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高中生閱讀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四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習地點固定化。一般在教室內,課外資源被大量浪費。二是知識來源單一化。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文本教材。三是閱讀情感統一化。學生閱讀文本的感受體驗,主要來自教師的傳輸。以教師、專家(教參、標準答案)為主導的閱讀體驗往往替代了學生個體的、差異的閱讀體驗,學生只是“被體驗”“被情感”的客體。四是閱讀目的功利化-閱讀學習“考試化”。閱讀學習過程中,師生一般關注的是高考選考的題材范圍、高考的題型、做題的技巧和考分。
這種“統一了情感,泛濫了技巧,孤獨了靈魂”的閱讀,使得閱讀教學變得華而不實、枯燥無味。由于在閱讀學習中學生并沒有真正獲得自主表達的權利、審美閱讀的愉悅,他們已經厭惡閱讀,遠離經典。更為可怕的是,功利閱讀不僅沒收了學生享受人類豐盛精神文化大餐的“入場券”,還間接形成了學生踏上社會偏于功利的行為思維習慣。這既是認識上的誤區,也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表現。近年來,我們為繼承和發揚教育前輩提出的“大語文教育觀”,重拾久違的“閱讀精神”,提出培育和引領學生“精神閱讀”的教學理念。
所謂“精神閱讀”,即通過閱讀,獲得深層次的審美愉悅,使人格得以完善,使精神得以升華。
一、立足課堂——追求閱讀教學新理念
由于傳統語文教學思想的巨大慣性和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熱衷于字詞句篇的所謂“基本訓練”,或考點、規范訓練,從而導致語文課演變為單純的“訓練課”,教者機械,學者乏味。時間一長,語文課自然成為學生最不喜歡上的課之一。其實,高中階段的文本閱讀教學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即必須從審美體驗和文化影響等精神層面去解讀文本。這既是高中生的閱讀心理需求,也是培育和引領高中生“精神閱讀”的必然選擇。因此,必須追求一種新的課堂文本閱讀理念。我們認為,高中階段文本閱讀課重點,應該是培育和引領高中生的精神成長,一堂優秀的文本閱讀課應該具有審美體驗和文化傳承兩個重心。
1,感性的審美體驗
課標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這為審美體驗提供了條件。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品讀體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這曾經是中國傳統國語教育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瑯瑯書聲在當今課堂內愈來愈弱,已是不爭的事實。曾國藩在家訓中教導他族中人說,讀詩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得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朗誦者不僅可以“喉舌相習”,還能寫作流暢。對作品進行綜合還原(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圖畫)和總體感受(獲得總體形象的感性印象)。近年來,在學校的統籌安排下,在學科組各位老師的積極組織下,我校推動了“班班有書聲”的晨讀活動。針對學生在校學習緊張,語文課堂讀書不充分的問題,我們利用學生晨讀時間,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教材及讀本中的篇目,并推薦課外誦讀篇目,利用晨讀時間,大聲誦讀。清晨走進市北高中,教室中都能傳出瑯瑯讀書聲。(2)融入情感。情感是審美體驗的核心和內驅力。在閱讀教學的多重對話中,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命運、遭遇等出發去體驗和揭示意蘊,獲得一種更深刻的情感生成。如閱讀《故都的秋》時,使學生動情于清靜美;閱讀《濟南的冬天》,使學生領略自然美;閱讀《荷塘月色》,使學生感受玉潔美。我們還注意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精神層面的對話。如讀《記念劉和珍君》,在與作者一起激情澎湃時,請學生捫心自問:在民族發生危機時,我能否像劉和珍那樣,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推動社會的進步……正是審美體驗的過程使學生在文本面前實現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從而在更大的精神空間中實現了生命的勃發。(3)品味語言。語言是最感性的東西,通過語言切人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是最為有效的。
在集體備課時,我們將“品語言”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老師們經常拿出自己“品語言”的心得體會,互相交流,互相借鑒。
