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把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學生的課堂生成,以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和認知能力為基準,在初步感受張承志莊重、嚴肅、冷峻的語言風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探討、理解“堅守”精神對人生的意義,感受張承志散文中浸潤的精神魅力,達到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義理內容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文本,明白漢家寨人“堅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寫作背景為基點,探討并理解張承志“堅守”的含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賞析作者筆下“堅守”的蘊藉,理性地思考“堅守”的價值。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有一個叫何清的學者,在他的《論張承志學術散文的精神性》一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透過一個地理場景、一段歷史、一個歷史人物、一處古跡遺存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進行精神層面的思考和文化的反思,是張承志散文的一大特點。”如果我們把這段文字落實于今天學習的文本,我們可以怎么說呢?
參考:《漢家寨》—文中,張承志透過漢家寨,以小見大,對堅守精神進行了思考。
二、感知:堅守之意
如何理解“堅守”一詞?
參考:堅守——堅決守衛不離開。堅守的對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象如崗位、村莊、陣地,抽象如精神、信念、理想。
三、分析:堅守之地
師:如果一個地方,需要人的堅守,說明此地環境極端惡劣,我們一起走進漢家寨,看它是處在怎樣的環境中。請大家快速閱讀1~16自然段,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或表現手法,細細揣摩,概括漢家寨的環境特點。
分析示例:“和北麓的藍松嫩草判若兩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傷的一塊皮膚。除開一種維吾爾語叫uga的毒草是碧綠色以外,巖石是酥碎的紅石,土壤是淡紅色的焦土。”比喻的手法,把天山南麓的大地比為一塊烤傷的皮膚,烤傷的皮膚是紅腫的,正好對應下旬中紅色的巖石和淡紅色的焦土。
參考:
①“山坳褶皺之間,風蝕的痕跡像刀割一樣清晰,獰惡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滿著正對太陽的一面山坡。”風力大而猛,風霜凜冽;獰惡:猙獰、兇惡,這樣的尖石棱布滿一座山坡。——恐怖
②“僅僅有一柱煙在悵悵升起,猛然間感到所謂‘大漠孤煙直’并沒有寫出一種殘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大”形容沙漠的浩瀚無邊,而這一縷孤煙是烽火臺上燃起的濃煙。詩句中用“直”有什么表達效果?孤煙的勁拔、堅毅,有力度的。而此地卻是“僅僅”“一柱”“悵悵”,緩慢而略帶惆悵失落的。——殘酷
③
“漢家寨只是幾間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魯番北、天山以南的—片鐵灰色的礫石戈壁正中。.”鐵灰色:灰黑色,暗啞,無生命感。正中:意味著不是邊緣,漢家寨處在戈壁腹地,它的前后左右全是這種地貌,無處可逃。——破敗隔絕
④
“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在三個方向匯指著它——三道裸山之間,是三條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鋪向三個可怕的遠方。”鐵渣堆:鐵砂、鐵渣、爐磚等凝結成的堆積物。我們常說土地有肥沃和貧瘠之分,它決定了作物的生產態勢,而漢家寨的土地根本沒有肥沃與貧瘠可言,不具備作物生長的客觀條件,很難想象這里的人們靠什么維持生命。
⑤
“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孤零零地存在于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離開了棋盤的棋子,不再屬于任何一盤棋局,它與這個轉動的世界隔絕了開來。——孤獨死寂
師:作者用沉郁、凝重的語言寫出了漢家寨荒蕪枯絕、恐怖殘酷、破敗隔絕、孤獨死寂的環境特點,在這樣一個拒絕生命,生命也拒絕生長的地方生存,可謂名副其實的堅守。也恰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見到了一老一少,他們為我們帶來了生命的信號,也帶來了生命的奇跡,他們是漢家寨的兩個代表。
三、探討:堅守之人
(一)師:我不禁想問既然擺在漢家寨人面前的有三條可選擇的路,他們為什么待在如此空寂、蒼涼、荒蕪、殘酷的地方?以“一老一小”為代表的漢家寨人為何在此堅守?
