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培永
(山東建筑大學教務處,山東 濟南 250101)
1998年美國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中提出教學應與研究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應注重研究,構建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早在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就指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督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要求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改革考試方法,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指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應用型人才指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實際需要所培養的,面向實際和生產一線、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將相應的科研成果進行轉換的人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特點決定了其培養方式必須區別于傳統的學術型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在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諸多問題:(1)反映人才培養規格的培養方案大多是以學科專業課程為基礎的知識傳授體系,過度注重基于理論知識的解題運算能力的訓練;(2)教學過程組織與實施主要圍繞課堂、教師、書本“三中心”進行;(3)教學內容龐雜、陳舊,授課學時偏多,學生“食而不化”;(4)教學方法主要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照本宣科充斥課堂;(5)師生關系基本上處于課堂見面、單向知識傳輸狀態,缺乏學問探討與情感交流;(6)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錯誤地理解為“教師主教、學生主學”,導致教與學嚴重分離;(7)課程考核形式主要是考試(考查),用以評判學生是否全盤接受教師所教的知識。研究性教學(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模式是近年來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1-3],可有效克服上述弊端,已被證明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成功模式之一[4,5]。目前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改革試點的背景和成功的案例幾乎都是國內外研究性大學,主要用來培養學術型創新人才。非研究型大學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需對這一模式進行進一步探索,構建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性教學模式。近年來,教學型或應用型高校也嘗試將研究性教學模式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取得初步成果[6,7]。然而,面向非研究型大學的應用性創新人才培養,系統設計研究性教學模式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過去傳統的“接受性”教學模式中,在知識傳承上,注重繼承、忽視創新;在傳授方式上,重視教師主導、忽視學生主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等,嚴重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研究性教學將教學的內容和過程融入學生的參與和探究,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通過“教學+研究+實踐”的相互交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探究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或專題,使學生在思考、討論和探究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培養能力和提升創新素養。研究性教學主要包括“研究性教”與“研究性學”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教師而言是研究性教,對學生而言叫研究性學。與之相對應的,分別是“灌輸式教”與“接受式學”。
研究性教指的是教學過程中融入學生探究的內容,采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路線進行教學(如方案論證、難點研討、專題調研、系統設計與仿真,技術開發與實驗等),從而實現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習方法和創新思路,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研究性教的主要特征有:(1)教學理念?;诮嬛髁x和人本主義的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知識傳授者和接受者角色轉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向在教師指導下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提升創新能力;(2)教學方法。教師將探究融入教學過程,采用討論式、啟發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效仿專家學者的研究方法,發現、探索并解決專業理論和技術問題、與所學知識密切相關的生產和生活中的的實際問題。
研究性學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融入研究的成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類似科研的方法在科學問題探究和解決中掌握知識、提升技能和強化素質的目的。研究性學的主要特征有:(1)問題解決。問題的提出是學習的起點,問題的解決是學習的動力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2)過程驅動。過程導向學習,學生通過自身參與,主動探究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獲取知識;(3)分工協作。學生之間任務分工與協作,通過相互啟發與討論取得相應的知識成果,充分挖掘學生各自的學習和創新潛能;(4)教/學互動。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相互協商、啟發、補充與擴展,從而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自主創新包括三個層面的創新:(1)原始創新。指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原始性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2)集成創新。指利用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與工具等,對現有技術進行選擇、集成和優化,形成優勢互補的有機整體的動態創新過程。(3)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指在引進、學習、分析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在為我所用的同時,實現某些關鍵技術上的新突破的創新過程。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需要一大批應用型創新人才來實現。根據創新的不同類型,把創新型人才分為原始創新型人才、集成創新型人才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型人才,原始創新型人才歸到學術型,集成創新型人才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型人才歸到應用型[8]。因此,應用型創新人才指集成創新型人才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較深厚的專業知識、較廣的相關學科知識和一定的前沿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良好的心理和審美素質,敏銳的洞察力、較強的探究能力、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而原始創新人才則需具備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湛的前沿專業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大膽的質疑力、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關注力、很強的動手力、堅韌的拓展力,超群的領導力、高效的溝通力、很強的協調力。應用型創新人才與原始創新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的差異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1)整合教學內容。① 分清層次,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背景,依據教學大綱的知識結構,將教學內容分為若干個層次:通過復習舊知識能夠掌握的知識;教師簡要講解就能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教師需要重點講解后學生才能掌握的知識。② 精簡內容,突出教學的指導性。適當刪減煩瑣的理論推導、證明、演繹等方面的內容,注重講解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啟發學生開展討論和總結。③ 補充學習資料,增加教學信息量。引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查找和研讀最新教材和文獻,了解本專業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學會發現問題、學習和借鑒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課堂問題研討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和能力的根本。根據教學內容,解決的問題可分為三個層次:①基礎知識性問題,即為了有助于學生掌握本學科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而提出的問題;② 綜合分析性問題,即為了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基本知識和理論、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提出的綜合分析性問題;③學科專業前沿性問題,如學科前沿研究中新提出的問題、教師教學和科研中正在思考或試圖解決的問題。