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光明天使》看歐茨的悲劇意識

2012-04-12 11:25:13王靜

王靜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6)

一、引言

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喬伊斯·歐茨(Joyce Carol Oates,1938—)以多產而著稱。其第十四部長篇小說《光明天使》(Angel of Light,1981)為紐約時報年度杰出圖書;評論家托馬斯·愛德華斯稱贊此書為“強大而引人入勝的小說……是歐茨充分運用其想象力而創造出的另一部杰作”。[1]105-109美國《約翰·巴克漢評論》雜志為這部小說所刊發的書評中贊譽歐茨在《光明天使》中呈現出“一種鉆進她筆下人物靈魂里去的能力,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有時甚至是一種令人敬畏的能力”。[2]10該小說驚世駭俗的情節敘述、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強烈的悲劇色彩正在吸引越來越多評論家的關注。本文從該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入手,探析性格缺陷與人物悲劇結局的關聯。但是透過性格悲劇的文本表象,展現在敘事背后的是歐茨的憂患意識。一方面頌揚了時代激昂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又內隱著她對美國當代社會弊端及問題的關注以及對青少年成長、激進女權主義運動的擔憂。

《光明天使》中人物及故事情節都明顯對應著古希臘經典悲劇——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亞》,是古希臘悲劇的現代翻版:美國聯邦司法委員會主席莫里斯·哈勒克(對應古希臘英雄阿伽門農)在遭到彈劾后,寫下一封懺悔信隨后駕車意外死亡。當所有人都相信莫里斯是畏罪自殺時,莫里斯的一對兒女歐文和克爾斯頓(分別對應著俄瑞斯忒斯和伊拉克特拉)卻堅信父親的清白和無辜。他們相信是母親伊莎貝拉和其情夫尼克(克呂泰涅斯特拉和埃癸斯托斯)將父親逼向死亡的深淵,從而立志向母親討還正義,為父報仇。為弄清父親被害的真相,克爾斯頓不惜向母親其中一個情夫托尼獻出自己少女的身體,而歐文則放棄學業,加入了名為“銀翼”的恐怖組織。最終,歐文手刃母親,而柯爾斯頓則在最后關頭放棄殺死尼克,隱居他鄉、遠離華盛頓這個是非之地。

二、天使:追尋正義中凸顯英雄氣概

歐文,這位溫文爾雅、前途遠大的大學預科生與古希臘英雄俄瑞斯忒斯在人生境遇上有著驚人的相似。然而歐茨在塑造歐文這一形象時并未滿足于將古希臘英雄俄瑞斯忒斯照搬上現代舞臺,而在歐文身上注入了新的內涵。埃斯庫羅斯筆下的俄瑞斯忒斯只是個聽從神諭為父報仇的王子,報仇后被復仇女神追逐,在眾神的幫助下才被判無罪。埃斯庫羅斯的悲劇是為了宣揚神的力量和人的服從,主人公只是一個命定復仇的符號。而歐茨塑造的歐文如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一樣,放棄了本來擁有的光明前途,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雖然期間也有猶豫和彷徨,但他從不曾有怯懦、退縮之意,始終堅持承擔重負,與邪惡力量、與丑陋、不公的社會作斗爭,直至以生命換來使命的完成,力圖恢復被顛覆的秩序。在調查父親的死因過程中,歐文接觸了父親生前的眾多同事和朋友。他孤身一人的調查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然而正如古希臘英雄一樣,歐文不曾因前景的陰郁而喪失信念停滯不前,仍然堅定地進行著自己的計劃。在他的斗爭中讀者可以看到一種鼓舞人心的精神,這種“不是叫人逆來順受無所作為,而是一種抓住不放斗爭到底的精神”,正是美國當代批評家克萊格所言的“悲劇精神”。[3]19-33

