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跌到階段性的底部,能否實現“恢復性上漲”?黃金價格已經創出10年新高,能否繼續追捧?藝術類收藏品屢屢創出天價,現在出手是否會為前人埋單?早幾年創下財富神話的私募產品也失去了耀眼的光輝。能理財的去處變少了,精明的主婦要打一場財富的防御戰,理財不怕保守,錢生錢可以慢,但一定要穩。
時刻記得“現金為王”
財富的寒冬還沒有過去,你需要意識到,至少要準備12個月的生活費,作為專項應急基金,這是你日常財務規劃中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年景不太妙的時候。一旦面臨公司生意蕭條、家人生病、父母或朋友突然需要救濟……此類突發的金融需求,就能從容地應急。這筆錢要放在活期存款的賬戶上,隨用隨取,或者選擇“7天通知存款”,利率比定期少,比活期高。還有些按日計息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好去處。
弱市下定投基金
穩妥起見,即使相信下半年證券市場會“恢復性上漲”,也不要冒然投資股票,可以嘗試投資一點指數基金。指數基金的投資成本很低,交易費用低廉,延遲納稅,操作簡便。通過定投的方式。將三五年內用不上的錢投入指數基金,分批購買,攤薄風險,可獲得穩定收益。如果對證券市場不太有信心,就買點債券基金,在市場震蕩下跌的情況下,債券基金往往會走出一波不錯的行情。如果對市場充滿不確定感,又不甘心錯過一波行情,那么投資混合型基金吧,一旦市場震蕩,它比股票型基金更抗跌,也更給投資者安全感。貨幣市場基金也是高風險年代的選擇,它的收益會高于存款,賠本的可能性很小。這筆錢不用的時候可以穩定地增值,要用的時候隨時提取,基本不會造成損失,也是保管應急資金的好去處。
規避風險,慎選股票
即便家里的經濟沒有出問題,效力的公司依然看似前景良好,創業的企業也運轉平穩,你的家庭財務一切都好,但放眼周圍,大企業在裁員,外貿出口在減少,市場的菜價越來越高,這些都會或早或遲地波及到你的家財。所以也應該減少消耗,開源節流,并杜絕盲目投資,壞年景創業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縮小高風險資產比例,如股票投資,不管你多么相信今年的股市會探底回暖,但直接持有股票還是風險很大。
按比例配置家庭資產
在GDP下滑的年代,“調結構”不僅僅是國家經濟工作的重點,主婦們也要調整好家庭財產結構,做好資產配置,將家財按比例投資不同的金融工具,例如股市、債市、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外匯、貴金屬或房地產。任何投資品種都是有風險的,基金有熊市,樓市不是只漲不跌,黃金價格也有可能見頂,而資產的價值是此消彼長的,近3年股市大跌之際,黃金反而逆市場上漲。做好資產配置,相當于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一部分資產的收益,足以撫平另一部分資產的虧損,使資產組合的收益趨于穩定,不至于一損俱損。
買保險即買保障
經濟不景氣,買足保險,提供家庭財富的保障顯得尤為重要。意外險提供生命與安全的保障,價格低、保障高;大病醫療保險,既可以轉移風險、獲得保障,也可以儲備一部分家庭財富;為家庭經濟支柱買足額的定期壽險更是不可或缺的。缺錢的時候,通過質押有現金價值的保單,如儲蓄型的大病險或定期壽險,可以向保險公司或銀行申請貸款,貸款額度一般為現金價值的70%~80%,利率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去銀行質押貸款額度最高可以達到90%,期限最長3年,利率通常高于一般貸款利率。
理財產品跑贏通脹
銀行理財產品在成為家庭理財熱寵后,就因高利率、有保障而持續受到關注。雖然到今年,銀行政策放寬,利率也有所下降,但仍有大銀行不定期的高利率理財產品吸引著人們,年利率6%以上的并不鮮見。而部分小銀行的理財產品甚至可以達到12%!需要注意的是,在季末和年末才容易逮到高利率的理財大魚。另外,從去年開始,你再去銀行定期存款3年、5年或8年,就可以申請保值儲蓄。銀行會根據國民經濟狀況及物價上漲情況,在利息之外,給予額外的保值補貼。當物價指數恢復到正常階段,這些補貼也會取消,雖然不能獲取高收益,但保值儲蓄可以保證你不虧本。
國債好變現、風險小
如果擔心下半年通脹依然不減,購買國債也是不錯的選擇。國債利息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如果通脹持續,那么資金縮水的幅度也就較小。如果通脹過于嚴重,央行加息,國債持有者也會得到一定的現金補貼,并且不會錯過利率上調。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由于隨后通脹嚴重,銀行加息,財政部額外補貼,每100元面值國庫券以148.5元兌換。盡管這樣的盛況或許不會重演,但是國債的補貼率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債券容易變現,而且風險小,去商業銀行即可購買。
5%~10%的家財投資貴金屬
真金白銀,作為歷史上最經典的金屬貨幣,是應對紙幣泛濫的最好手段。黃金是貨幣中最硬的資產,又具有稀缺性,對抗信用風險的功能無可替代。但由于去年黃金期貨已沖破1900美元大關,現在購買黃金,中期與短期的風險猶存。黃金首先是一種商品,如果投機資金過度介入市場,推動價格偏離價值,必然引發價格回落。一旦國際金融危機、政局動蕩的風險消除,持有者將拋售黃金兌換貨幣,黃金價格也面臨下跌。將5%~10%的家財投資黃金,長期持有以保值是可行的,但不可過度追捧。
(摘自《好主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