研討的問題可以是教學大綱中的重點和難點,驗證相關定理、原理或結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直接從相關文獻查閱或科研中遇到的難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產實踐中遇到的難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有爭議且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議題,等等。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3)課堂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對真實案例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案例來源于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生產或工作實際,常以文檔、模型或圖紙的形式展示出來[9],學生在自行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討論。通過案例教學,學生能從實際的場景出發,在研討案例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綜合運用的技巧和經驗,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方案設計、表達、溝通與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有效地縮短了書本知識與其實際應用的差距。有效的案例是教師與學生就某一具體事實互動和學術探討的有效載體,是實施案例教學的關鍵。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10],而研究性實踐教學內容更寬泛,通常分為三個層次:
(1)基礎實踐。通過基礎課程的實驗、實訓等,讓低年級學生了解工程背景,掌握實踐的基本技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專業興趣。
(2)專業實踐。通過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的規范、系統的實驗與實訓,體驗科學發現與創新的歷程,使學生養成嚴謹、細致治學態度,培養創新意識。
(3)綜合實踐。通過綜合課程設計、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層次的實踐內容努力體現出技術先進性、應用性和創新性。上述三個層次的實踐過程應突出實踐的“探究性”,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課題設計、查找資料、社會調查、動手實驗到形成新的結論或成果,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可有效激發研究與學習興趣,增強創新欲望,培養創新潛質。
(1)研究性課程作業。課程作業是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注重課后作業的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與多樣性,可以是習題、方案設計、案例分析、課外調研、作品創作等。應盡量減少從課本中能夠找到標準答案的習題,盡量設計綜合性、“無標準答案”的開放性作業,也可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題目,獨自完成資料收集、分析總結、問題自主解決的全過程,或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完成,培養學生的溝通與協調能力。
(2)課程論文。圍繞課堂教學內容查閱文獻、研讀教材與參考文獻,理解課程基本原理,了解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課程基本原理的產生、發展與應用情況。在完成課程論文過程中達到自主研究學習和科研訓練的目的,實現“教學+科研+學習”的有機結合。
(3)課外創新實踐。應適當縮減課內總學時(學分),為本科生開展創新實踐提供必要的空間;系統設計第二課堂創新教育體系,將課外創新實踐作為必修的內容納入培養方案,主要環節包括參加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專利申請、學術論文撰寫、參加教師科研課題、開展創新實驗等,促進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建立教學與科研互動的激勵機制,努力營造將科研項目、經費、設備、場所和成果為本科教學服務的良好氛圍。
學生的課程考核應堅持學習過程評價和教學目標管理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既要綜合評價學習過程的知識獲取、探索研究、創新思維等多方面能力,又要評價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具體來講,課程考核應實現“五個轉變”:考核目標由知識掌握程度評價向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能力評價轉變;考核方法由終結性評價(如考試)向課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全程評價轉變;考核主體由單一的教師主體向教師、學生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轉變;評價標準由知識本位向學生發展本位轉變;考核制度由單一化、封閉式向多元化、開放式轉變??傊瑧獜淖⒅乜己双@取知識量多少的評價向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評價轉變。
通過構建精品課程、視頻課程、公共選修課等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網絡化研究性教學平臺,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系統,將課內外、校內外教學融為一體,更有利于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把課程教學大綱、輔助教案、學習方法指導、電子教案、課程錄像、實際案例、專業或課程背景資料、研究動態、相關網站鏈接等分類存放在網頁上,方便學生查詢與研學。開辟網上答疑專欄,便于師生雙向交流。也可充分利用社會網絡教育資源,為推進研究性教學服務。
(1)學校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把研究性教學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完善教師研究性教學能力發展機制,制定研究性教學工作規范,注重聘任和培養教學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師。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素質、研究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造就一批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教師隊伍。要重視加強教師的教學理論學習和教學方法培訓,提升教師的研究性教學能力,增強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等來學校開設前沿講座與研究性教學課程。
(2)構建有利于開展研究性教學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教師教學的績效評價應實現“三個轉變”:評價的目的由提高教學效能向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轉變;評價指標由通用性向多樣化轉變;評價方法由偏重量的評價向質與量的評價相結合的評價轉變。教師職稱晉升和崗位聘用時注重考查教學,實行“優勞優酬”;在教學工作評價、崗位考核等方面向開展研究性教學改革并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傾斜;支持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鼓勵教師自覺地開展研究性教學。
(3)保障研究性教學條件。研究性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需要一定的經費作為保障。在實驗實訓條件改善、校園網建設、圖書資料購置、研究性教學課程和教材、教學研究改革與實踐等方面應加大經費投入。高校應鼓勵有條件的實驗室、科研基地、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基地等對本科生開放,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條件和便利。
研究性教學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教學理念的更新、整合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課程考核方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管理制度保障、經費支持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研究性教學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先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完善與推行。
[1]張華.研究性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行龍.引入研究性教學理念 著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7(22):44-45.
[3]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4]許曉東,馮向東.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11):9-13.
[5]何云蜂.大學“研究性大學”的發展路向及其模式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81-83.
[6]張兄武.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0(6):38-39.
[7]孫章偉.教學型本科院?!皯眯偷难芯啃越虒W”模式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5):77-80.
[8]許為民,張國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四題[J].中國高教研究,2007(6):63-65.
[9]景璟,孫曉紅,王宏飛.展示設計教學改革思路的探索[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26(6):626 -630.
[10]李明弟,鹿曉陽,孟令君,等.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26(5):512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