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明 王 洋
(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實現生產要素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促進國際分工細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危機的全球化。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經驗說明,加強區域經濟協調,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應對危機的有效途徑。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就是促進區域合作、提高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要方式。①陳廷根:《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困境與出路》,《東南亞研究》2012年第2期。區域經濟合作也是解決歷史問題、保障區域安全、維護區域穩定的有效方法。中日韓三國是東北亞經濟的核心,自貿區的建設將使中日韓三國成為緊密聯系的整體。基于共同經濟利益的考慮,避免政治摩擦與武力沖突,積極尋求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將成為中日韓三國共贏的選擇。
中日韓三國產業各具特色,資源優勢互補,加快區域合作的呼聲不斷涌現,三國政府也積極推進自貿區建設的進程。早在2002年,朱镕基在金邊舉行的中日韓領導人會晤時,就向日韓兩國提出了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在三國政府的推動下,2011年底結束了自貿區產官學聯合研究,為三方啟動自貿區談判提供了理論支撐,并于2012年啟動中日韓自貿區的正式談判。2012年5月13日,《中日韓三國政府關于促進、便利和保護投資的協定》在京正式簽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憑借地緣優勢和經濟互補性強的特點,山東省與日韓經濟合作關系密切。據山東省商務部門統計,日本是山東省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資來源地。2011年,山東省與日本進出口貿易額達248.3億美元。山東省自日本進口的產品主要包括機械設備、電器及電子產品、高技術產品等。對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服裝、水產品、紡織品、煤炭、蔬菜水果、塑料制品、運輸工具等。截至2011年底,在山東的日本投資企業1800多家,累計實際利用日資73億多美元。多年來,韓國是山東省第一大投資來源國和第三大貿易伙伴。據山東省商務部門統計,2011年山東省與韓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91.7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12.4%。韓國在山東的投資80%以上集中在青島、威海、煙臺三市。投資項目主要分布在通信電子設備制造、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房地產經營、批發零售等領域。韓國也是山東對外投資的主要流入國,截至2011年底,山東共在韓國設立企業、機構224家,投資總額2.45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1.99億美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其中,“建立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先行試驗區”是“建設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戰略的題中要義。2011年藍色經濟區6地市GDP達到21065.65億元,占到山東經濟總量的46.4%;利稅貢獻占山東省利稅總額的七成以上,全省近80%的進出口額在藍區完成。藍色經濟區在山東經濟發展中起著引擎和支柱作用。因此,在該區域建設中日韓經濟合作試驗區,一方面通過在海洋產業合作、投資貿易便利化、跨國交通物流、電子口岸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先試先行,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積累經驗;另一方面,試驗區的建設也為藍色經濟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有助于推動海洋產業集聚和區域聯動發展,優化海陸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中日韓經濟合作試驗區建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和總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運行特點和合作模式,對于中日韓經濟合作試驗區的建設乃至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參考價值。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由中國和東盟10國共同構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正式啟動,是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2010年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這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為促進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貿易、投資規模,加強區域貿易、資金、信息流動以及區域市場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東盟國家中既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產業結構各具特點。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不僅限于區域貿易、投資活動,也包括金融、商務服務以及其他形式的經濟和社會交流。①Giovanni Capannelli,Jong - Wha Lee,Peter A .Petr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Asia:Developing Indicators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2010(55)1:S125-S161.中國與東盟國家通過構建自由便利的通商貿易環境,在能源、信息產業、人力資源開發、湄公河流域開發等領域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多種產業合作模式。