如何去實施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份語言美呢?老師們總是通過集體備課去獲得提示,獲得靈感。在學校“詩意的課堂”公開課的評課環節中,有位老師說:“《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美麗’怎樣‘跨越’?《哦,香雪》中,‘哦’字包含了作者對香雪怎樣的情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研究作品中的語言具有怎樣的表現力,怎樣的深層含義以及比喻義、引申義等,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品味,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體驗作品的語言美、藝術美、自然美和人性美,喚醒他們的審美意識,激發他們閱讀探究的需要,進而培養他們創造美的能力。”
2,發掘與豐富民族文化。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我們認為,這個“家”不僅僅是現象的“家”,還應該是精神的“家”、文化的“根”。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是文本文化精華被不斷發現、學生精神不斷成長的地方。從精神發掘與生長的角度看,教師的文本教讀就應該引導學生不斷地尋找民族精神的落腳點與寄居地,就應該始終不渝地洋溢著對民族精神發掘與吸收的熱情,就應該成為尋找與弘揚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現場,成為吸收與傳遞民族精神的最佳窗口。民族精神的發掘與豐富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永恒的旋律。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一堂好課最顯著的標志應是民族精神在每一個學生的努力下,被強化、被傳承。當沉迷于所謂考點、解題技巧,當執著于語文字詞句基本訓練時,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句空話。譬如,汪曾祺的《老舍先生》通過生活中平常事情展現了老舍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初讀覺得此文十分淺易,并且亦如汪曾祺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其實他的散文“絢爛至極歸于平淡”,文中有許多潛藏的話語,需要我們去細細揣摩。通過細讀課文,進行比較篩選,我們在集體備課時確定的教學內容是:老舍先生在平淡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高雅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和工作中作為領導表現出的“平等意識”。并以此作引導,由點及面,由人及己,互動體驗。通過領略課文中的老舍先生的情趣,進而自覺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追求。如果沒有這一“碰撞”環節的設計,學生的文化心態則只能停留在“老舍先生多么令人尊敬”這一層面,而不會是每一位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精神追求。不同時代、不同年代的民族文化在課堂上發生“碰撞”,就有了思維碰撞的火花,就有了思維領空擴大的機會,學生語言的翅膀怎能不飛翔呢?事實上,把文本上的東西放在現代的視野里來審視,民族語言所承載的基本理念也就很容易被發現、被重拾、被悄悄認同。
總之,審美體驗和民族文化發掘已經成為我們課堂文本閱讀教學的基本重心,是我們建構“精神閱讀”課堂教學最鮮明的情感旗幟。
二、延伸課堂——建立第二語文閱讀教學渠道
“十一五”期間,我校硬件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圖書館資源的迅猛發展而豐富充實起來,學生閱讀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科書和課堂。除了課堂文本閱讀教學之外,我們還建立了第二語文閱讀教學渠道。對于長期住宿在學校的大多數高中生來說,學校圖書館資源無疑是不可或缺的資源。
1.轉變觀念,變“藏書館”為“讀書館”
為了上級評估學校的需要,我校圖書館收藏和添置了不少書籍,但僅僅作為一種擺設,不少高中生三年居然沒有機會借到一本書,圖書館變成了“藏書館”。通過新課程改革,我們重新認識了圖書館的價值,把“藏書館”變為“讀書館”,向學生敞開了圖書館的大門。首先,認識到圖書館的價值。圖書館可以作為活生生的語文課堂,它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陣地,圖書館和語文課堂的地位是同等的。現在學科組每一位老師都能自覺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主動把學生帶進圖書館閱讀學習,定期向學生推薦優秀圖書。其次,課外閱讀可以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在教學中,我們認識到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需要,更是學生人格完善,精神發展的需要。
2.加強引導,變“圖書館”為“修養館”
在圖書館的閱讀,不同于課堂上的學習。它是在學生自愿接受的前提下完成的,沒有任何強制性。但不容忽視的是。閱讀習慣有好有壞,閱讀傾向有優有劣,如果不加引導地任學生在書海中暢游,閱讀只會成為學生獵奇消閑的手段,而根本達不到閱讀目的。因此,我們與圖書館工作人員一起,加強對學生閱讀的引導工作,把圖書館變為提升學生全面素養的“修養館”。
(1)常讀書。我們充分保證學生閱讀的時間。如,午間半小時鼓勵學生到圖書館,進行自主的課外閱讀;每周一節的圖書館閱讀課則由老師引領,全體同學集中在圖書館里靜靜地閱讀。
(2)讀好書。為學生建立讀書檔案,推薦優秀期刊。教師及時了解學生閱讀情況,鼓勵優秀的閱讀傾向。同時根據閱讀目的推薦閱讀書籍,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地結合起來。