與歐文同病相憐、因父親的死而性情大變的還有十七歲的妹妹柯爾斯頓——現代版的厄勒克特拉。在古希臘悲劇中,厄勒克特拉這一角色定位在弒母弒君的支持者或者幫兇上,家族災難的最后消除都是由俄瑞斯忒斯來完成的。而在歐茨筆下,對柯爾斯頓大筆墨的刻畫使得這一形象散發出與哥哥歐文同樣耀眼的光芒。尚處花季的柯爾斯頓本該如所有少女一樣擁有平靜的生活,享受父母的呵護與疼愛。但家庭的變故、母親的不忠徹底顛覆了柯爾斯頓原來的美好生活,在面對成人世界的背叛與欺騙時她的內心受到沉重打擊。如若是名弱女子,柯爾斯頓或許會選擇妥協或者逃避,對母親的背叛視而不見。這樣,她就依然能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但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沒有悲劇主人公會選擇中庸之道;也沒有任何主人公會因為想要茍且偷生而犧牲自己的目標或他所選擇的‘鐵血道路’”。[4]138憑借頑強的性格,柯爾斯頓選擇了主動抗擊,而非消極躲避;她選擇追尋崇高的理想,而非懦弱的存活于世。她收集尼克和伊莎貝拉的資料寄給哥哥歐文,將其拉入復仇的陣營,從此走上艱辛的復仇之路,只是為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恢復秩序、找尋正義。

從道德上分析,歐文和柯爾斯頓這兩位尚處青春期的少年都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們感情豐富,遭遇變故后感傷懷舊:對父親的懷念顯露出濃濃的子女情;他們堅定無畏:復仇之路即使再艱辛也阻止不了他們行動的步伐。他們是善良的,其復仇與私欲無關,復仇的動機也可以說是高尚的,而絕非出自本性的惡。兄妹倆的弱小、孤獨與無所依傍輝映著內心的強大,更加凸顯出其形象的偉岸與英雄式的氣概。不僅如此,歐茨巧妙地將哈勒克家族設定為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廢奴運動領導人約翰·布朗(1800~1859)的后代,將文本延伸到歷史層面,使得小說與19世紀50年代的廢奴運動構成互文,從而更加豐富了小說的內涵。哈勒克家族的老祖宗布朗“用暴力和武器”積極投身于反對奴隸制的斗爭中,殺死若干名奴隸主。他因其英勇氣概被當時人尊稱為“奧薩瓦托米的硬漢子約翰”。超驗主義作家亨利·梭羅更是盛贊他是一位“光明天使”。[5]14歐茨也正以此來命名該小說,其寓意不言而明:歐文和科爾斯頓這兩位弱小平凡的普通人,因有著崇高的理想和愿意為此拼搏犧牲的無畏精神已一躍成為了“天使”,閃耀著英雄主義的光彩。

三、魔鬼:暴力中漸行漸遠的理想

然而,也正是這兩位英雄般的“天使”做出了駭人聽聞的弒母與刺殺事件。歐茨在敘述中并未過分表現弒母場面的兇殘,僅僅敘述伊莎貝拉身中“三十七處刀傷,絕大部分只是劃破皮,但有幾處卻極深,而且是在喉嚨、肺部和胃部”。雖寥寥幾句但效果依然令人震撼。而柯爾斯頓對尼克的刺殺,則更加令人駭然。尼克是莫里斯多年的伙伴,也是歐文的教父,相當于柯爾斯頓的“父親”。此時科爾斯頓血腥的刺殺相當于弒父。兄妹倆分別的弒母、弒父之舉向來被認為是倫理上的禁忌,殘酷而令人畏懼。曾經一心向善、追求正義和秩序的“天使”儼然已化身魔鬼,進行著殘酷的屠戮。

蘇聯文學批評家阿尼克斯特在分析悲劇根源時說:“邪惡還有另一根源,即不在物質財富的圖謀,而在人們的精神需求。原來最高尚的動機有時也會導致駭人的后果?!保?]376-378這句話同樣適用于一心向善卻偏偏走向善之對立面的歐文和柯爾斯頓兄妹倆:他們高舉正義之旗,卻思維狹隘,深信“正義與邪惡”、“好與壞”這些簡單的二元對立,并誓死消滅世界的“邪惡”與“壞”,最終錯誤地選擇了暴力這一極端的武器走上了復仇之路。然而,縱然是十惡不赦的人也依然頑固地保有與其他所有人一道擁有的東西——作為一個人在人身與人格上所擁有的尊嚴。這種尊嚴是人類共同存在的最后紐帶,這一紐帶一旦被摧毀,人性將會受到質疑,對任何理想與文明的追求都將顯得毫無價值。因此,再崇高的目標也不能成為人身侵犯的理由。與他們的老祖先約翰·布朗一樣,兄妹倆“將自我感覺的正確性作為評判標準,使兇殘的暴行正義化”,[7]164目標的崇高性完全遮蔽了暴力行為本身具有的殘忍性與犯罪特征。