1.資源優勢互補的產品貿易和產品差異化的產業內貿易。基于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的差異,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的出口,滿足了中國經濟發展對資源型產品的巨大需求;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工業基礎薄弱,機械產品、建筑材料、家用電器等成為對華進口的主要產品,因此互補性產品貿易是自貿區內貨物貿易的主要內容。同時,以技術水平差異進行合理的細化分工,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區域產業內貿易的擴大。
2.礦產資源與能源開發合作。東盟國家擁有豐富的能源及礦產資源,新加坡、泰國、文萊在資源勘探方面擁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而老撾、越南等國家,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多種資源尚未得以勘察與開發。我國與東盟國家在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合作,一方面引進文萊、新加坡等國家的技術與經驗,同時通過投資、補償貿易、設備租賃與出售、技術入股及轉讓等形式積極參與緬、越等國資源的勘察與開發,逐步加大投資和合作力度,促進產業和技術的轉移。
3.服務貿易及服務產業合作。旅游服務是中國與東盟合作較早的服務部門,運輸和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而新興服務貿易比重較小,其中金融合作一直是發展的短板。②陸曉宇:《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與金融深化戰略研究》,《特區經濟》2012年第2期。廣泛開展新興服務業及高端技術領域的合作是服務貿易發展的趨勢。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金融信任的不斷增強,金融、信息產業、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正在得到加強,多方位的旅游及金融服務業合作網絡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
4.工程項目承攬與勞務合作。為了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近年來東南亞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其中增長最為顯著的是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領域。中國通過承攬海外工程項目,在輸出勞務,增強經驗和技能的同時,也促進我國工程技術、設備的有效輸出。新加坡、泰國等東盟國家在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建立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有著較為成熟的經驗,我們通過勞務合作的方式,實現經驗的學習和技能的提升,積極引進現代服務業運行模式,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和人員素質的提高。
1.設立山東半島中日韓經濟合作先行先試區,是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重要平臺。廣西依托地緣優勢,成為我國與東南亞國家開展經濟合作的前沿陣地,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也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山東與日韓之間地理位置上更加臨近,人員往來頻繁,文化交流及經貿聯系密切。特別是山東半島,集中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日韓對山東的投資和山東對日韓的貿易額。因此,以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為契機,開辟經濟合作先行先試區域,將山東半島打造成我國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鞏固山東半島在東北亞國際航運、物流的樞紐地位,全面提升山東及環渤海地區的競爭力,將山東半島建設成為北方地區的一大經濟中心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
2.發揮比較優勢,深化商品、服務貿易及投資領域的全面合作。就資源稟賦而言,日韓兩國資源貧乏,勞動力不足,國內市場有限,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工業化高度發達的日本,資本密集型高端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具有世界競爭優勢;新興工業化的韓國,電子信息和IT產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雖然產業整體水平落后于日韓,但依托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廣闊的消費市場,③陳柳欽:《建立中日韓的有利條件、制約因素及路徑選擇》,《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三國的互補性明顯,試驗區通過深化商品、服務貿易及投資領域的全面合作,以貿易、投資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有利于區域內產業的合理分工和資源配置。
3.循序漸進,分階段逐步開放市場。自貿區建設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結構調整的同時,引入了更加開放的市場和更加自由化的競爭,對于各國相關產業將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傳統的優勢產業,而在化工、汽車、機械等領域,則缺乏國際競爭力,一旦大規模放開市場,短期內將面臨巨大挑戰。日本高端制造業、韓國電子行業在東北亞乃至全球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農業是日韓兩國高度敏感的領域,紡織業等基礎產業則面臨結構調整的壓力。因此,在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消除貿易壁壘實現市場全面開放的進程中,應循序漸進,兼顧各國相關產業的特殊要求,制定階段性目標,緩解市場全面開放帶來的沖擊;對于難以完全實現市場開放的特殊敏感領域設立保留產品和部門;制定緊急情況下的保護措施以及應急保障體系,有效應對貿易摩擦,解決貿易爭端。
4.降低技術貿易壁壘,實現區域內技術自由流轉。由于中日韓三國居于產業鏈的不同環節,為了防止中國面臨專業分工固化的威脅,需要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里的關鍵在于技術的提高。日韓兩國的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均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然而在對華技術轉讓方面限制重重。在中日韓經濟合作先行試驗區建設進程中,應逐步降低技術貿易壁壘,取消對華技術轉讓限制,實現區域內技術轉移自由化,以加快區域內技術革新速度,促進區域內各國共享技術繁榮帶來的成果。
