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隱婚被解聘獲補償金
經過層層篩選,剛畢業的李小姐幸運地被某公司錄用。為了得到這份工作,本已結婚的李小姐在入職登記表的“婚姻狀況”一欄填寫了“未婚”。2010年7月,李小姐入職當日簽訂期限兩年的勞動合同,并在公司擔任人事經理。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約定:聘用員工如有虛假陳述,一經發現,公司與其勞動關系即行解除,且公司無須支付補償金。不久,公司就發現李小姐已經結婚的事實,于是向李小姐發出了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
李小姐向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要求公司因非法解除勞動關系支付經濟補償金。法院經審理認為,李小姐作為勞動者,在入職時提供關于婚姻狀況的虛假陳述,確實違反了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的約定。但是婚姻狀況并非擔任職務所必須,李小姐的該項虛假陳述不能夠構成欺詐行為;而該公司在勞動合同中的約定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故其解除勞動關系于法無據。最后,法院支持李小姐主張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的訴訟請求。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法官說,近年來大學生找工作越來越難,尤其是女大學生。用人單位往往會設立苛刻的招聘條件。除非用人單位對職位有明確要求并且在招聘前公示,否則法律禁止用人單位以性別、婚姻狀況等原因拒絕錄用女性員工。如果員工是因為上述原因而作出虛假陳述,也不構成欺詐,用人單位無權據此解除勞動合同,否則即應支付經濟補償金。
受騷擾而辭職也獲補償
2010年1月,王女士來到北京某外企工作,雙方簽訂為期兩年的勞動合同。2010年10月,王女士因不堪忍受上司的騷擾,提出辭職。辦完相關手續后,王女士感覺不能忍氣吞聲,一定要為自己討個說法,便提出仲裁申請,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賠償10000元。
在審理過程中,王女士提供電話錄音及手機短信等證據,證明原上司對她進行過語言上的騷擾。經過核實,電話錄音及短信記錄均顯示與王女士往來的人確系王女士原來供職公司的主管。最后,法院認定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勞動條件,導致王女士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故判決該外企支付王女士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10000元。
法官說,面對職場中存在的性騷擾,多數女職工會選擇沉默,少數維權的女職工,也多因證據欠缺而無法獲得勝訴判決。考慮到職場性騷擾的證據較難取得,且大多數為間接證據,因此,在證明性騷擾成立的證據上,司法機構會從寬認定。比如,偷拍的錄像證據,只要沒有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應認定其證據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