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飛
論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下信仰教育的開展
張中飛
(浙江海洋學院,浙江 舟山 316004)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關于人的哲學理論,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與信仰教育共同關注的問題。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指導,信仰教育的有效開展必須以人的需要為其出發點和切入點;以人的現實性為其立足點;以人的社會性為其人性基礎;以人的實踐性為其有效途徑;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其最終歸宿。
馬克思主義人學;信仰教育;人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以現實的個人為前提,以人的本質、需要、價值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為主要內容的系統理論體系。在人學發展史上,它第一次實現了關于人的理論的革命變革。信仰教育是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的一種引導和教育,它有助于喚起人對人生目的、意義以及對世界前途和人類命運的關懷和追問,有助于提升人對生活目標和生命意義的價值追求,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信仰教育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它主要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問題。由此可見,信仰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人學之間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人的問題是它們共同關注的主題,充分實現馬克思主義人學與信仰教育的有機結合,對于信仰教育的有效開展,對于解決當代人的精神或信仰危機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人的需要是人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必須通過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才能得以滿足。馬克思主義人學從人的本性出發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1](p514),人的本性決定了人必然有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物質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2](p79)物質需要的滿足也是其他需要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進行政治、科學、藝術、宗教活動等等”。[3](p374)精神需要是在物質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更為心理的、個性化的需要,是人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精神需要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是辨證統一的,離開精神需要的物質需要必將使人與動物無異,而離開物質需要的精神需要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信仰是人類精神家園的核心,它有助于人們實現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提升,有助于人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寄托與精神歸宿。確立信仰是人們不斷發展的精神需要的最終要求,人生最高價值標準的確立及執行是確保有意義、高質量人生的關鍵所在,是人在精神領域中的最高追求。信仰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受教育者確立人生的最高價值標準,解決其人生的終極關懷問題。由此可見,信仰教育是以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為其出發點的,同時信仰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其能否滿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的需要。因此,信仰教育工作應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需要理論為指導,以人們不同的需要為出發點和切入點。
第一,信仰教育應滿足人們不斷追求自我完善,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他通過社會性的實踐活動,以不斷豐富發展的需要,使自己始終處于不斷提升的過程之中。人的超越性、歷史性決定了他們必然具有永無止境的完善、提升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精神需求。因此,針對受教育對象不同層次的精神需要,信仰教育應制定具體的教育內容和目標加以引導,循序漸進地促進其最高人生價值目標的實現。
第二,信仰教育應注重對人們合乎本性的物質生活需要的關懷。物質需要是精神需要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現實的基本的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高層次的精神需要的產生必將受到限制,信仰教育也必將喪失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實現的可能性。所以,信仰教育不應只是單純的精神指引,還應對教育對象正當的合乎本性的自然屬性需求給予充分的認識和關注,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實際困難,避免信仰教育因脫離現實而趨向口號化、空洞化、理想化。
第三,信仰教育的開展應在尊重受教育者的基礎上進行。人是有尊嚴的存在,對尊嚴的不懈追求是人之所以高尚、之所以高于動物成其為人之原因所在。對此馬克思曾說過:“尊嚴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質的東西,就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并高于眾人之上的東西?!盵4](p6)受教育者在信仰教育關系中是作為客體存在的,然而人的本性又決定了他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他有著獨立自主以及被尊重的需要。因此,在宣揚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人格需要,以情動人,情理互動,使社會的核心價值標準真正成為受教育者發自內心的追求目標。
馬克思主義人學拋開了抽象的人性論,從現實的實踐活動出發,把人理解為“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5](p20)“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出發點。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是在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從事著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個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盵2](p67-68)由此可見,現實的個人必將具有很強的自主選擇性和個體差異性,在不同的物質生產條件下,人必將在思想、意識、社會關系等各方面表現出強烈的個性特征。
信仰教育作為以人為對象的活動,它的開展必須以“現實的人”作為自己的立足點,從受教育者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的思想層次、不同的社會關系出發,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體說來,信仰教育首先應立足于具體的社會生活實際,從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而不是從主觀的愿望出發,把信仰教育建立在可靠的物質基礎上;其次,信仰教育應立足于具體的思想實際。不同的社會物質條件決定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在思想上必然各有不同。面對“現實的人”,信仰教育必須全面準確的把握不同教育對象在思想上的共性和差異,有針對性的制訂不同層次的教育計劃和方案,在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中實現引導和教化;再次,信仰教育應立足于社會發展的實際?,F實的人是處于在一定的條件下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人的思想觀念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面對發展中的人,信仰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以新思路、新辦法應對思想發展中必然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
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時更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本質屬性在于其社會性。在人的本質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p56)人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盵7](p270)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著物質生產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和意識。因此,人的思想觀念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并將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人的信仰總是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熏陶下生成的。因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是信仰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基礎。而目前社會上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官員貪污腐敗、公民道德失范等現象的存在,必然會造成人們對主流價值觀的懷疑和動搖。因此,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會環境是信仰教育過程中的必然選擇,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第一,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要使社會成員真正從內心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必須先樹立起黨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形象。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黨內開始滋生腐敗,部分黨政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不僅與黨的目標和宗旨背道而馳,而且大大削弱了黨的威信和地位,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因此,必須不斷加強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深入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肅清社會腐敗墮落現象,做到標本兼治,以實際成果取信于人。