如前文所述,“光明天使”第一層涵義意為如布朗般追求正義、照亮世間的勇士,在此之下還有另一層寓意?!妒穲@》和《神曲》中都描述過一個掌管光明的天使長叫做路西法(Lucifer)。路西法用暴力反抗上帝權威,最終失敗而墮落成魔鬼撒旦。因此,在西方經典文本中,光明天使也是撒旦的代名詞。路西法這一墮落的光明天使暗示了柯爾斯頓和歐文雖然以伸張正義、恢復秩序為目標,但在復仇的過程中卻已化身為暴力和死亡,與他們所追尋的正義愈離愈遠。柯爾斯頓也早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知道“我的憤怒,我的悲哀,我的復仇計劃,我對正義的渴望,最終會引出相反的結局”,最終兩位“天使”一步步淪為令人顫抖驚駭的魔鬼卻不自知,在屠殺中毀滅了理想。

因此,《光明天使》這部小說的悲劇性并不在于結尾處歐文與母親的共赴黃泉,也不在于柯爾斯頓最終放棄報仇、復仇的未完成,而是兄妹倆長期以來犧牲一切所追求的正義恰恰毀于自己之手。對此德國著名哲學家舍勒(Max Scheler)所言“悲劇的產生在于某些價值的毀滅”足以說明兄妹倆的悲哀。[8]3從選擇暴力作為武器開始,歐文和柯爾斯頓便由天使化身路西法,他們尋求正義這一目標就永遠不可能達到,理想注定會破滅。這種注定也即別林斯基所言的悲劇之“劫運”,籠罩著整部小說,給讀者以濃重的悲愴感。

四、從天使到魔鬼:源于性格的墮落

正如哈姆雷特的死一方面撼動讀者、使其涌起崇敬感佩之情,另一方面也引起人們對其延宕行為背后深層原因的關注,歐文和科爾斯頓的死亡與失敗同樣也具有以上兩個效果:激發崇敬與究其原因。

美國批評家西爾華(Richard B.Sewall)曾說過:

在勸善喜劇和諷刺作品中的人物:“我思索,所以我存在”;在建功立業的人(史詩):“我行動,或者征服,所以我存在”;敏感的人(抒情詩):“我感受,所以我存在”;信仰宗教的人:“我信仰,所以我存在”;悲劇人物和他們不同……他的人性的本質卻通過受難才表現出來:“我受難,我情愿受難,我在受難中學習,所以我存在”。[9]35

歐文和柯爾斯頓甘心放棄美好的生活而甘心受難的這種悲劇精神在他們身上熠熠生輝,也照耀了他們最終的失敗。他們為追求正義和秩序奮斗,最終的死亡和失蹤表現了英雄式的偉岸和人的尊嚴,促使人們超出日常生活的經驗,激發人們去尋找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他們的毀滅中,“我們看到一種比苦難還要堅強得多的靈魂,看到一種沒有東西可以摧毀的勇氣,從而振作起了我們自己的精神”。[10]222與整個黑暗混亂的社會相比歐文和柯爾斯頓他們顯得十分渺小,卻仍然高傲地忍受著痛苦,在生與死的抗爭、人的自由意志與強大黑暗社會的抗爭中顯露出人的尊嚴和價值。因此“英雄人物雖然在一種意義上和外在方面看來失敗了,卻在另一種意義上高于他周圍的世界,從某種方式看來……與其說被奪去了生命,不如說從死亡中得到了解脫”。[11]132歐茨也贊揚了這種自由選擇的死亡,通過歐文之眼描繪了一位為爭取自由而被俘最終在獄中自殺的女子。照片上她那堅強又漂亮、毫無笑容的臉不僅贏得了歐文的敬佩,也讓讀者感到深深的震撼。此時她的自殺不再是罪愆,而是“一個必須的行動”,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從這一意義上來看,兄妹倆并未因為失敗而低下,反而從其失敗中超出了常人與其周圍的世界,從死亡中獲得了解脫。

