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課程標準”在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中都明確提出了寫作要求,但作文難寫、難教依然是當前作文教學面臨的現狀。“教學手段能否更靈活一點,實施一些變通的做法?”我一直在思考,在嘗試。我覺得,教學套路不怕舊,關鍵是要適用。
第一,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摘抄比硬性規定寫周記強得多,摘抄至少能給學生感受與思考的機會。
我面對的是農村中學高一的學生,他們有著參差的作文基礎,從整體作文水平來看屬于中等偏下水平,一聽到寫作文就發愁,因此必須從最基本的感知開始。我班學生大都訂了《語文學習報》,但我發現,學生訂報紙大多是做樣子,真正去看去領會、學習的不多。于是,我便把學生形式主義的周記改為每周一次的美文摘抄,而且要按老師的要求去摘抄。比如摘抄寫人的記敘文,并且是表現父母對子女深沉的愛的,或者摘抄寫景文章,主題表現的是關于環保問題的等等。由于有了要求,明確了方向,學生便會去看報紙、找資料,篩選有關信息的文章,然后摘錄下來。這個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了文章的選材和表現形式,而且打開了思考之門。每隔一個星期,我都從學生摘錄的美文中選兩篇出來,加上自己真實的感受和認識來解讀文本,將該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為一個活的語言肌體,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篩選的是最真實、最美、最有感染力的語言,從而引起大家的共鳴。結果發現,課上學生們個個都靜心在聽、在想,從他們臉上的表情和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們對自己付出的在乎程度,就連那幾個最怕作文、說從來沒寫過一篇完整作文的學生也在認真地聽講。所以,我相信了一句話:聽不懂也要聽,你也在進步,只是自己察覺不到而已!在接下來布置的一篇堂上作文中,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明顯進步了,尤其體現在構思與語言方面。此乃為學生作文之路鋪設的第一級臺階。
第二,壓縮文章比布置新作文更容易讓學生接受,這是給學生造就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機會。
在摘抄美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有關文章進行整篇壓縮或段落壓縮,這是認識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兩者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能彼此孤立地進行,也不是壓縮一兩次就能達到目的的。我讓學生選定自己最喜歡的文章,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來感受和理解,當有了共鳴之后,再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學生開始時都覺得難度較大,畢竟措辭水平有限,況且有些細節被刪掉,文章就變味了。于是我毛遂自薦,提出由我壓縮一篇文章,再請學生來評價。我選了課文《我有一個夢想》來壓縮,抓住“我”看到黑人仍然受歧視和壓迫的憤激之情,抓住“我”的夢想實現、黑人終獲自由時一瀉千里的溫情,結合運用排比、呼告、反復等表現手法,強調了“我”情感的熱情澎湃、態度堅決,而且觀點鮮明,讀來熱情洋溢且印象深刻,把兩千多字的文章壓縮成800字左右。當我很投入地讀完后,學生們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我馬上因勢誘導: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內容概括下來。經過啟發,在后來的練筆中,學生慢慢領會了文章壓縮的方法,不再像之前那樣東拉西扯、不知所云,尤其是會用修辭手法來表現了。比如學生嘗試對《裝在套子里的人》《老人與海》《孔雀東南飛》等文進行壓縮并寫感受,不但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而且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動筆之前要明確寫作意圖。此乃為學生作文之路鋪設的第二級臺階。
第三,續寫看似簡單實則深奧,它重在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并引導其進行合理想象。
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問題是有沒有人引導他們邁出第一步,而續寫正是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時機。學完《祝福》后,我讓學生對祥林嫂的結局進行續寫并在課堂上交流,結果有的學生想象祥林嫂死后反而一家團聚,形成大團圓結局;有的則寫祥林嫂沒死,通過時光隧道來到21世紀,受到了社會福利協會的關注并享受到婦女保護的權益等等,其中不乏充滿時代氣息的詞句和用語。然而有幾個學生邊交流邊偷笑,卻又不敢起來發言。我想,這其中肯定有可做文章的地方,因此鼓勵他們發言。有個學生開口道:“祥林嫂沒死,還交上了好運,被一個暴發戶看中,搖身一變成了小三……”聽他這樣說,其他學生都笑起來。然而,我并沒有隨意結束這次交流,更沒有否定學生另類的想法,反而讓學生一起討論這個特別的設想。學生們爭論可大了。有的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有的說祥林嫂勤勞善良的人品征服了男人;有的說那男的想借祥林嫂炒作……我抓準時機讓學生又進行了一次思維火花的碰撞。實際上,學生們聽到一種完全不同的想法時,其智力是在接受挑戰,其思維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當這種挑戰來自同學而不是老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發這種碰撞,并且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并引發創新的欲望。最后,我拿幾篇有代表性的續寫文章作對比,讓學生評價分析,結果大家一致贊成,續寫要在不脫離主人公本身的特征上來進行才算想象合理,否則僅追求所謂的創新是不可行的。對這樣的續寫練習,學生是比較有興趣的,關鍵是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此乃為學生作文之路鋪設的第三級臺階。
第四,修改同學的習作比自己寫更有挑戰性,這可以讓學生大膽地表現主觀情感。
細節描寫對敘事類文章來說,起著打動讀者心靈、引起讀者共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作用,同時還可推動故事情節,在增強文章感染力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學生的作文總是忽略細節描寫,因此,我讓學生進行習作修改,并反復強調:改好一篇文章比寫一篇好作文更難,但收獲卻更大。一學生的習作《愛的位置》,選取“偶然發現母親天沒亮就在廚房為自己做早餐”的畫面來表達母愛,可是習作對母親的神態、動作刻畫欠細膩。于是,我先讓兩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修改,老師不作點撥。結果許多同學修改完后感覺不能打動讀者,這時我選了幾篇習作來評講,和學生一起分析,最后敲定:應抓住作者瞬間的感動(他所看到的眼前的母親,微胖的身材、嫻熟的動作、嘗味道時的表情以及捶腰的姿勢等),從細節入手展開,因為最細微的感情往往可以征服人的靈魂!后來讓另外兩組學生修改習作,結果文章的感染力明顯地到位了。這就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把握了如何抓住細節刻畫人物形象、如何表現主題思想的寫法。此乃為學生作文之路鋪設的第四級臺階。
作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大膽地在這個舞臺上為學生創設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與個性的發展,讓學生的作文之路越走越寬敞。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田家炳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