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暮年的周老伯喪偶之后和鐘點工走到一起,卻遭女兒重重阻攔,女兒的理由是擔心鐘點工分走家產。夫妻倆無法回家,陳老伯只能暫時棲身在妹妹家,而妻子則跟老鄉一起臨時居住。這起親人之間的糾紛最終訴至法院,以周老伯勝訴而告終。
父親:再婚5年后告知女兒
周老伯一直居住在縣城一套租賃公房內,1996年房子以售后公房的形式買下,變成周老伯的個人產權房。1997年,周老伯的長女周杏將一雙兒女的戶口報入父親的房屋內。1999年周老伯的發妻過世,幾個女兒對亡者遺留下的財產未作分割。
喪偶獨居的周老伯在鄉下居住。2005年3月,周老伯認識了做保姆的林女士。年齡50歲的林女士與鄉下的丈夫關系不睦,認識了周老伯后對他頗有好感。正巧周老伯需要有人幫他料理家務,林女士就到他家做鐘點工。林女士把獨居的周老伯照顧得妥帖安穩,兩人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好。2006年2月,林女士上縣城辦理了離婚手續,隨即和周老伯登記結婚。
但周老伯并沒有把婚訊告訴幾個女兒,他十分擔心女兒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所以在結婚5年后,才知道父親再婚的消息。
女兒:指責繼母欲搶奪家產
2011年10月中旬,周老伯和林女士回到縣城卻發現自家房屋正在裝修,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全部被堆置在公用過道內。而在現場指揮工人作業的竟是周老伯的長女周杏。父女倆在房屋內爭吵起來,直至撥打110叫來了民警。
周杏說,她剛知道父親已經再婚,對繼母林女士的身份提出異議。可是當周老伯拿出結婚證時,她又提出證件是假的。民警走后,周杏不愿讓繼母進屋,找來一把大鎖把父親單獨鎖在房屋內,然后揚長而去。周老伯在家里找出一根鋸條鋸開鎖鏈,這才打開房門。當時夜雨淅瀝,開窗破墻的裝修房屋不斷有冷風吹入,夫婦倆坐在床邊,心里非常凄苦。
第二天,周老伯夫婦只能到妹妹處暫住。經過居委會、婦聯的勸導,周老伯在10月26日攜妻回到家中,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住下。
11月27日,周杏再次到父親家,責備父親隱瞞婚事,并指責林女士以結婚為餌欺詐父親,妄圖搶奪房產。爭吵中,周杏對父親動了手,并在房屋內打砸家什,砸碎的玻璃瓶割傷了周老伯的左腿。
面對女兒再次尋釁,周老伯再也不敢住在家里,連衣物都沒有收拾就從家里逃出,投奔妹妹家。這次,林女士沒有一同住到周老伯的妹妹家去,她白天等活干,晚上就跟老鄉一起睡宿舍。
法院:限長女30天內搬離
周老伯發現一直住在妹妹家也不是長久之計,于是在去年年底搬出,和妻子租了一間小屋子居住。之后,他得知女兒把自己的房屋出租,終于忍無可忍,于2012年1月向法院起訴,要求周杏歸還住房并恢復到裝修前的樣子。
周杏則向法院表示,自己并沒有不讓父親居住,而是擔心林女士出于霸占房子的目的才和父親結婚。雖然父女倆存在意見分歧,但是因為房子是以前生母和周老伯共同分得的,自己從繼承角度來說也有權利,更何況自己和一雙兒女的戶口都在房子內,理應有居住的權利。
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周杏應在30日內搬離周老伯的房屋。但周杏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一審判決。
說法:周老伯作為唯一登記的房屋權利人,有權選擇與再婚妻子共同居住,或者選擇與女兒共同居住,其他人不得干涉。周杏的戶口雖然在爭議房屋內,但是戶籍不能代表房屋的居住權,且周杏結婚后在他處房屋取得房屋產權,完全可以另行居住,所以周杏的理由沒有法律依據。
周老伯父女之間的訴訟,從形式上看是居住權糾紛,但這個糾紛的核心是老人再婚后和成年子女之間產生的矛盾。像周老伯那樣不敢把自己再婚的事情告訴子女,而當涉及房屋問題的時候爆發矛盾,是一種不妥當的方法。再婚的老年人應在可能的情況下對各自的婚前財產作妥當處理,盡量避免糾紛。
(摘自《晚霞·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