然而讀者在感佩兄妹二人無畏勇氣的同時,也會發現在歐文和柯爾斯頓這兩個“光明天使”光輝形象的背后也攢動著令人不安的陰影,那就是他們各自性格上的缺陷。歐茨在對二者形象的塑造上,并不滿足于刻畫出如古希臘悲劇里至德至善的諸神形象,她將關注點放在尋常人身上,展開對人性的探索。因此,她在塑造自己的悲劇人物時,最主要的考慮不是他身上具有多少正面的素質,而是如何盡可能從各個側面來揭示人性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現實性。在其筆下,柯爾斯頓暴露出偏執、固執己見的弱點,而歐文則顯露出缺乏主見易被誘導。

柯爾斯頓雖然是妹妹,但在和歐文的關系中總是占據主導地位,她堅信父親的無辜并鼓動歐文加入她的復仇。然而在行動中,她的堅持愈發顯露出她性格上的偏執,這深切反映在其對母親的態度上。與《俄瑞斯忒斯》里的厄勒克特拉一樣,柯爾斯頓與母親之間一直是一種“病態的”母女關系:女兒稱母親為“淫婦、母狗、殺人犯”,而伊莎貝拉稱女兒是“一個精神病患者”。母女間除了深深的仇恨之外已無其他感情,對母親強烈的敵意甚至引起柯爾斯頓的神經性食欲減退。如歐茨的評論家達利所言:“厭食是對母親仇恨的一種表現癥狀?!保?2]182然而,柯爾斯頓對母親的痛恨是建立在毫無根據的惡意猜測之上。在莫里斯死后,柯爾斯頓由始至終都堅定地認為是母親和尼克謀殺了父親,父親的死并非自殺,而父親留下的遺書也是偽造的。面對歐文的質疑,柯爾斯頓只能一再地重復“你是問,誰是兇手?——我們當然知道”。這種肯定卻毫無證據。事實上,莫里斯的確是自殺,被謀殺僅僅是柯爾斯頓的想象而已,只不過伊莎貝拉和尼克的背叛間接地導致了莫里斯的自殺。她還為自己的猜測找到了理論根據,從詩人威廉姆·布萊克的詩句中尋求安慰。

我們全都喜歡布萊克的作品,歐文說,他向我們揭示了許多可恥的古怪的無可原囿的事情……

如今完全證實的,昔日僅僅是一種猜測。

啊,我喜歡這一句,柯爾斯頓說。我喜歡。

如今完全證實的——

—昔日僅僅是一種猜測。

對。歐文說,但我們現在還不能說這話。要等以后。等事情了結了。等他們倆都死了。

如今完全證實的,昔日僅僅是一種猜測……

她的聲音,因感奮而顫抖著。

實際上,柯爾斯頓也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目前所有對母親的指控只是猜測,但卻執拗地深信她的罪過。布萊克的詩句恰恰給與她慰籍,使她相信:暴力最終會證實現在的猜測。由此可見,歐文和柯爾斯頓的整個復仇都是基于猜測,沒有肯定的證據。這也使其與正義這一目標大相徑庭、相去甚遠,究其原因,仍是柯爾斯頓性格的偏執與執拗所致。

相比較妹妹的偏執,歐文的性格稍顯懦弱,缺乏看待事物的主見:最初被妹妹煽動開始為父報仇,隨后又被梅誘導加入了名為“銀翼”的恐怖組織。這一恐怖組織是美國眾多學生恐怖組織中的一個,卻聲稱自己并非“恐怖分子”,而實屬“為維護人之天賦權利”的“烈士”。而他們接納歐文這類富家子弟的進入,多少是出于籌募“革命經費”的需要。歐文卻對此一無所知,他接受了梅的洗腦,甘心與其結成“統一戰線”。這里有一例證實歐文的性格缺陷:在變賣歐文從家中豪宅里偷來的奢侈品時,一位成員感嘆一象牙雕塑的美,卻招致所有人的憤怒,因為“美是這世界所支付不起的一種奢侈”,是一種“布爾喬亞的墮落、腐敗、腐朽、腐臭”。美遭到“銀翼”成員們的排斥和鄙視,而歐文也自覺地接受這種思想,以美為丑。然而,在柏拉圖的秩序理論中,宇宙是神以善為最高原則,排除混亂無序而創造的。神發現可見世界處于混亂無序的運動中,而“有序無論如何要比無序好”,于是將世界由無序變為有序。既然有序的世界由善的創造者觀照永恒者創造而來,應當是美的,而且是“一切被造事物中最美的”。[13]8“銀翼”成員們對美的鄙夷可以推及到對秩序的不屑,而恢復正義、重建秩序恰恰是歐文所追尋的。性格上的輕信與缺乏主見使得歐文在尋求正義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終走向了正義的對立面——暴力與屠殺。

