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芳,李昱祺
(華中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為了便于理解“從眾”,筆者首先講述一個小故事。一個老者攜孫子去集市賣驢 ,路上,開始時孫子騎驢,爺爺在地上走,有人指責孫子不孝;爺孫二人立刻調換了位置,結果又有人指責老頭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騎上了驢,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為驢鳴不平,說他們不顧驢的死活;最后爺孫二人都下了驢,徒步跟驢走,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看!一定是兩個傻瓜,不然為什么放著現成的驢不騎呢?爺爺聽罷,嘆口氣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走了。”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是卻深刻地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一種現象——從眾效應。所謂從眾效應,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即常說的“隨大流”。
(1)普同性。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哪里有正常的社會生活哪里就必然有社會成員的從眾行為,任何文化類型的社會概莫能外。從眾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共性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任何社會都不可能不存在從眾現象。
(2)適應性。從眾是個體對社會、文化現實的一種適應性反應 ,它對個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適應意義,是個體介入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調整個體與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效方式。社會成員通過各種形式的從眾來參與社會生活、適應環境和維持自身的心理平衡??梢哉f,拒絕表現一切從眾行為的人必然被社會徹底拋棄,必然無法再作為“人”去生活。
(3)習得性。從眾行為需要有來自遺傳的生理基礎,但它本身是后天習得的。從眾反應傾向的形成離不開他人的影響,離不開文化的引導,離不開生活經驗的積累和一系列“強化”作用的制約。與人世隔絕的“狼孩”在回到人類之中后也不會表現出從眾行為,這表明從眾反應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習得的。
(4)社會性。這是指從眾行為產生于社會,以多種形式表現于社會且受到社會的制約,帶上社會的烙印,最終又維護社會生活的繼續。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且始終與特定的文化共生共滅,因此從眾的表達方式必然要顯示出時代的和文化的特色。
(5)復雜性。從眾的復雜性表現在它的產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具有多種類型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它的功能亦具有復雜性。同一種行為在這個意義上不是從眾,而在另一意義上卻是從眾。
(1)現象從眾。相親節目極富感染性,從之前的寥寥無幾到現在的俯拾皆是,仿佛一瞬間就出現了如此眾多的相親節目。不僅如此,在相親節目的帶動下,還出現越來越多的婚介機構,甚至網上婚介,比如影響最大的,由樂嘉做宣傳的“珍愛網”。另外,這些還都受到觀眾的青睞。
(2)形式從眾。只是“拷貝”加“婚托”。有制片人透露,國內相親節目拷貝國外形式,找幾個知名人士前來扮演嘉賓,進行點評。所選取的相親對象也都是在各個方面很突出很優秀的人才,比如《非誠勿擾》所選女嘉賓基本都是高學歷、高收入、高標準。這樣的約會交友類節目,核心制作理念可以總結為八個字:“請來婚托,制造丑聞”。
(3)動機從眾。這一系列相親節目并不是真正為解決人們的婚姻問題而設置,而是為了適應觀眾需求的一種娛樂方式,真正動機是較高的節目收視率。比如《非誠勿擾》,好多人認為,上面的相親對象都是電視臺找來的托,目的就是娛樂觀眾,提高收視率。
根據多伊奇和杰拉德的觀點,從眾行為的產生有兩個原因:一是信息化的社會影響,一個是規范性社會影響。相親節目從眾的原因同樣是受這兩個方面的影響。
(1)社會環境的影響,信息化的社會影響。對外開放,國門大開,各種思想、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紛至沓來。轉型期社會價值觀念的紊亂和多元并存,使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化,導致情境的模糊性、茫然而無所適從,于是,從眾成為最佳選擇。大眾的從眾行為為相親節目的從眾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是大眾的從眾造成了相親節目從眾,也體現出了從眾行為的社會性特征。
(2)規范性社會影響,具體表現為中國傳統婚姻觀念下對“剩男”、“剩女”的極大關注。受擇偶梯度效應的影響,隨著女性知識的增長、地位的提高,出現越來越多的都市剩女,同時,也存在更多的剩男,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為相親節目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也迎合了當前需要。
從眾行為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其積極作用的主要表現:一是有利于集中全力達成共同目標;二是有利于增強集體意;三是有利于良好作風、習慣的養成。從眾心理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從眾心理傾向一致的壓力,容易窒息獨創精神,抑制個人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
相親節目作為一種觀念宣傳方式,觸及了當代許多社會問題,體現了當代年輕人的某些真實心態,但是節目中所體現的價值觀會影響觀眾的價值觀念的變化,引導觀眾的行為方式,因此要注意發揮其積極影響。原本以形式新穎、話語機敏而頗受歡迎的新派相親交友類電視節目,在陷入了拜金、低俗、造假等一系列“門”之后,眼下,正紛紛展開整頓。另外,相親節目的一系列從眾行為,也導致娛樂節目的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性和獨特之處,不利于電視節目的長遠發展。
(1)在環節設置上多下功夫。一些專家認為,相親節目出現的拜金、享樂等低俗現象的泛濫,與部分主持人現場控制能力的不足密切相關。主持人不僅要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而且應該對價值取向有所引導。主持人不僅代表自己站在舞臺上,還代表著節目組、電視臺,這對主持人的控場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調動觀眾情緒,又要控制節目向正常方向發展。
(2)嘉賓選擇尤為重要。在相親節目中,各位嘉賓“特別放得開”的表演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相親節目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嘉賓素質,這類節目要提升水平,對嘉賓的選擇尤為重要。
(3)建立全新評價體系。不看重盈收的電視臺,是不負責任的電視臺。但收視率只是一個路徑,不能惟收視率,尤其不能違背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對電視節目的科學評價體系的缺乏,導致電視臺為了追求收視率不惜一切代價嘩眾取寵。要從根本上改變電視節目以嘩寵取眾吸引眼球的做法,必須建立全新的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反映觀眾的滿意度和價值取向。
(4)依靠創新實現專業化。國內娛樂節目的復制能力何等之強,創新能力何等之弱。只有不斷地創新電視節目形式,才能實現專業化發展,電視節目要不斷創新發展。
[1]樂國安,鐘元俊.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1988.
[2]陸 揚,王 毅.大眾文化與傳媒[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