5.推進低碳經濟、循環經濟領域的務實合作。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區域性、全球性問題。解決環境問題離不開區域及全球性的合作。①樸英愛:《論低碳視角下的中日韓環保合作》,《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4期。中日韓三國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均居于高位,如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日韓在能源利用和效率提升方面擁有技術優勢,但目前中日韓三國在低碳、循環經濟等方面的合作水平較低。建設中日韓經濟合作先行試驗區,除加強傳統經貿聯系之外,應逐步推進三國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領域的務實合作,爭取在低碳環保領域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及區域合作典范。
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1992年12月17日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建設目標是取消成員國之間所有商品和服務流動障礙,實現全部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完全自由流動。
1.北美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南北合作特點顯著。自貿區內既有美國這樣經濟實力雄厚的發達國家,也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墨西哥。自貿區的建設實現了水平產業內分工和垂直產業間分工的有機結合。它的成功運作,為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國家和地區間尋求經濟合作提供了思路和途徑,也為南北國家之間的合作共贏樹立了典范。
2.北美自由貿易區以美國為主導。美國擁有充足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經濟實力占到自貿區的90%以上,而加、墨兩國僅處于8%和2%的較低水平,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呈現出極大的不對稱性。美國在區域內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運行方向與進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的意志與愿望。
3.自貿區內成員國的綜合國力和市場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經濟上的互補性較強。美國為加、墨兩國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外部資金和有效的技術支持,墨西哥承接美、加兩國的產業轉移并成為其巨大的出口市場。自貿區中各成員國在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同時,通過自由貿易和投資,推動區域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美、加兩國收益更大,實現了較快的經濟增速和失業率的穩步下降。②Stephen W.Hartman.NAFTA,the Controversy.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11(25)1:S5-S34.
1.共同推進,避免單邊主導。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和運作的過程中,以美國為軸心、加拿大和墨西哥為輔的特征十分明顯。美國成為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居于支配地位,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然而,相互依賴的經濟關系和謀求經濟發展的共同愿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得以形成的關鍵,其實現基礎是兼顧各參與國的利益,避免單邊主導。因此,以藍色經濟區中日韓經濟合作先行試驗區建設為起點,在構建中日韓自貿區進程中,各參與方雖有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差距,但均應在平等的基礎上積極磋商,實現合作共贏,而非某一國家利益的支配與體現。
2.分工合作,實現多邊共贏。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突破了傳統意義上以水平分工為基礎的一體化模式,建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垂直分工的一體化協作體制。中日韓三國經濟發展水平也有較大差距,三國開展經濟合作的先行先試,應將水平分工與垂直分工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產業分工細化以及產業的轉移與承接相結合,實現資金、技術和市場等多方面資源的均衡配置,實現合作互利。
3.兼顧公平,差別對待壁壘。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構建中,為照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墨西哥的利益,實行有差別的消除貿易壁壘的制度安排,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在關稅削減方面的區別對待。自貿區運行初期,與美、加兩國貿易中執行高達80%商品的免稅政策相比,墨西哥從對美、對加35%和5%的較低關稅削減水平中獲得了較大的優惠。③國洪飛、徐英超:《從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功運作看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第7期。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以及進行區域經濟合作的先行先試階段,要綜合考慮三國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產業結構和國家競爭力等方面的差別,在諸如關稅削減、消除非關稅性貿易壁壘等方面,應當循序漸進、兼顧各國國情、區別對待,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適當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歐洲聯盟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簽署,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歐洲聯盟條約》,標志著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經歷了6次擴大,目前已經成為一個涵蓋27個國家,總人口5.025億、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2萬億美元的當今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