《光明天使》借用了古希臘故事原型,但在人物塑造上卻與埃斯庫羅斯筆下的眾神大相徑庭。《俄瑞斯忒亞》中的主人公在品性上皆完美無瑕,高高在上,他們的悲劇在于命運的無常。而歐茨筆下的歐文和柯爾斯頓皆為凡夫俗子,絕非完美之人。他們沖動、莽撞、短于思考、易于輕信等性格上的缺陷而必然要為各自的失敗乃至死亡負責,他們的悲劇也因此與哈姆雷特、奧賽羅等一樣屬于典型的性格悲劇。

五、歐茨的悲劇意識與憂患意識

渴望成為天使的兩兄妹,卻因性格缺陷注定只能成為墮落的魔鬼。引用法國思想家盧梭之言:人生而自由,但又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因此,人注定遭遇著一個悲劇性的生存困境,在歐文兄妹倆身上,這一困境就展現為崇高理想為自身性格缺陷這一枷鎖所束縛。然而,性格并非無根之水、天然所成,其形成受到社會與時代精神的強烈影響。《光明天使》的創作始于美國政治與社會大動蕩的20世紀60年代,雖然歐茨并不是政治小說家,但她的思想深深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歐茨于1960年赴底特律大學任教,在那度過了整整六年。這座“汽車之城”的繁華與混亂以及于60年代中期爆發的民眾暴動是“整個美國社會邪惡的縮影”,[7]87它所暴露出的諸多弊端引起了歐茨的關注??梢哉f,《光明天使》正是歐茨通過這部性格悲劇表達其對所處時代的關注與憂慮。

歐文與柯爾斯頓屬于典型的富裕中產階級的孩子,出生成長于美國歷史上著名的60年代。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并不是嚴格按照年代劃分的,而是一個從50年代后期一直延續到70年代的時期。這一時期可謂美國歷史上一個動蕩的年代,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示威、新左派與反主流文化運動等紛至沓來,強烈地沖擊著傳統價值觀念。成長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個性增強、具有更強烈的反叛精神;而另一方面又受到時代弊端的侵襲,造成個性的不完善。

青年政治運動以及新左派思潮,呼吁以人為關注的中心,抗議現代工業社會對個人自由的干涉和把人降為物的人格解體現象。如哥倫比亞大學英語系教授迪克斯坦所言,60年代“既推動了革命又推動了改革,并試圖把追求社會正義和尋找個人真諦相結合。民權運動與‘人的潛力運動’有一個共同觀點,即:人們有權在此時此地享受幸福”。[14]Ⅶ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追求解放和自由成了人們的奮斗目標,“不再一切照舊”成為60年代主導文化批評者們的口頭禪。浸浴在這股思潮里長大的一代“是富裕的教育的產物。他們的前輩——50年代的青年一代——為了取勝而拼力比賽,可是他們卻在向比賽的規則挑戰,或干脆拒絕比賽”。[14]70也正是在這寬松自由、突破傳統束縛的環境中,歐文和科爾斯頓才能產生如此無畏、強大的抗爭力,才能在重重壓迫之下堅持理想并為之奮斗乃至犧牲。歐文和科爾斯頓并非孤身作戰,在他們身后,千萬個同樣充滿激情和身負理想的青年在時代的激流中急流勇進。60年代賦予了青少年以無限的激情與沖勁,但同時它的浮躁與混亂也造就了他們莽撞、短于思考的性格缺陷。

