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關于在學校開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經典誦讀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愈加緊密。許多學校將經典誦讀教育課程化,將之列入學生的必修課程與學校的特色課程之列。在學科教育中,與經典誦讀教育關系最為直接的當屬語文教育。經典誦讀教育無論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與語文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許多語文教師已將經典誦讀引入課堂教學。這對于推動經典誦讀教育的開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特性都有積極作用。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問題仍然存在。本文主要厘清語文教育與經典誦讀教育在價值取向、教學重點、實施途徑方面存在的差異,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語文教育與經典誦讀教育的關系。
一、價值取向的差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科性質決定語文教育的多重價值取向。一方面,語文教育追求“能”的完善,即要讓學生掌握與祖國語言文字有關的基礎知識,學會正確地運用語言進行社會交際i另一方面,語文教育追求“智”的發展,即要讓學生發現知識的規律和特點,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同時,語文教育追求“情”的陶冶,即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語文是人類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工具。語文教育的多重價值取向說明,語文絕不僅僅具有情感陶冶與人格塑造的功能,它還擔負著傳播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任。無論是古代詩文,還是現代佳作,在語文教育中都必須作為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素材,為其所用,借助于這些經典著作教會學生準確、流暢地進行社會交際與思想交流。
與語文教育相比,經典誦讀教育更多地關注中華經典在“人格塑造”“文化傳承”“中西文化互補”等方面的價值。它更強調中華經典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世界文化建構中的價值。可以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是經典誦讀教育的首要追求。這種價值取向少了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追求,多的則是對于經典的文化性追求。
價值取向上的差異,決定語文教育與經典誦讀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但也相去甚遠。語文教育可以借助于經典誦讀更好地實現價值追求,但語文教育絕不僅僅是誦讀經典。經典只是語文教育的內容之一,誦讀也只是語文教育的方法之一。反之,經典誦讀教育對于文化價值與人格塑造的追求,絕非語文教育可以一力承擔,單獨實現。它更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需要社會合力的共同作用。經典誦讀教育的開展要以學生良好的語文能力作為基礎,而這種能力的獲得離不開語文教育。因此,任何將語文教育與經典誦讀教育等同看待,甚至認為經典誦讀教育只能通過語文教育來實現的想法都是偏頗的。
二、“誦”“讀”重點的差異
何為“誦”?《說文解字》上說:“誦,諷也”,“諷,誦也”。“誦…‘諷”互訓,但卻存在差別。《周禮,大司樂》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日諷,以聲節之日誦。”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也指出:“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可見,“誦”更注重語音上的抑揚頓挫,語氣語調上的高低起伏,韻律節奏上的和諧優美。它既不是簡單的背誦,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朗讀,它更關注誦讀者的語感及對文本的理解。
經典誦讀教育正是抓住了“誦”的這一特質,強調以“誦”帶“讀”。在“誦”中體味中華經典所蘊藏的民族精神,在“誦”中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誦”中實現中西文化的互補與互動。而從“中華誦”系列活動的內容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經典誦讀教育中的“誦”不僅是一種讀書方法,也是一種文化體驗的方式與文化交流的手段,更是民族精神呈現的方式。
在語文教育中,有關“誦讀”的要求包含在“閱讀”課程目標之中。從古至今,誦讀一直是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之一,也一直被認為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誦讀的要求共有五處。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在階段目標中,分學段細化了對誦讀的要求:第一學段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提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第四學段要求最高,即“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透過這些要求可以看到,語文教育中的“誦讀”與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誦”往往是為“讀”服務的。一方面,“誦”的對象是閱讀教學中古今中外優秀詩文,“誦”作為一種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相關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誦”的過程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注意聲調與節奏,“誦”作為一種方法成為閱讀方法的一部分;同時,“誦”的標準是逐學段提高,且必須與學生總體閱讀水平相適應,這也是為閱讀教學循序漸進開展服務的。可以說,雖然語文教育與經典誦讀教育都強調誦讀,但語文教育更希望通過“誦”這一手段,切實提高學生
“讀”的能力,“誦”只能是閱讀教學的內容之一,而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全部內容。
三、實施途徑的差異
在語文教育中,誦讀教育的實施必須以學校語文教育為中心。語文教育系統是由學校語文教育、家庭語文教育、社會語文教育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其中,學校語文教育是核心,它不僅幫助學生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語文能力,也是提高全民語文素養的最根本途徑。社會語文教育是學校語文教育的延續與補充,家庭語文教育是學校語文教育的準備和深化,它們也都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獨有的教育優勢。誦讀作為語文教育內容之一,無論是誦讀方法的指導,還是誦讀活動的開展,都必須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都必須以學校語文教育為中心,緊緊圍繞學校語文教育進行。家庭語文教育與社會語文教育中的誦讀活動更多地是學校語文教育的拓展與延伸。
相比之下,經典誦讀教育更是~項社會工程,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實踐活動。經典誦讀的實施離不開學校的配合、家庭的重視,以及社會科學界的研究與指導。教育方法、語言指導、社會影響以及群眾參與是促成經典誦讀教育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因此,經典誦讀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學校只是經典誦讀實施途徑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將經典誦讀教育融入社會文化建設之中,將其作為一項提高全社會人文素養的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