有別于東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是發達國家之間的一體化組織,也是目前發展最為成熟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其獨有的特點,也是歐盟成功運行的經驗及有效保障。
1.一體化進程以關稅同盟為起點。早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初期,歐共體各成員國便在消除關稅壁壘,實現區域內自由貿易方面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各成員國循序漸進,逐步取消商品貿易關稅,1968年形成統一的對外關稅。關稅同盟的建立,為區域內自由貿易掃清了障礙,也增強了同盟內企業對非成員國的競爭力,有助于同盟國產品的對外出口和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完備的組織機構和共同的財稅政策。歐盟是一個區域聯系密切、具有超國家性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各項政策決議在成員國之間均有效力,其中由歐洲理事會、歐洲法院等組成的一整套強有力的職能部門,不僅為爭端的解決提供了公正的平臺,也是各項政策得以貫徹執行的有效保證。與此同時,歐盟不斷推進成員國的財稅制度改革,建立了共同的財政預算,并達成一致的征稅原則。
3.貨幣經濟一體化是其典型特征。歐盟歷經了從最初的全面開放金融業務,實現內部資本自由流動,到設立歐洲中央銀行,制訂統一貨幣政策的貨幣一體化進程。貨幣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級表現,歐元的啟動與流通標志著歐盟正式實現經濟與貨幣聯盟,加強了歐盟統一市場的建設,消除歐元使用國匯率風險,促進歐盟內部的公平競爭和市場秩序的穩定。①崔同宜:《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示》,《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7期。
歐盟在合作基礎、運行機制、爭端解決及政府作用等方面,對推進中日韓經濟合先行試驗區建設及自由貿易區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1.規范組織機構建設。目前歐盟已經形成由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歐洲委員會以及歐洲法院組成一套強有力的職能部門,保證各項政策的貫徹執行以及爭端的解決。因此,在中日韓經濟合作試驗區建設和未來的自貿區建設中,需要建立一套分工明確、規范、高效的組織機構,涵蓋政策法律的制定、合作事務的協調、內外事務的協調、監督解釋及裁決等多方面,避免多頭管理、機構重疊,為各項政策的推行,高效運作與合作的順利運行提供組織保障。
2.完善爭端解決機制。區域內多個獨立的國家合作建立一體化組織,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成員間的摩擦和沖突不可避免,完善的爭端解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歐盟實行司法性爭端解決機制,下設的立法、行政、執行和司法功能的機構均具有超國家性質,其裁決對各個成員國具有法律強制力。②王素芹:《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歐盟合作機制對比分析》,《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9期。打造中日韓經濟合作先行試驗區,可通過立法、政府協調、行業規范等多種途徑,建立包括仲裁申請的提出、受理、裁決,以及決議的執行等一整套完善的爭端解決機制,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保證貿易摩擦的有效防范和解決。
3.政府權利的部分讓渡與適時干預相結合。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主權國家在利益協調基礎上的結合,因此部分國家職能與權力向一體化組織轉移和讓渡,是其發展到一定層次的必然結果。歐盟設立了相對獨立于成員國的立法、行政與司法機構,協調成員國的經濟貿易政策,并直接管理成員國間的經濟貿易活動。③張天桂:《歐盟、北美自貿區和中國—東盟自貿區政府作用的比較》,《當代亞太》2007年第10期。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應在保證國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平穩、漸進的方式實現各國政府部分權力的有限讓渡,建立公正有序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以自貿區的運行規則主動調節為主,政府直接干預為輔,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貿區在促進貿易、投資以及多方面合作交流中的作用,為中日韓三國經貿往來、合作交流提供有序的外圍環境。在自貿區發展尚不成熟階段,特別是在三方經濟合作的先行階段,還應適時引入政府干預機制,以保證緊急狀態下區域經濟秩序的有效維護和國家利益的合理保障。
4.建立有效的危機防范監控、預警及應對機制。歐盟的經濟運行也并非一帆風順,由于長期采取寬松的財政政策導致赤字累積,近年來歐盟債務風險逐步攀升,2010年希臘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對歐盟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歐盟各成員國在多邊磋商下達成了一項高達75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歐洲央行降低貸款抵押標準,擴大貨幣市場的流動性以幫助其渡過危機。可見危機的防范與應對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問題。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在密切三國經濟聯系的同時,也暗含了潛在危機引發巨大波及效應的隱患,因此在自貿區建設之初,應建立一套區域經濟危機的防范監控、預警及應對機制。首先,客觀評價各國的經濟運行情況,建立透明公開的合作標準考核機制,從源頭上杜絕隱患的發生。其次,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自貿區內經濟運行質量的監控,及時發現潛在危機并提出預警。第三,采取多邊干預的方式,協助成員國應對危機,維護自貿區的有效運行。
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逆轉,世界范圍內不同層級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不斷涌現,建立起開放合作的經濟體系是主流國家參與世界經濟競爭的基本共識。中日韓三國經濟交流密切,政府層面也有積極意愿推進合作,然而由于存在比其他地區更為復雜的歷史恩怨和差別較大的政治體制,使得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程顯得悠然漫長。但是,我們總結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有理由相信,經歷互信和交流的不斷累積,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必將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