家庭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影響甚大,美國批評家馬林(Irving Malin)曾說:家庭向來被視為穩定的社會單元……,如果家庭不能提供安全的話,那么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給予安全。[15]50歐文和科爾斯頓性格的偏激與短于思考與其家庭的分崩離析關系密切。60年代的嬉皮士們倡導性自由、吸毒和群居,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開始盛行,加之反傳統、反權威、反理性風潮抬頭和女權運動的興起,這些都對美國人強調責任、利他和自我約束的傳統價值觀造成極大的破壞,也對美國人的家庭與婚姻模式產生了巨大沖擊。作為母親的伊莎貝拉深受這股自由之風的影響,在生活中追求自由,整日周旋于情人之間尋求愛情,子女于她而言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在丈夫死后,面對女兒極度痛苦導致的行為失常,伊莎貝拉非但不對其進行安慰,反而譏笑科爾斯頓為得了“狂躁癥”的“青春期精神病患者”;與歐文通電話時,也全然不顧兒子心里的痛苦,大談特談其度假的歡愉;而身居要職的父親更是對子女的成長無暇顧及。雖然哈勒克家庭表面風光無限,但一對子女卻難以享受正常的父母關愛,傳統的核心家庭的觀念徹底被顛覆。哈勒克一家并非特例,而代表了眾多同樣面臨危機的美國家庭。無怪乎有評論家感慨:“家庭作為一個社會機構正在死亡……美國家庭機制正在分崩離析?!保?6]4-5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缺乏家庭關愛的美國青少年在成長的道路上面臨著難以想象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性格的不健全發展。

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內部環境對他們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關鍵作用,而社會政治這一外在大環境同樣也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的成長。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Alfred Kroeber)指出:“人類心智廣大的可塑性,幾乎全部為他周圍的一切所決定,其中最大的影響力也許來自個人所生存的社會?!保?7]6560年代是充滿欺騙與背叛的時代——這種背叛最深刻地體現在越南戰爭和水門事件之上,反映的是政府領導人對公眾的欺騙和背叛。在小說中,歐茨對美國政治的黑暗進行了深刻的控訴。她通過小說中一小人物之口稱當下的美國政府充滿了腐敗和欺騙,“腐敗至極、罪行累累”,是個“殺人的政府”。在這么一個政府里,在這么一個極端腐敗的背景之下,“沒有一個人是無罪的,他們全都犯有罪惡。將他們粘合成一團的,也就是罪惡”,因此,美國政治中心華盛頓是“地獄在人間的翻版”。政客們大肆收受賄賂,互相勾結的同時也引導整個民族走向腐敗與墮落。正如歐茨所言,“如果領導人的道德和私生活敗壞,那么整個國家也必將衰敗:他們是具有示范和代表性的人物”。[7]161充滿欺騙、背叛的政治環境激發了新左派文化運動,以法蘭克福學派左翼代表赫伯特·馬爾庫塞為首的新左派信奉激進主義,相信“暴力是凈化行為”,“暴力就是自由”,[18]200由此孕育出暴力橫生的社會。時任底特律大學講師的歐茨意識到時代的弊端,曾預言道,底特律這座“汽車之城”將會因變成“美國的謀殺之城”而聞名。[7]98在這樣激進的環境中成長的美國青年一代,必然會喪失思考、傾向暴力,歐文和科爾斯頓兩兄妹的悲劇也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劇。

家庭與外部的政治環境對青少年性格塑成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而教育同樣也是塑造青少年個性的重要途徑。莎翁筆下為父報仇,力圖重整乾坤的悲劇王子哈姆雷特之所以會失敗,眾多評論家將其歸結于哈姆雷特性格的猶豫及行動的延宕。作為王子,為父報仇是哈姆雷特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同時作為一個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熏陶的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思考的不是單純的殺死克勞迪斯,而是要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哈姆雷特的思想是深刻而強有力的,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歷史使命感,這種思考也使得整個人物形象具有了人文主義思想家的特色。他在“重整乾坤”這一重任面前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終在探索中延宕、在延宕中探索,想要行動卻不知如何行動。這正是哈姆雷特行動延宕的主要原因。誠如黑格爾所說的,他所猶豫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應該怎樣去做。哈姆雷特長于思考,勇于探索,卻又短于行動,最終釀就了悲劇。然而,他的悲劇也恰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慎重與所受教育的深厚。