第二,要加大改革力度,不斷完善社會管理制度。我國走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沒有什么現成的經驗,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目前,我國在社會管理制度上還存在著不少的弊端和缺陷,社會上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貧富過于懸殊現象,各種違法犯罪現象、社會不公平和丑惡現象和這是有直接聯系的。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加大改革力度,不斷完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暢通民主渠道和監督機制,建立完善科學公正、靈活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建設美好公正公平的社會制度,以其蘊含的社會精神來提升人們的信仰高度。
第三,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國民素質。凈化社會環境,消除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必須不斷提高國民的素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币虼耍瑧粩嗉訌姽竦赖陆ㄔO,大力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完善具體的行為準則,廣泛深入的開展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范的示范帶動作用,提高全民的道德素養,培育文明的道德風尚,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為引導人們完善自身價值,確立科學堅定的信仰營造文明、健康的道德環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不是通過意識活動,而是通過實踐活動體現了自己的本性,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耙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生命本身卻僅僅成為生活的手段?!薄巴ㄟ^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人類恰恰就在對象世界的加工中才作為一個族類的存在來現實地證明自己?!盵8](p53)人在實踐活動中體現了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人具有實踐性。此外,實踐還是認識的來源,在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實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為人的精神世界核心的信仰,它的確立也必然離不開實踐,因此信仰教育不能只是一種純粹的理論說教過程,而必須以實踐為其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第一,信仰教育要立足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傳統的信仰教育由于過于偏重理論,給受教育者留下了假、大、空的印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人的實踐性表明了信仰教育不能離開實踐這條有效途徑,信仰教育的實施必須和社會現實密切聯系起來。作為教育者,首先應當立足于社會現實、了解國情民情,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并以此為基點,在教育過程中將社會核心價值理念和現實有機的結合起來。
第二,信仰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善于解決實際困難。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教育對象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思想難題,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也必然會面臨形形色色的實際困難。在教育過程中能否解答他們思想上的困惑、解決他們現實中的困難,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程度。對此,毛澤東也曾明確指出:“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鉀Q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盵9](p136-137)因此,從實際出發,將教育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往往可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信仰教育應轉變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在傳統的信仰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對被教育者進行著理論灌輸,講的都是大道理、原則、套話,和實際嚴重脫節,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因此,我們應轉變觀念,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多講真話、實話,用民主的、互動的方式和他們進行平等的對話,并在溝通中引導他們認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踐行信仰中不斷強化自己的信仰。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滿懷信心地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6](p294)可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最高追求和最終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必然結果,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決定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取向,這為信仰教育確定了最終的歸宿。信仰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引導受教育者確立科學的信仰,形成人生的最高價值標準,為其人生發展的提供精神指引,提供行動抉擇的正確標準。因此,信仰教育必須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其終極目標,以人的發展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能力素質、社會關系、個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全面、自由、充分的發展,是人的物質生活發展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高度統一。因此,結合人全面發展的內容,信仰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信仰教育應服務于經濟建設。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物質生活的發展,物質生活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信仰教育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信仰教育應當明確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以超強的認識能力和改造能力投身經濟建設,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人的物質生活不斷發展。
第二,信仰教育應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的培養。精神生活的發展是物質生活發展的重要動力,它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又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在信仰教育過程中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受教育對象加強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樹立堅定的科學信仰,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三,信仰教育應注重理想和現實的有機結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信仰教育的終極目標,這一最高理想、終極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在未來的理想社會中才能最終達成。因此,信仰教育一方面必須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同時又必須正確認識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緊密結合現實開展教育活動,將理想和現實有機的結合起來,以低層次目標的逐級實現最終登上理想的頂峰。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G41
A
1003-8477(2012)07-0171-03
張中飛(1976—),女,浙江海洋學院社科部講師。
2011年浙江省教育廳研究項目。編號:Y201121733
責任編輯 周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