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我參加工作已經有十個年頭了,在這十年中有人說我很成功,各種榮譽鋪面而來,收獲著各種獎勵。近日,一位同事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我告訴他:我成功的背后是付出了別人沒有付出的辛勤汗水,我能成功是努力,再努力換來的。慕然回首,十年中,我雖然沒有成長為讓人敬佩的名師,但我卻有過鮮花和掌聲,有過幸福的時刻,有過和學生一起成長的歡樂,這給我的教育生活寫下了濃濃的一筆。那又是什么促使我不斷進步和成長呢?可以說,閱讀、反思、研討、寫作成為提升我專業水平,促進生命拔節的四重奏。
專業閱讀 扎根沃土
優秀的教育經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是教師從平庸走向優秀乃至卓越的“幕后英雄”。有一位好友,每天和我形影不離,與我一起風里來雨里去,真是難以割舍。她就是我心愛的“情侶”——教育經典。為了讓自己成為出色的教師,閱讀教育書籍成為我業余時間最大的愛好。是閱讀讓我的教育生活更加充實,更有厚度;也是閱讀使我對教學工作學會了思考,讓我的課堂更有實效。
我每看過一本書后都留下了美麗的文字,或梳理自己平實的心情思路,或思考書中感人的情節給自己的啟示。 2010年,我閱讀了《名師講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班主任工作招招鮮》《不跪著教書》等經典作品,這些名師深刻高度的感悟和解讀,成功的案例和教育故事影響著我,教育著我,要不斷思考自身的教學實踐,及時反思自己的問題。
一天晚飯過后,我打開吳非的教育隨筆集《不跪著教書》,一句句真實的語言、一個個給人以啟迪的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感覺吳老師是一個敢于說真話、說實話的教育大家。他的文章給人留下思考,他對教育現狀的關注和觀察,對我總有些啟發,讓我學會了過濾自己平時的點點滴滴,學會了造屬于自己的句子。就這樣,我開始記錄自己不成熟的思考,記錄屬于我的教育故事。
有時候就想,要是一個人身邊連一本書都容不下的時候,這個世界上,他還能容得下什么?人的服飾可以簡樸,也可以華貴;可以拖沓,也可以簡練。但無論如何應該記得,書籍是一個人,特別是為師者最不可或缺的“飾品”。帶一本書上路,讀一段,停一段;或者,哪怕這一天一頁也沒翻,一行字也來不及看,但只要靠近它,那就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是一種源源不斷的溫暖。
網絡研討 豐盈智慧
作為一名渴望成長的鄉村教師,我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渴望名師的專業引領,可身在農村,學習的機會少之又少,于是網絡便成為我眺望世界的一扇窗。正當我在網上“東奔西走”的時候,幸運之星把我帶到了一個優秀的隊伍里——班級管理自主化實驗群,在群里與優秀的同行交流,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周一七點半不見不散”成了我們共同的口號。每周一晚上,我們在QQ群里集中研討交流,和一些熱心的網友一起交流,一起研討班級管理自主化的實驗措施,分享每個人的故事,相互勉勵、相互借鑒。在這里,我享受著真正的專業引領:聆聽講座,討論交流,這里就像一個班級,這里有組織,有紀律,有方向的引領,有個性的張揚。真沒想到網絡教研有這般魅力,竟然促使我思想的萌動,我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猛然感到終于找到了成長的家園。
記得一個周一的晚上,我聽了劉洋老師的講座《班主任要學會改變》,他質樸的話語、生動的案例讓我茅塞頓開。我懂得了帶差班要有名班意識。要成功轉化差班,要把差班建設成為自主化管理的好班,首先要在思想上增強孩子們必勝的信心,用班級精神凝聚孩子的心,號召他們建設一個名牌班級。看來,“精神力量的指引是巨大的,名班意識一旦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將內化為一種集體信念,一種讓全班深受鼓舞的戰斗豪情。這種精神讓他們感覺前途有望,讓他們主動學會自我約束自己,努力促使自己改變。”
講座后,我開始分析班上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本學期的班級精神(做最好的自己,成為一流的班級),發動學生起了班名(陽光班),起了個性化的小組名,并實行小組長聘任制和五星學生評選制(守紀之星、清潔之星、團結之星、愛問之星、閱讀之星),對優秀組長和班干部定期給予表彰。課堂上我用表揚性話語激勵學生積極發言,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給予表揚,孩子們心里樂開了花,漸漸地課堂變得有趣,孩子們更喜歡上我的課,愿意與我交流。
精心反思 提升課堂
一個有專業素養的教師,必是一個會“反思”的教師。當反思成為一種教師的自覺行為、一種校園文化,那便會有與眾不同的價值意義,教師的成長就會突飛猛進。做一名愛思考、會思考的教師就應從學會記教學反思開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肯定會有得有失。若能將這些體驗記錄下來,并從理論層面作分析、診斷,那么有益的東西便會積淀下來,不足之處也會得到改進。如此堅持下去,教學素養定能提升,教育智慧必將凸顯,教學風格終會悄然形成!
在教學反思中,教師可以總結課堂得失,反思教學成敗,梳理工作思路,捕捉精彩“插曲”,在回顧一段段教育經歷的同時,叩問心靈:“我做好了嗎?我做錯了嗎?哪里出了問題?我該怎么辦?”在反思中學會反思,養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樂于反思的良好習慣;通過反思,樹立鮮活的教育理念,改進教學行為,融洽師生關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教師的每一節新課都會比上一節課安排得更合理。這樣日積月累,教師的成長和進步才會更快,自己的教學會日趨完美。
2008年我開通了教育博客,把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點滴感悟記錄下來,或敘事或議論,形式不一,一篇篇博文見證了我成長的足跡,也記錄了我踐行新課改的思考和感悟,雖然這些文字不是很華麗,不是很靈動,但是確是樸實的,飽含著我真實的個人情感。這樣的反思讓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反觀自己,改進和完善自我,這對于我個人的專業成長大有裨益。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成長的希望,雖然舉步維艱,但我仍會堅持不懈,闊步前行。
教育寫作 深度犁耕
我積極利用博客這一平臺,把自己的思考和觀察及時記錄整理,我把感到的、想到的,聽到的,都記錄在博客中。這樣,可以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了一點點痕跡,留下一段段美麗的回憶。學生、教師、校園都成了我寫作的對象,成了我記錄文字中的主題,雖然有時只是幾行文字,但做自己喜歡的事,一直讓我樂此不疲。
不久,有三篇博文變成了鉛字,當我收到樣刊和稿費,那份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那份結果的幸福感直到現在依然存在。我的思考和記錄,充裕了我的精神生活,填補了我人生的空白。那幾天晚上,我都很開心。同事讓我請客,我毫不在乎地就答應了。
可以說,是寫作讓我的教育生活不再空虛,不再蒼白。因為我曾記錄過,反思過,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不感人,不華貴,但它們是美麗又有情感的,是有生命活力的真情感悟,是真實的見地和思考。
生活,每天發生,視覺各有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似乎感覺自己越來越離不開這種記錄了。和學生交流,和自己交流,和時光交流,站在歲月的尾上回望,過去的一年,有辛苦,也有安恬,有熱鬧,也有寂寞,有失望,也有不菲的收獲。
但我只想說一句話:寫博,不僅讓生活有了痕跡,也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它是寫給自己的情書。
只有把寫作當成一種享受,享受當天工作的精彩故事;把寫作當成是反思,促使自己更新教育方法;把寫作當成是積累,為自己積累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把寫作當成是一種習慣,每天不停地寫下去,才能取得進步,成長的路才能走得更踏實穩健。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戴莊鎮李圩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