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澤能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在現階段,《機械制圖》課程一直以來都是高職階段機械類專業最為關鍵的基礎型課程之一,學生對于《機械制圖》課程學習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本文試對其作詳細分析與說明。
多媒體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的融合能夠徹底打破傳統意義上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一種學生愿意學、樂意學且感興趣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揮其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這對于高職階段《機械制圖》課程學習學生而言同樣如此。首先,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優勢,教師可以較為簡單的構建三維立體模型與直觀視圖之間的聯系,通過視圖引入模型,在此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與發散能力。將這種三維立體模型應用至《機械制圖》課堂演示過程當中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空間思維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興趣;其次,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優勢,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將有關《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為電子素材,多元化整個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簡單來說,通過將教學內容轉化為電子素材的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靈活的調用電子素材庫中的相關教學資源(包括裝配圖、零件圖等在內)。這種靈活的教學組織方式使得《機械制圖》的課堂教學不再拘泥于實踐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對于整個制圖流程能夠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與認知,從而生動整個教學課堂;最后,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應用優勢,能夠構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橋梁,激發學習驅動力:教師在借助于各種繪圖軟件進行機械制圖相關知識的講授過程當中,學生眼所觀的是虛擬性的三維空間,心所想的是機械制圖的作業流程。在開放式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關注于學生對問題的想法做出相應的反應,通過在虛擬性三維空間中對學生所提出機械制圖方案流程的演示來論證學生想法的正確性。這不僅僅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所在。
結合高職階段學生培養的目標來看,為確保高職階段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及早且順利地勝任與機械制圖相關崗位的日常工作,在充分結合《機械制圖》課程內容及教學設計的基礎之上,教師開展《機械制圖》課堂教學需要結合對一定比例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引入與應用。這部分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為《機械制圖》學生提供仿真度極高的工作環境與實踐操作機會。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之下能夠實現《機械制圖》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效融合,從而培養其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發展能力。例如在《機械制圖》讀視圖知識點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設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簡單來說,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種教學情境:根據已知均為長方形線框的兩張視圖,通過學生想象力與發散思維的發揮,構建出與之相對應的視圖空間形體。這很明顯,這一問題的答案是多元性的。學生在思考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通過教師的合理輔導與點撥能夠起到觸類旁通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對于學生各種想象思維應當多加鼓勵,并不能將學生在分析問題過程中的方式限制在某一框架當中。例如在進行裝配圖拆畫零件圖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導致視圖表達方案與布局形式的差異性。教師并不能僅認同某一種方式,而應當針對表達準確且視圖清晰表達方案均予以肯定,以此種方式達到激發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教學目的。
在《機械制圖》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及后期教學需求采取分組方式,針對各組別學生進行差異性的教學任務設計。每組學生需要結合本組所領取的教學任務要求,自主自電子素材庫當中進行相關零件模型的調用作業,在三維軟件應用程序的輔助作用之下進行相關零部件的測繪作業以及裝配體拼裝作業。在基礎之上,學生還應當借助于對二維繪圖軟件的綜合應用完成有關以上零部件圖的繪制作業以及與之相對應裝配體的拼畫作業。借助于此種方式,學生能夠按照所測定結果及相關圖紙進行三維建模,由此生成并輸入一整套完成的機械零件工程圖紙。通過這種綜合性的強化練習方式,學生一方面能夠針對整個《機械制圖》的應用流程有一個系統且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在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更好地分析與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提高高職《機械制圖》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文章針對有關高職《機械制圖》教學模式創新的幾點問題做出了簡要分析與說明,希望有助于相關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
[1]胡青泥,戴恒震,高菲,等.面向三維CAD/CAM技術的機械制圖教學研究[J].工程圖學學報,2002,23(1)137-142.
[2]田凌,童秉樞,馮涓,等.機類機械制圖新課程體系的研究及實踐[J].工程圖學學報,2005,26(5)120-125.
[3]馬莉莎,姜忠愛,董利鋒,等.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題庫的研制與開發.[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10,25(1)52-54.
[4]胡宜鳴,孟淑華,王丹虹,等.機械制圖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工程圖學學報,2003,24(1)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