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語文課,顯然這不僅僅是為了識字、讀書和寫作。那是為了什么呢?簡單地講,就是為了養成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校語文教育從能力培養到素養養成,無疑是語文學科教育自身的一大提升。這是因為后者的內涵更加豐富,也更貼近人自身發展以及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需要。近年來國內關于語文素養及其教育的文章有不少,“中國知網”顯示,自2001年至今,有關語文素養的論文有1407篇,此前的僅有19篇。這說明語文素養研究的歷史不長,但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礎,為了提高研究水平,需要對這些研究進行必要的梳理和理論總結。《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師的素養》一書擔當了這-工作。
《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師的素養》是從教學與教師兩個方面梳理和總結語文素養的,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起語文素養的系統。較之此前出版的《幼兒教師語文素養》(王向東.2009年)、《小學語文教師素養概論》(梁志斌.2010年)、《傳承與嬗變: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研究》(陽利平.2010年),此書的內容更加完善、系統,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條分縷析地梳理和總結可以說是其一大特點。在“第一編語文素養”中,作者沒有讓既定的概念先行,而是從“語文”的產生與發展,以及相關的官方文件、課程的演變、教材變化,乃至教學和評價方式等的客觀存在,來揭示“語文”這個關鍵詞或者說重要概念;然后,系統地論述了語文素養的基本構成:口頭語言的接受能力、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書面語言的接受能力、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第二編語文教師的素養”則從職業的角度提出了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包括理論修為、科研能力、教學水平、文學品質。此書的第二大特點是引發思考。作者引述了許多翔實的資料,列舉了豐富實例,在闡述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時,也介紹其他的觀點,這樣一方面可以使讀者了解知識或理念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則為讀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與資源。
閱讀理論著作固然有選擇與接受,但更有意義的是與作者間思想的對話、碰撞。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筆者以往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開始變得清晰起來。第一個問題是關于素養。素養體現為一種技巧或能力,但它肯定不等同于后者,因為它是人類所獨有的,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其中包含著文化的積淀,并且與個人的習慣、態度、自覺性乃至人生相關聯。第二個問題是關于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活動中所作的聽說讀寫的訓練,突顯了語文的工具性,或者說它只是對學生的語文技能的培訓,而非語文素養的養成;此外,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也不是語文素養,也就是說擁有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未必就具備了語文素養,因為,具備語文素養的人必須自身因語文而發生了改變。第三個問題是關于語文素養的意義。如果從人的生存主體來看,我們就會發現語文素養對于人絕不是一種裝飾,因為語文一經產生,便成了獨立于人之外的存在物,它不僅是人的工具,而且也在影響人、塑造人。語文素養能夠賦予學生一個比較完善的語文知識結構,幫助他們建立彼此交流、認識世界、解讀文本的信念與能力,從而改善和提升其生存的品質,甚至對其語文觀、審美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產生積極的影響。第四個問題是關于語文素養的完善。語文素養的養成和完善是有一個過程的,它需要相應的知識、經驗和積累,也需要智慧、悟性和超越。不過更為重要的還是化知識為智慧,讓能力體現為生命的成長。一個喜歡道聽途說之言,喜歡講庸俗段子,喜歡讀低級趣味文字,喜歡寫媚俗文章的人,我們能說他具備語文素養嗎?語文素養起于語文而成于生命的成長。
《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師的素養》在語文素養的工具層面上講得豐富而系統,但在意義層面上卻嫌不足。讀書尤其是讀理論書,一定要實現與作者的對話,一定要喚起我們的思考,不僅要接受知識與理念,并且還要“接著想”。能“接著想”其實也是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