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黑客、紅客、閃客、換客、博客、播客、切客等“客族”之后,網絡“客家人”又迎來新成員。請看下面的例子:
(1)哄客不是看客,他們用語言或者其他方式刺激了試圖自殺者,并加速了輕生者的死亡。(《檢察風云》2007年第9期)
(2)道德極端主義,源于網絡的“哄客效應”。很多時候的“最美”“最帥”之類的判斷并非源于真誠的情感流露,而是為了起哄。(人民網2007年12月10日)
(3)一部電影引發的哄客裂變(《晶報》2010年12月21日B8版)
那么,“哄客”是什么意思?“哄客”的語言內涵和文化意義都有哪些?下面我們對此進行簡單分析。
一、“哄客”的來源及含義
“哄客”作為一個熱詞,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在2005年,上海學者朱大可就提出了“哄客”這一概念,用于描述當時“木子美”“芙蓉姐姐”、陳易“賣身救母”等網絡熱門事件中娛樂化、消遣化、暴力化以及非理性化的網民。在此之后,“哄客”似乎沉寂了一段時間。這兩年隨著微博的興起和網絡上“圍觀”的興盛,以及網絡語境中基于熱門事件的“集體造句”的風行,“哄客”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按朱大可的分析,哄客分為罵客、笑客和贊客,其中,罵客是哄客的主流。雖然哄客并沒有嚴格的定義,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常常用來指生活中尤其是網絡上情緒化、娛樂化、非理性化乃至顛覆性地表達個人意見的個體。這些個體因為關注同一事件而表達意見,形成互動,使之獲得更大范圍的關注,成為一時的話題。因此,哄客既是個體,也是一個群體,是具有鮮明特征的網絡事件的參與者。
二、“哄客”的語言學分析
從詞語的結構來看,“哄客”是偏正式的名詞,由“哄”加“客”組成。
“哄”有看熱鬧和起哄的意思。“客”屬于現代漢語中成詞能力很強的語素,
“哄客”中的“客”除和“旅客”“食客”“俠客”“說客”等詞語中的“客”意義相似外,還帶有外來詞“黑客”中“客”的文化特征。“黑客”是英語“HacKer”的音譯,也是意譯的神來之筆,用來表示非法攻擊網站、破壞網絡安全的人。“黑客”之后,網絡之“客”就不斷有新成員出現。因此,“哄客”的出現,也是因為“社會不斷地發展,新事物不斷地涌現,人們需要認識、指稱這些新事物,就要給它命名,以滿足交際的需要”。
從詞語的感情色彩來看,“哄客”具有一定的消極意義。與“看客”一詞所體現的麻木、無知相似,“哄客”具有起哄、消遣和無聊的感情色彩。但在網絡世界中,相比較于“網絡暴民”一詞的強烈情感傾向,“哄客”的色彩意義又顯得中性一些。因此,從語用的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網絡公民”具有褒義和積極的色彩,”網絡哄客”具有相對的中性意義,“網絡暴民”則具有明顯的貶義。
三、“哄客”的文化意義分析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網絡世界里,哄客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首先,哄客代表了個體對社會事件情緒化、娛樂化和狂歡化的非理性參與。這種非理性往往是顛覆性的,且帶有消遣和消費主義的特征,因此,它可能導致網絡暴力,是要謹慎對待的。其次,哄客中確實存在一定數量的弱勢群體,他們在現實世界是被擠壓的,所以利用網絡的匿名特征尋求發泄,尋求利益表達。因此,哄客可以折射出一定的社會現實和輿論特征,需要引起關注。最后,哄客需要從非理性走向理性。只有減少非理性因素,我們的網絡才會擁有更多“網絡公民”而不是“網絡暴民”,網絡“客文化”才會給人積極和清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