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市曲江區人民醫院(5200)徐煥成 陳建繁
曲江區婦幼保健醫院(512100)廖麗玲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糖耐量異常的患者不斷增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IGT患病率逐漸增長,如不進行干預治療,則每年有10%~15%的IGT患者發展為2型糖尿病,是糖代謝正常人群發生2型糖尿病的100倍左右。IGT雖然可發展為糖尿病,但也可向正常糖耐量轉變,具有可逆性。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種類型,現普遍將其視為糖尿病前期,是發展成糖尿病的一個危險階段。中醫強調“治病必求于本”,筆者認為IGT為糖尿病前期階段,其根本為脾腎氣虛,故試從以下幾點淺析補脾益腎,益氣固本防治本病的因由。
IGT患者大都無臨床表現,只是在體檢或者疾病的診治過程中檢查口服糖耐量試驗時發現。IGT患者中少有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現,大多數偶有乏力、頭暈、皮膚搔癢、瘡癤等不典型癥狀或并無明顯癥狀,或肥胖和飲食肥甘厚味。中醫無此病名,對其病因病機的研究散見于消渴病的文獻中。《內經》中有脾癉、消渴、消癉名稱的記載。IGT患者近似《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中所述之“尊榮人”。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體陰而用陽,以升為健;胃體陽而用陰,宣降則和,所謂“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脾胃居中焦,共司運化水谷。“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脾氣充溢,中氣健旺,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更有賴于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到全身。正如《景岳全書》謂“土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而《靈樞·本臟》說,“脾脆…善病消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亦說:“脾脈微小為消癉”。晉《脈經》云:“消中脾胃虛,口干欲飲水,多食亦肌虛”。所以脾胃氣虛與IGT的發生關系密切。主要表現為兩方面:①脾胃氣虛,氣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虧虛,無以充養機體,致周身乏力疲倦;②氣血運化失常,阻滯氣機,津液不能正常輸布,津停為痰飲,痰飲夾雜,多見肥胖。姬厚民[1]認為:長期過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運,脾氣不能“散精”,“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使飲食精華不能“上歸于肺”而“朝百脈”,以敷布全身為機體所用,而是留滯不化,導致飲食水谷精華生而不化,故而引起血糖升高。所以說脾胃氣虛是IGT的病理基礎。
IGT發病與五臟六腑有關,但關鍵在于腎虛,腎氣虧虛為消渴之本。《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體的精血化氣、血液運行及臟腑進行各種功能活動,都是在陽氣的推動、激發下來進行和完成的。“腎為先天之本”,“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腎氣虧虛,不能化氣行水,則濕濁內聚,水液留滯,久病正虛,損及肝腎精血,血行澀滯,或陽氣鼓動無力,血氣迂緩,水液濡滯,發為肥胖。故《靈樞·本臟》曰:“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指出腎虛是本病的發病原因,為后世從腎虛治療消渴奠定了基礎;《外臺秘要》指出:“消渴者,原其發動此則腎虛所致”。明代趙獻可力主三消腎虛學說,提出“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近年國內有研究表明,采用補腎益氣調補陰陽的中藥治療后,腎虛癥狀明顯改善,血糖降低,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提示了中醫學腎虛治消理論的正確性,而且也證實了補腎是防治 IGT的一種有效方法。
東漢張仲景首創腎氣丸治療消渴,開補腎治消之先河。古代圣賢還早提出從脾論治消渴病,如《醫學入門》云“治渴,然心腎通乎脾,養脾則津液自生,參苓白術散主之”。甘肅中醫學院王道坤教授以健脾和中與補腎攝精為治療糖尿病的原則,其首選異功散和薯蕷丸。朱章志等予健脾滋腎活血中藥干預IGT,劉得華[2]健脾散精湯治療此病,都取得不錯療效。所以補脾益腎,益氣固本防治IGT,對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