①根據文體選讀同類文章。當我們教學某種文體的課文時,引導學生選讀同類的讀物,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實踐。
②根據作者閱讀系列作品。在課內教了某一作者的文章后,利用圖書館資源閱讀該作者的其他作品。如課堂上學習了梁實秋《雅舍》,向學生薦讀課外讀本《雅舍小品集》。
③根據內容閱讀相關文章。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到課外查找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資料。如果課文是節選的,則查找、閱讀原著。如果課文是歷史白話故事,就到課外查找閱讀故事的文言文。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后,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紅樓夢》小說。
總之,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的知識得到了豐富,視野得到了開闊,境界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豐富了精神世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實現“腹有詩書氣自華”。
三、優化形式——強化語文閱讀環境的積極影響
如果我們把“建立第二語文閱讀教學渠道”比為“借清水澆花”,那么,
“強化語文環境的積極影響”可比為“借沃土育苗”,土中自含肥料,用不著園丁再去施肥,只要撒下種子就能自生自長,可謂“師逸而功倍”。語言大師呂叔湘曾經指出:“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到語文。”談的就是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環境的積極影響的問題。“精神閱讀”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培育學生終生閱讀的習慣和自我閱讀的興趣。但是如果課外閱讀完全按照教師指導,分步驟、擺序列、循邏輯地進行,勢必又把它變成課堂教學的翻版。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要保持學生課外閱讀的持久性和長效型,就要優化形式,強化語文閱讀環境的積極影響。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1.舉辦趣味性活動。(1)請名師。如2011年4月,我學科組邀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陳子善教授到我校作了“課外閱讀之我見”的講座,同學們受益匪淺。(2)開展讀書節,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讀書成果的機會。開展“經典美文誦讀”“黨在我心中”紅色詩文誦讀比賽,舉辦文學講座、名作欣賞、學生讀書電子小報比賽等活動。(3)辦學生雜志。《春草》作為市北高中學生文學刊物,已有十多年歷史。我學科組精心指導刊物的制作,鼓勵同學們閱讀,指導同學們寫作,幫助同學們修改,同學們閱讀熱情高漲,寫作也信手拈來。(4)指導學生社團。“江南文學社”是市北高中文學類學生社團組織,長期由我學科組老師擔任指導教師。我學科組也充分利用學生組織平臺,尋找文學愛好者,發展文學愛好者,通過文學社各類活動,強化語文閱讀環境。(5)寫征文。結合“五一”、暑期等長假,開展網絡讀書征文寫作,與德育處聯合舉辦學校讀書征文活動。(6)制名言。開展“讀書名言”書簽制作比賽,等等。
2.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很喜歡的一項活動。研究課題確立后,學生為解決問題就要查尋資料,學校圖書館和家庭網絡就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譬如:喜歡《紅樓夢》的同學,為了比較林黛玉、晴雯與薛寶釵、襲人這兩組人物性格,非但要翻閱《紅樓夢》,還必須查閱相關資料。課題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認知動機,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3.進行多元化評價。讓學生實施自我評價,結合自己每學期課外閱讀的情況進行自評,從而達到自我要求、自我總結、自我激勵的目的。讓同學、老師參與評價,如通過填寫“圖書館閱讀反饋卡”,從閱讀的態度、習慣、數量、效果四個層面進行評價。每學期,班里對照“圖書館閱讀反饋卡”“讀書摘錄本”等,評出“書香學生”。有了這些新穎的評價手段,學生就覺得閱讀是充滿情趣的,吸引他們深入其中。
建立第二語文閱讀教學渠道和強化語文閱讀環境的積極影響,是培育和引領高中生“精神閱讀”成長的兩項重要活動。由于這兩項活動都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聯系著,實際上是促使學生運用“語文”這一工具進行社會交際,所以能夠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興趣、情感、審美、德操等。
總之,施行“精神閱讀”教育,使學生從更廣闊的層面上領略了經濟、文化、道德、風俗等因素,在更深刻的層面上看到了人性、本原與人生,并萌生出一種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實現了精神上的自我提升,從而使我校閱讀教學有了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