入的大量進入以及國內研發投入的加大,特別是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提出,促使中國的研發實力不斷增強,只有持續加大R&D投入強度,使中國逐漸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發展路徑轉變。化學工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打勞夯實基礎才能發展基于之上的其它經濟,所以在化學工業方面更應該有高強度的R&D投入,而前文已闡述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化學工業中的比例頗高,所以在這方面的投入也有了必然性。
當前,從化學工業來看,去年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產值總量也是行業世界第二位,細分起來也是初加工產品、基礎化學品占主體,為高科技產品、航空航天、國防軍工以及電子、高檔汽車等配套的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特種密封材料等自給率很低,大都靠進口滿足需要,精細化學品、特種化學品以及一些專用化學品、高附加值產品的產值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代表化學工業技術水平的聚碳、聚甲醛等工程塑料和聚砜、聚酰亞胺等特種工程塑料,始終處于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當中,我們始終沒能依靠自有技術建成工業化裝置;再如農藥行業,據統計產量已連續兩年超過200萬噸,絕對的世界第一大農藥生產國,可是我們生產的幾百個農藥原藥品種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還不到5%,甚至我們出口的原藥在國外加工成劑型后身價百倍的又回到中國市場;其他化工產品如純堿、燒堿、化肥、染料、涂料、聚氯乙烯、電石等的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所以我們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國民經濟的單個行業都只能是一個大字概括,沒有強的概念,沒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十二五”期間一定要把做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放在各行各業的首位,在大的基礎上加快向強的轉變。
我國化工經濟總量雖然已經超越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問題還很突出。與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化工業在產業集中度、整體生產技術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化學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在未來是有很大的經濟發展價值。但是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更注重價值鏈之中每一個環節,充分地整合利用資源,合理優化產業結構。注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中的創新因素,特別要注重加大R&D投入的強度,以此把握產品的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化學工業不但“大”而且還要“強”,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才能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凸顯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