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說得好讓人笑,一句話說得不好讓人跳,可見,說話是要講究藝術的。而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要注意語言運用的藝術。教師運用語言的藝術不僅體現在課堂上,也體現在課后和學生的交流中。
課后交流中怎樣的方式容易讓學生接受?筆者以為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寓理于事,寓情于事,達到以一個故事抵千言萬語的教育效果。那是不是講故事就可以對著故事書照本宣科或者信口胡編?不然。講故事也要提前準備,也要積累,也要選擇,也要講究語言藝術:莊諧、深淺、情理、遠近等等如何兼容,都是有奧妙的。
一
講童話故事,開啟低幼生的智慧,亦莊亦諧。安徒生在他的自傳中曾說:“人生就是一個童話。充滿了流浪的艱辛和執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無定所,我的心靈漂泊無依,童話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燈。”童話故事可以開啟思想,發展想象,培養美感,愉悅童心。由于低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和理解力有限,他們身上往往存在一些讓老師頭疼的現象:好動、愛告狀、不愿與人分享、動不動就流眼淚等等,僅憑紀律是無法約束低幼學生的,怎么辦?講故事,講童話故事。給低幼學生講故事要選擇有意義的、較短的、有趣味的童話故事,那些長篇的深奧故事不適合低幼學生。講解時,教師要力爭做到聲情并茂,繪聲繪色,抑揚頓挫,必要時配以手勢和教輔用具如畫片、幻燈片、音樂等等。
如講《孔融讓梨》時要擺上幾個大梨子,當爸爸要孔融分梨時,教師表情呈嚴肅思考狀,梨子分好后,語氣輕快高興,言語之間充滿敬佩和肯定。講完后可以把梨子分塊,獎賞給每個學生。講故事《司馬光砸缸》時,語氣先是輕松,接著緊張,最后輕松。語調先快后慢,等到學生都緊張得叫了起來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想想辦法。只要教師精心準備,抓住契機,一天一個故事,一節課一個故事,就能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在聆聽故事中明辨事理,分辨是非,使學生受到感恩、孝道、團結等情智培養上的教育,實現一個故事抵一萬遍要求的教育效果。可見,曲折的故事語言,會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受到啟迪,開啟靈動的智慧。
二
講名人故事,砥礪學生的斗志,亦情亦理。大多數老師談心,都是在學生出現問題時,談心的對象也基本上是后進生。誠然,對后進生倍加關心,多與其推心置腹是對的,但道理講得過多往往讓人厭煩。如果我們能夠和學生換位思考就會理解學生的“陽奉陰違”了。在家里,父母講道理;在課堂上,老師講各科的知識,然后再遇上一個喜歡講大道理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做個小動作講一次道理,遲到一次講個道理,拖交作業講一次道理,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學生要面對多少次大道理?因此,我奉勸教師少講道理,多講故事,感情從故事中培養,道理從故事中生發。當然講故事也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蘇東坡在《答謝民師書》中寫道:“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這就要求教師講故事時要照顧到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學生具體情況,注意吸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節講故事的速度、基調、音量、節奏、語氣等,使整體語言表達有起承轉合、波瀾起伏之效,蘊啟發性于靈活性之中。
班上有個學生,父母雙亡,家境貧困,學習懶散,家中只有年過花甲的爺爺奶奶。我接手之后,先了解了他的具體情況,再約他談心。我把時間選在下班后,校園里很安靜。我和他并排而坐,又倒了杯茶給他。一開始我給他講解了他最近作業上的幾個知識盲點,又問他有什么困難需要老師幫助的,然后話鋒一轉,“老師知道你的家境特殊,但家境不是決定人一生的東西,我講個故事給你聽聽。”我聲情并茂地給他講了岳飛小時候的故事,熱情洋溢地背誦了岳飛的《滿江紅》,并把我的珍藏本《岳飛傳》推薦給他。從那之后,這個學生的眼睛里多了自信和光芒,三年后,他終于在學校和有關部門的資助下考取了中專,后來分配在家鄉的司法所工作。雨果曾說:“語言就是力量,語言是人類智慧的物化。”是故事,是語言的力量,巧妙地開啟了他的生之信念,砥礪了他與生活作斗爭的意志。
三
講歷史故事,告知人和的重要,亦深亦淺。現在的學生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厚,獨享獨霸慣了,遇事不冷靜,好勝斗勇,難以管理,常規教育效果不佳。我班就有一個這樣的學生,個子大,愛管閑事,愛打抱不平,他的信念就是“拳頭可以解決一切”。每次打架都有他的影子,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我意識到是不是可以講一兩個關于古代歷史人物先伐后交的故事給他聽聽呢?
于是我抽一個星期六專門約他到我家,還同時約了原來和他關系很好的副班長,但后來因為副班長阻止他帶人打群架,他和副班長干了一架,此后兩人形同路人。我們邊吃邊談,我講了“管鮑之交”“刎頸之交”等歷史故事給他聽,并分析歷史上成功人士一般都離不開朋友或同學的幫助的例子給他聽。那晚,他說了很多,并保證今后不會和本班同學打架了,就他的性格,我相信他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果然,他不再和班上同學打架了,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約他到我家中,我表揚了他說話算話的誠實品格,然后我講了好用酷刑的齊景公的故事以及濫用酷刑殺人為樂的商紂王的故事給他聽。此后,他變得斯文多了,我又及時推薦他當了班級勞動委員,讓他的精力有發泄的地方。幾個歷史故事改變了一個驍勇好戰的中學生,與天講故事,與地講故事,與生講故事,其樂無窮。
四
講自己故事,縮小交流的距離,亦遠亦近。師者,所以傳道解惑也。教師除了按照書本傳授知識和道理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風向標,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實踐、自己的感悟都可以和學生分享,讓學生在分享故事中矯正錯誤認識,調整人生航向。對那些性格執拗、敏感、自尊心強、逆反心理重的學生就要諷諫,而諷諫的故事還真得用老師自己的例子,否則他們聽不進去。《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面對君王,如果不是用自己的例子說開去,齊王能那么爽快地接受建議,大開納諫之門嗎?未必。以己為例,推己及人,以人言國,其根本還在自身例子的巧妙運用和過渡。
中學生處在萌動的青春期,一些事情,說懂也懂,說不懂也不懂,但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千牛莫回。比如戀愛,你找他講道理,他悶聲不語;你講名人珍惜青春的故事,講不熟的李子是苦的,他依然說:“喜歡一個人沒錯,這輩子選定她了。”教師若一味批評,其效果會適得其反。我們不妨冷靜一下,調整思路,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將自己的戀愛故事說出來和學生共同分享,告訴他就是因為當初自己固執己見,一意孤行,既害了人家的前途,又影響了自己的前途。像朋友之間談心一樣,推心置腹,語重心長,師生之間已經沒有了距離,有的是心靈的碰撞和對未來的憧憬。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你又多了一個可心的朋友,班上又多了一個上進的小老虎。
通過講故事的手法和學生交流,貴在匠心獨運,巧妙組合,出奇制勝,莊諧并用,敘真實之事,寓感人之理,往往一個小小的故事,就能達到意遠理深、身臨其境的境界,給人以推窗觀日、開門賞月的快感。故事說理傳情具有神奇的誘發力,必將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豐富的聯想,美的享受,從而使學習變成一件賞心樂事,使思想情緒變成輕松的旅程,使人生生發動人的故事。
(作者單位:安徽東至縣汪坡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