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開設了詩歌誦讀課,在課上遇到了諸多問題,引起了我們對于詩歌及其誦讀問題的重視與思考。
問題一:學生誦讀的語調極為平淡乏味,最基礎的停頓、重音、語速也把握不準,更不要說依據情感的變化與韻律美的需要對其作細微的處理了。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包括專業為漢語言文學的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認為,他們忽視了誦讀最為重要的品質——再創作的藝術。
誦讀,不僅是“讀”,不僅僅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出來。誦讀是一種傳情藝術,是誦讀者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表達的藝術活動。詩歌誦讀就是誦讀者用清晰的語言、響亮的聲音、優美的體態等,把詩歌作品有感情地向聽眾表達出來,借以傳達詩歌的思想內容,引起聽眾的共鳴。
而要確定采取什么樣的語音形式、什么樣的動作和體態來表現情感的變化,就需要誦讀者對詩歌情感進行深度解讀,通過認真閱讀,領會詩人的感情。詩人是用意象來構建自己的藝術世界,表達內心情感的,誦讀者在心中見其形、悟其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破譯一個個意象。要用心靈感受形象,對詩人的情感形成正確的理解,領悟藝術之美。對這些文字符號產生相應的感受,形成誦讀的感覺之后,再通過外部技巧處理,采取相應的表達方式,努力使這些文字活起來,引起聽者的共鳴。只有這樣,才能溝通作者、朗誦者、聽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朗誦的目的。
這樣一個從解讀到表達的過程,是誦讀者再現創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經典詩歌作品。事實上,我們前面提到的對于文本的闡釋及對于情感的解讀,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通常也是這樣進行的。因為應試的需要,教師需要使學生理解詩歌文本的含義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問題在于由于教學目的不同,教師沒有把分析的成果與誦讀聯系起來,致使在指導學生誦讀時,不能很好地培植學生的內心視像,形成誦讀感覺。也因此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錯誤的認識,認為誦讀與文本的分析并沒有緊密的關系。
此外,中小學詩歌教學過于依賴朗誦帶。朗誦帶雖說都是名家的聲音、名家的處理,還有各種配樂,但是也存在問題,在選擇與使用時要慎重,要反復地分析。更為重要的是,過于依靠朗誦帶,依靠名家示范,會誤導學生以為誦讀只可以是一種語調、一種聲音、一種模式,而忘記了誦讀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品質——再表達、再創作。誦讀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繹。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詩歌講析時,應做到分析與誦讀并重,并去創造性地工作,自己做誦讀的典范,激發學生誦讀的熱情,同時也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這對應試也是有益的。
問題二:學生誦讀的字音不準。一是方音的影響,二是誤讀。這兩方面的問題都較為普遍,我們認為,原因是許多學生忽視了誦讀的最基礎的問題——讀音標準。
讀準字音是誦讀的基礎,必須給以高度重視。方音問題,主要是受社會語音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學生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普通話水平是逐漸提高的,但是,這仍舊是在誦讀課上要強調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在課上給學生放了幾位主持人用方音誦讀的詩歌,雖然問題被放大了,不過意在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問題:誦讀詩歌,要注意使用普通話。誤讀問題,一方面是由主觀上不認真造成的,就如同學生寫字,錯字經常出現,很少有學生會在弄不清楚宇音的時候查一下字典。另一方面,也與外在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目前制作的詩歌朗誦的音像制品對于字音問題越來越不嚴肅,只在乎感情的抒發、氣氛的渲染、音樂的配合,而不注重朗誦的必備要求。李默然、田華等老一輩朗誦藝術家,有著很強的敬業精神,因此他們的朗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什么問題的。我曾經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專挑他們的毛病,可是很難找到。但是現在我們在網上聽誦讀作品,很容易就會發現讀音問題。所以教師在運用音頻作品的時候要慎重,講課前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找出有利的東西,排除不利的因素。
問題三:在誦讀課上,我請學生誦讀前一次課分析過的作品,并且是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名篇,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在踴躍誦讀的學生中只有一位是脫稿誦讀的,而且是為參加學院舉辦的誦讀比賽而背下來的。我在教學中也發現,能背誦幾句詩歌的學生寥寥無幾。這反映了目前人們對于詩歌作品的漠視。
詩歌誦讀是對詩歌作品的再創作,這個過程的前提是必須喜歡它、熱愛它。但是,目前的詩歌愛好者是極小的一部分,詩歌的生存空間相對狹小o 1986年,《星星》詩刊評出中國十佳詩人,顧城、北島、舒婷等詩人齊聚成都,人們尋求一切機會與詩人接觸,情況比2005年的超女還火。而現在,《星星》詩刊主編梁平這樣說:“你不能去問一個詩歌期刊的主編,他的雜志發行有多少冊,這就像問一個女人她的年齡一樣,那是一個敏感的問題?!?/p>
縱觀詩歌發展的歷史,輝煌的成績都是在創作與傳誦的交相輝映中造就的。《詩經》既產生于貴族,也產生于民間。唐詩的輝煌,也與其廣為傳誦水乳交融。曾有這樣的傳說,白居易寫詩,喜歡先給不識字的老婦人讀,老婦人聽懂了,這首詩歌才算通過。從此可以看出,在那樣的時代,不識字的人都喜歡聽詩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詩歌也曾席卷全國。電影《相思樹》中主人公的幾段《致橡樹》朗誦反映了人們對于詩歌的熱情。而如今詩歌卻備受冷落,正如《相思樹》中主人公在最后一次朗誦前說過的話:“現在不是詩歌的年代了?!?/p>
詩歌的發展如何遭遇瓶頸,可謂眾說紛紜。但無論怎么說,優秀作品的不斷產生,是激發人們熱愛詩歌的原動力。不是“詩歌創作的年代”,也很難是“詩歌朗誦的年代”,沒有創作的不竭的生命力作為依托,誦讀也很難順利進行。
此外,人們對于詩歌的漠視,與文化大背景有著緊密的關系,近些年,快餐文化幾乎成為主流文化。努力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對于激發人們熱愛詩歌、誦讀詩歌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近幾年,在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感召下,詩歌誦讀、詩歌創作在校園里衙漸興起。
總之,目前的誦讀課多注重朗誦技巧,多從停頓、重音、語調等方面來講析朗誦,而講過之后,會發現效果甚微。從根源上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對于誦讀教學的發展是很重要的。雖然我們這些思考是零星的,也是初級的,但是,我們希望它對于詩歌的誦讀研究能起到一點積極的作用。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能還詩歌以翅膀,還翅膀以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