在文藝復興之后的幾百年里,人作為理性的動物本應進化得愈加注重思考、擁有更加深邃的思想。然而,相比較人文主義思想者的審慎與思考,歐文兩兄妹卻走上了另一極端??茽査诡D的偏執與固執己見與歐文的缺乏主見、易被誘導相結合,便構成了輕率與魯莽、沖動與不計后果,這無疑反映了當代教育的失敗。如前文所述,60年代盛行著極度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整個社會充斥著浮躁之氣。這反映在學校教育上,就是重科技輕人文、重應用輕基礎。學校只重視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個性的完善,而老師則把主要精力置于發表論文、提高知名度上。歐茨在底特律大學任教時,學校為了提高競爭力,采取了一系列“激進而故意”的措施,積極鼓勵老師們發表論文出版圖書。[7]99教育的浮躁可見一斑。在小說中,歐文在學校受到老師同學的歡迎,很大程度上并非因為他性格的可親、思想的深邃,而只是因為他“論文已經寫出”,“考試已通過”以及他“出色的答辯”。成績、論文成了衡量學生價值的主要標準,而思考則因校園中這股浮躁之氣被所有人忽略。同時,學校作為權力話語機構,需要的是學生的馴服與聽從。而智商極高、充滿想象力的科爾斯頓卻“不肯聽從任何訓導,藐視權威”。在學校專制的環境下,個性受到壓抑,更容易走向極端。小說中描寫的自殺俱樂部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青少年在壓抑環境下對抗壓力、表達自我的極端方式。教育為國之根本,其終極目標本該是“育人”,卻走上了浮躁專制之路,不僅使教育膚淺化,也壓抑了青少年蓬勃的個性,使之走向極端與偏執。

60年代的美國社會海納百川,容納了諸多主義和學派,允許青少年最自由廣泛地吸收;但其腐敗墮落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瀕臨崩潰的家庭結構以及浮躁的教育氛圍卻又無法為青年一代的性格完善提供好的環境與指導。歐文和科爾斯頓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卻又反映出時代諸多弊端,歐茨也正是利用這部悲劇反映了其對美國當代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擔憂。

[1]Thomas R Edwards,“The House of Atreus Now”,In Bloom,Harold(ed).Modern Critical Views:Joyce Carol Oates,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

[2]謝德輝.光明天使譯序[A].光明天使[C].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

[3]Murray Krieger,“Tragedy and Tragic Vision”,In Corrigan,Robert W(ed).Tragedy:Vision and For,Californi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65.

[4]Henry Alonzo Myers,Tragedy:A View of Life,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6.

[5]Joyce Carol Oates,Angel of Light,New York:Dutton,1981.

[6][前蘇聯]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亞的創作[M].徐克勤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7]Greg Johnson,Understanding Joyce Carol Oates,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1987.

[8]Max Scheler,“On the Tragic”,In Corrigan,Robert W(ed).Tragedy:Vision and Form,Californi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65.

[9]Richard Sewall,“The Vision of Tragedy”,In Corrigan,Robert(ed).Tragedy:Vision and Form,Californi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65.

[10][英]李斯托威爾.近代美學史評述[M].蔣孔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1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12]Brenda Daly,Lavish Self-Divisions:The Novels of Joyce Carol Oates,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6.

[13][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3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M].方曉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15]Irving Malin,New American Gothic,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2.

[16]Patricia Ann,The Decadent Family:Social Criticism in the Novels of Joyce Carol Oates,Lubbock:Texas Tech University,1975.

[17]Alfred Kroeber,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Hopkinton:Vintage Books,1963.

[18][美]戴維·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與現代美國的終結[M].周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91九色最新地址|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毛片| 国产91成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亚洲三级色|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欧美色99|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亚洲视频|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区欧美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资源站|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有专无码视频| JIZZ亚洲国产|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福利拍拍拍|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门事件在线|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国产91在线|日本| 99re视频在线|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毛片网站|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午夜毛片福利| 亚洲一区毛片| 日韩a级毛片|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毛片最新网址|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婷五月综合|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91亚洲视频下载|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