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英
(水富縣農機管理站,云南 水富 657800)
水富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緣與云貴高原過渡的階梯地帶,東經 104°3′27″~104°25′25″,北緯 28°22′15″~28°39′16″。 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具有山區立體農業的特點。全縣轄向家壩、太平、兩碗等3個鄉(鎮),總人口10.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18萬人,國土面積439.8 km2,總耕地面積7651hm2,其中水田 2778 hm2、旱地 4873h㎡。 以玉米、水稻、油菜、蔬菜等為主要種植作物。
微耕機是微型耕耘機的簡稱。根據行業標準要求,凡是功率<7.5kw、可直接用驅動輪軸驅動旋轉工作部件的、主要用于旱田耕整地、開溝、起壟、除草、實施農業等耕耘作業為主的機器即為耕耘機(以下簡稱微耕機),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很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水富縣2001年開始引進示范推廣微耕機,截止2011年底,全縣擁有微耕機1765臺,全年完成機耕面積4566hm2,機耙面積2733hm2,灌溉面積 520hm2,播種 1010 hm2,施肥600hm2。昔日農民栽種靠鋤頭、耕田耕地靠耕牛,那種落后的傳統耕作方式已改變,農民夢想的“耕牛”變“鐵牛”已經逐步實現。微耕機在水富農機推廣中比例占據最大,具有重量輕、油耗低、效率高、結構緊奏、機動性強、操作靈活、轉移方便等特點。
傳統的牛耕要“三犁三耙”才能達到栽插的要求,費工、費時、費力。而微耕機耕作是由旋轉的刀片切削土壤來完成,可同步完成耕翻和碎土的兩道工序,使功效大大提高,如果土壤水分適合,一次耕作就相當于牛耕“三犁三耙”的效果,一臺微耕機能抵3~5頭耕牛用。微耕機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替代了人蓄力在耕、耙、播、開溝、除草、植保、排灌等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的繁重勞作,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節省了農田作業時間,使剩余農業勞動力進入二、三產業,促進了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
微耕機配上不同的農機具可以進行不同的作業,如配上旋耕刀進行耕作,配上水田輪可以水田平整,配上播種施肥器可以進行播種施肥,配上除草輪可以進行除草,配上開溝器可以進行開溝、配上拖斗可以進行短途運輸等等。
適合山坡、丘陵地區,特別是地塊小、田埂高的山區,大中型拖拉機根本無法到達,更不用說作業。而微耕機則不同,它小巧靈活,可以自由作業,且作業到位,可謂在方寸之間大顯身手。
以耕作為例,每天耕作6.5小時,根據節令一年按70天計算。經實際操作,1臺微耕機耕作中性土壤1畝/h(達到栽插的農藝要求),耕地 0.006hm2/d,每畝收入 100元,合計收入650元/d。需支付各種費用237.5元/d(其中:每畝支付燃油和潤滑油10元計65元/d;每畝支付機手工資20元計130元/d;畝維修費1.5元計10元/d;機械折舊每畝5元計32.5元/d),除去各種費用后,合計純收入412.5元/d,1臺微耕機年工作70d獲純收入2.89萬元。而耕牛一天耕作1.5畝(達到栽插的農藝要求),每畝收入100元,總收入150元/d。需支付各種費用110元/d(其中:飼養耕牛飼草、打掃衛生等平均2h/d計人工費用20元,耕作一天人工工資支付80元,耕牛每天食用精飼料計10元),剔除費用后,純收入40元/d,1頭耕牛年工作70d獲純收入0.28萬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微耕機一年的經濟效益是耕牛的10倍多,生產效率是耕牛的4倍多。微耕機確實屬于節本增效的農業機械,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統計,從2007年水富開始執行中央購機補貼以來,縣財政投入購機補貼年均40萬元,嚴重缺乏農機安全管理經費、農民機手培訓費、新技術推廣費等,安全生產存在隱患,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步伐相對緩慢,機手操作水平不高,微耕機服務跟不上等問題較為突出。
據統計,目前全縣有農機人員1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人,平均年齡48歲,45歲以上10人,35歲以下的只有1人,人員嚴重不足,年齡趨于老化,新的人員進不來,人才斷層,農機人才隊伍不能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同時,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滯后,與農機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機耕路是農機具出入田間地頭的必備通道,是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生命線,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志。目前水富縣的微耕機絕大部分是被抬到田間地頭作業,缺少機耕道,嚴重阻礙了微耕機的發展。
對于山區和二半山區而言,小型微耕機是目前最好最受歡迎的作業機械。但是就目前有關部門重視不夠,它不比城市建設、修一條馬路或建一幢樓房,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以產生“政績”效應;也不象抓工業經濟、開發一個新產品或拓寬一個市場為本地當家人掙來可供支配的財源。而微耕機行進在鄉間小道,勞作于田間地頭,不能立即為各級政府提供直接支配的財政收入,所以,對其難免有忽視的一面。可微耕機在農業生產中顯示的“政績”是潛在的、有后勁的,是山區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是現階段與農村家庭生產規模相適應的理想機具。因此,地方政府應提高認識,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大微耕機的推廣和應用。
目前市場上微耕機品牌繁多,質量不等,應有盡有,由于農民對農機產品了解得少,無法識別農機產品是否屬于正規廠家產品。因此,農機部門應積極配合工商等部門加大對農機市場的監管,對“三無”產品一律禁止銷售。
水富縣屬山區農業縣,海拔高差大,最低海拔267m、最高海拔1986.4m、相對高差1719.4m,地理條件、土壤結構差異大,應根據地理狀況、土壤結構及家庭經濟狀況指導農民選擇適合田地作業的微耕機。
(1)看地理性質。目前市場上微耕機底盤有兩種傳動方式:一種是全軸、全齒輪傳動;另一種是皮帶傳動。全軸、全齒輪傳動的微耕機比較適合土壤比阻大、田地板結的地區耕作,反之選皮帶傳動。山區、丘陵地區、粘性土壤應選擇配套動力為風冷柴油機的微耕機,反之選汽油機。
(2)看微耕機配套動力。柴油機比汽油機轉速要低,適合低轉速、大扭矩工作,耐力、耐高溫較強。
(3)看售后服務。上產品目錄的補貼機具廠家都簽定了售后服務協議,嚴格執行《農機產品三包責任規定》,具體誰服務、信譽度如何、零配件供應等情況都應考慮。
(4)看經濟條件。市場上微耕機銷售價格相差在1000元左右,動力為直噴式柴油發動機要貴些,可靠性要高些,后期零配件也要貴些。
讓農民“買得起、會操作、有效益”,不斷調動和保護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充分應用新知識、新技術造就新型農民,讓微耕機在水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