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開憲
記得在一次交班會上,值班醫生說起21床患者的腹痛已經6天了,一直診斷不明,希望我參加會診。經治醫生也向我介紹了該患者的情況:女性,58歲,有風濕性心臟病史40年,每于情緒激動及勞累時即感胸憋悶、氣短,休息后好轉。近一個月來,患者無明顯原因就會感到心悸、氣短、胸憋悶,活動后癥狀加劇,最近一周逐漸出現不能平臥,并伴發燒、咳嗽、下肢腫。否認氣管炎、高血壓病史,但有吸煙及飲酒史數余年,血糖升高未做進一步診治。據了解,其父母均有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
患者入院后,胸片示:肺水腫,右下肺炎。血糖高,餐后血糖11.7mg/dl。超聲心動圖示:左房大,二尖瓣前后葉交界處粘連,瓣葉增厚、纖維化,腱索及乳頭肌也有粘連,二尖瓣狹窄,瓣口面積為1.1cm2,二尖瓣輕度關閉不全,左室收縮末容積及舒張末容積正常,左室射血分數為0.63。腹部B超示:肝、膽、腎、脾、胰均未見異常。作糖化血紅蛋白(HbALc)為 6.1(4.0~6.0),空腹血糖為5.8mg/dl,餐后兩小時血糖為11.7mg/dl。
該患者入院后,一直按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伴關閉不全、肺水腫、肺部感染進行治療,予以抗感染、利尿、擴張血管等措施治療后,患者的咳嗽及胸悶氣短癥狀有明顯好轉。入院第三日下午,患者在下地活動時突感左中腹絞痛,并向后腰放射,疼痛呈持續性并伴陣發性加劇。作尿常規潛血(++),經腹部B超檢查,左中腹除壓痛感外無特殊體征,但患者左腎增大,12.8×4.5cm,且血流較右腎略少,右腎動脈主干起始部略狹窄,腎盂、輸尿管未見結石征,作胸腹主動脈超聲未見異常。先后作兩次腹部平片,發現左側腸管略脹氣,腎盂、輸尿管未見結石征。血常規白細胞10.3×109/L,中性78%。其間曾檢測兩次心肌酶、一次cTnT及一次尿淀粉酶,測定結果均正常。其間多次請外科、泌尿科及婦科會診,均除外其相關科室疾病。此時,患者腹痛持續已達6天之久,伴發燒且均以下午發燒為主(T37.5℃~38℃)。先后給予654-Ⅱ(山莨菪堿)、安痛定、強痛定治療后腹痛略見好轉。
通過細致檢查患者,我發現其頸靜脈稍充盈,氣管居中,甲狀腺Ⅰ度腫大,未聞雜音,胸廓對稱,雙肺底可聞及少許干濕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擴大,心率94次/分,律齊,S1增強,心尖部可聞舒張中晚期隆隆樣雜音及全收縮期2~3級粗糙吹風樣雜音,P2>A2,其他心臟瓣膜未聞及雜音,膚軟,肝肋下未及,劍下4cm質中,脾未及,左中腹除壓痛外無反跳痛,腹水征(一),腸鳴(一),下肢可凹性水腫,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我根據患者二次腹部B超檢查結果考慮為腎梗死,建議腎臟CT檢查。腎臟CT示左腎梗死(部分)。用速避凝抗凝治療,第七天腹痛好轉,復查血常規正常,體溫正常。
在這個病例中,該患者由于突發左中腹持續性疼痛陣發加劇,伴后腰放射,尿檢查示尿潛血(++),故在當初診斷時總認為是腎及輸尿管結石可能性大。腹痛第三天復查腎臟B超示左腎增大,血流減少,仍認為腎及輸尿管結石診斷。后經會診才考慮腎梗死,為血栓栓塞所導致的后果,故于腹痛第6天才開始抗凝治療并作相關檢查。
對于心臟病病人,尤其是風濕性二尖瓣狹窄患者,不論有無房顫發作,一旦發生急性腹痛,都應考慮到血栓栓塞的可能性。21床的這位患者,入院時做腎臟B超無異常發現,發生腹痛后作尿檢尿潛血(++),腎臟B超示左腎增大,12.8×4.5cm,血流較右腎略少。
復習文獻后不難發現,血栓栓塞所致的腎梗死,腹痛類似腎絞痛,近50%~70%的患者可有發燒,尿檢可有蛋白尿及鏡下血尿,乳酸脫氫酶(LDH)及堿性磷酸酶(AKP)檢查有助于本病診斷及預示預后,一般講LDH于腎梗死后1~2天升高,2周后恢復正常。AKP于腎梗死后3~5天升高并達高峰,4周后恢復正常,如LDH及AKP持續升高則示預后不良。十分可惜我們因當初未考慮此病,故未及時進行LDH及AKP檢查。如果能夠早一點抓住這個不經意的發現,或許可以使患者早一點解除病痛。
作為醫生,每天都要處理各種未知和突發的狀況。面對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作出任何判斷處理,都要求醫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在臨床工作中,細致、謹慎、勤于思考是不可或缺的素質。稍有疏忽,就會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不幸。因此,醫者除有扎實的基本功及豐富的經驗外,還必須養成善于把握細節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早日為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