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例子。在街上,一位教師遇到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朋友問:“現在在干什么?”這位教師說:“我在教書。”朋友又問:“干得怎么樣?”“還不錯,學生的平均成績95分。”從這位教師的回答分析其職業定位,他將自己的職業關注到了書、分數這些狹小的空間。其實教育的空間天寬地厚,教育的田園臥虎藏龍,教育的事業彪炳千秋。今天,我應該怎樣做教育?
如果我們僅僅把自己定位于一個教書匠,可能你教的班級學生成績不錯,但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境界,你也無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質量,你不可能培養出具有民主平等意識的現代公民。所以我提出這樣一個口號來作為自己教育宣言:用教育家的情懷做教育。
骨干教師培訓期間聽了很多的專家講座,給我最大影響或者可以稱為震撼的專家是肖川教授。之前,肖川的文章我看過很多,但真正聽到他的講座還是給我帶來震撼,因為,肖教授是一個有教育理想的人。按慣例,寒假期間學校要為每一名教師配發一本教育理論書,我專門向有關領導推薦了肖川的教育隨筆《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這本書的內封里有一張肖教授的照片,照片下面是作者簡介。這張照片很有特點,是一張黑白照片,肖教授側著身子,一雙眼睛直直地盯著右前方。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就想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肖川的眼睛》。捧讀整本書,時時給人帶來沖動和激情。眾所周知,這個時代不是一個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的一個充滿激情和夢想的時代,基礎教育也不是一個能給人帶來狂熱與欲望的行業,我本人年逾而立,不再是一個容易做夢的年齡了。但肖川還是在這樣一個世俗的年代用他充滿宗教般激情的文字震撼了夢想尚未完全泯滅的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中,肖教授的講座主題就是“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他操著滿含湖南方言的北京話,不溫不火但卻充滿激情地講他的講座。
肖教授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教育者,也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教育者。他甚至提倡教師多進進教堂。我不知道肖教授是否是一個耶穌的信徒,但他是有宗教情節的,在我們這個連理想都不容易生長的年代,還有宗教情節的人是可敬的。我總認為認真做好一件事是需要宗教情懷的,教育尤其需要。我總結肖教授的這場講座為:在世俗的年代,用宗教般的情懷去做理想的教育,教師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才能培養具有民主、平等意識的現代公民,才能真正體會到教育理想得以實現的詩意生活。
在這里,我想向同仁們呼吁:做一個有理想的教師吧。在一個普遍缺乏理想的時代,仍然懷有理想的人絕不是幼稚,一個普遍缺乏信仰的民族,唯獨教育不能沒有信仰。把培養具有現代理念的國家公民作為教育者的首要任務吧,這是教育家的理想,也應該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追求。一個國家的民主化進程有賴于有民主精神與平等意識的國家公民的培養。公民的特征是:有民主觀念,有法律意識,人格完整,精神獨立,不畏威權。而一個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是長大了就自然具有的,而是需要為人師者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生活學習的環境,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沒有一個老師愿意自己的學生唯唯諾諾,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這樣的學生肯定是生活在威權老師的陰影中的。做一個有教育理想的、有民主理念的教師,小則影響學生的人格獨立、精神完整,大則關乎民主進程、國運興衰。我們必須明白:今天的學生,將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他們將會成為未來的父母!
當然,我不是教育家,但我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著自己的教育追求。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理想和追求的人,最起碼不是一個庸庸碌碌、無聊無趣的人。我不敢說把教育作為自己的理想、做理想的教育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但能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愛的陽光,使自己的心靈充滿溫潤和幸福,能給孩子們指引一條通向幸福之門的道路,能為我們國家的現代化、民主化進程助一把力,就應該是有意義的事了,就應該是世俗世界里變教師的“失意”糊口為“詩意”棲居而又對得起這個時代和歷史的偉業了。
(作者單位:河南濮陽市油田第四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