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醫院(100031)于素芬
醫患關系是醫療實踐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醫患溝通是實現以病人為中心,減輕病人身心痛苦,創造最佳身心狀態的需要,是促進醫患間理解與支持,提高治療效果的需要。
醫患關系,是指在醫療過程中,由醫護人員以及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所構成的一種雙向的人際關系。從醫患關系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整個醫療體系中,醫患關系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醫患之間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沒有醫生的幫助,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就失去了有效的保障。可以說,患者是醫生的“衣食父母”,醫生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使者。醫患關系應該成為社會上最和諧的人際關系。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中存在著一些不和諧因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當前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患者及其家屬因醫療糾紛前往醫院尋釁滋事者明顯增多,有的甚至威脅醫生,沖砸醫院,所引發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醫患糾紛案件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醫療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醫療技術水平、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有缺陷、醫患溝通欠缺等等,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除了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之外,加強法律知識學習也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方面。
在我國的現階段,還沒有一部讓患者和醫者都滿意且實用的法律。醫療糾紛審判中,爭議最大的是醫療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問題。醫療糾紛作為民事糾紛的一種,其應當適用《民法通則》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似乎理所當然。但是,由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療糾紛事故的損害賠償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就使人們對醫療損害賠償應當適用《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還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產生了一定的爭議。因此,一旦發生糾紛和事故,應當怎么去解決,賠償的標準是多少,在法律上是不統一的,關于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是不健全的,這就往往會更加惡化醫患關系[1]。
學法懂法,正視醫療行為中的法律責任,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醫務人員的神圣職責,也是應盡的法律責任。人們不僅要求醫務人員具有一定的醫療技術,準確地為病人診療,解除病人肉體的痛苦,而且要有社會責任感,尊重患者的生命權、健康權、自主權。隨著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病人的法制觀念和公民權利意識逐漸增強,加之醫療保險、經濟費用等方面的原因,使病人對醫療技術水準和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醫務人員應學法懂法、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律觀念。因此,增強醫務人員的法制觀念,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范,充分認識到違反法律法規的醫療行為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把醫療活動納入法制管理的范疇,既以病人的生命為重而同時又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是盡量減少和避免醫患糾紛、促進醫患和諧的重要因素。
隨著社會的進步,患者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和醫方理論,要求賠償。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是應該的,但一部分患者對醫學的認識和了解有限,只強調自己的疾病應盡快確診和治療,而不明白醫學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死亡,而是最大可能地減少傷殘、殘損和殘障等,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醫學本身就是“兩害取其輕”的選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疾病的治愈率肯定要比以前高很多,但出現不良事件也肯定比以前多,因此,增強患者的法律意識,使其正確行使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理性地看待醫療糾紛就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和患者三方共同努力,而維系這三者共同的紐帶就是法律,在完善健全的法律框架下,我們堅持常抓不懈,做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推動者,讓醫患雙方以法律為準繩而又不失人性化和相互理解[2],努力構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溫馨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