參考:
1.中國人有安土重遷的鄉土情結,當他們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活,便安于現在的生活,不再過于奢求。生于斯,長于斯,中國人是很看重“家鄉”這一根基的,有著一種守衛家園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傳承著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傳統和信念。中華民族是喜歡繼承傳統的民族,都有著守住祖先流傳下來的東西的心理。漢家寨的人們,千年來守著的或許就是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文化傳承。
(二)師:同在漢家寨,我們卻看到了一老一少兩種不同的狀態,請概括一老一少兩個人物的特點。(提示:請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來進行分析。)
參考:
老人:搖搖頭-只微微搖—下頭,便不動了_—安然鉆進了泥屋—_{耳也沒有出現。
小姑娘:不眨眼地盯著我—-盯住我不眨眼睛—.凝視我。
穿一件破舊的紅花棉襖——在那堆泥屋的黃褐中,有一個小巧的紅艷身影。
老人:飽經風霜、木訥遲鈍、冷漠黯然。
小姑娘:好奇,天真,純潔,在悲涼深沉的氛圍中營造了一點亮色,在慷慨悲壯的堅守中有了_一份溫情的鼓舞和震撼。
師小結:這份“堅守”可以說是張承志賦予他們的,甚至也可以理解為張承志希望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但不管怎樣,在他們身上,張承志找到了他想要表達的東西。那是在荒涼悲絕的境地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堅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種原始古樸的氣概和情感。
四、研討:堅守之思
(一)師:在漢家寨游歷的這一程,還給作者留下了什么影響?從走近漢家寨到離開漢家寨,他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能從文本中找到根據嗎?
參考:
(入寨前)我只有憑著一種茫然的感覺,任那匹伊犁馬負著我,一步步遠離了背后的雄偉天山。
(離寨后)(1)在如此悲涼嚴峻的風景中上路,心中涌起—股決絕的氣概。(2)走過一個轉彎處——我知道再也不會有和漢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哉激動地勒轉馬韁。
小結:從茫然到決絕、激動的轉變,漢家寨的人給作者帶來了莫大的啟示,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人們往往憑借著一種信念和超常的忍耐力去適應環境,就像漢家寨的人們,為了生命的存活,競在空寂的戈壁中生存了一千多年,作者為這執著堅守的力量深深震撼。
(二)師:正是這份“堅守”的啟迪,讓作者找到了‘1人生的答案”。如何理解“仿佛它(漢家寨)是我人生的答案”?
1.引導學生體會“三岔口”的深意:象征人生的三岔口,“可,怕的暗示”是因為內心恐懼把它神秘化了,這種恐懼來源于未知的恐懼,三岔口象征著人生選擇的不確定陛。
2.引導學生理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其中的一個方向中藏著他的人生之路。聯系以前學過的文章一《我與地壇》。史鐵生是在地壇中思考他的人生命題,而現在張承志是在這個三岔口思考人生的抉擇。也許,當時的張承志也正面臨著人生的迷茫。
(三)師:除此之外作者還想告訴我們什么?請大家集體朗讀35~36自然段。“那種空山絕谷的難言感受”是什么?請大家回溯到本文的第一部分,畫出表示感受的句子。
參考:“無論后來我走到哪里,總是兩眼幻視,滿心幻覺,處處都像是那個鐵色戈壁,都那么空曠寧寂,四顧無援。”“在那種過于雄大磅礴的荒涼自然之中,我覺得自己渺小得連悲哀都是徒勞。”
五、拓展:堅守之我見
其實,“堅守”的主題,絕不僅僅局限于漢家寨人在不毛之地中堅守著生存,我們還應在自己的生活中堅守一些什么呢?
【教學反思】
南帆教授在一次關于散文的閱讀和寫作的訪談中提到:“在閱讀一篇散文時,需要考察的是敘述者的胸襟和情懷,以及這種胸襟與情懷是如何與那個時代互動的。”(《語文學月》2012年第1期)結合寫作《漢家寨》的時代特征和作者一貫堅持的、對本真寫作的淳樸追求,我們不難探求到:此文中,張承志將“一老一少”的人物形象置于荒蕪恐怖的戈壁絕境,是想在他們身上寄予獨特的個人情懷,表達一種思想——”堅守”。考慮到學生會質疑“一老一少”堅守的價值,所以,在教學設計中,需借助作者的生活經歷等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的內心,觀照作者的情懷。現實中的張承志正遭遇著如“漢家寨”般的精神困境,而“漢家寨人’的堅守品質恰恰契合了其內心的召喚與守望。此則教學設計,以文眼“堅守”為突破口,從“堅守之地”的艱苦引出“堅守之人’的堅毅,最后是對“堅守之思”的研討,呈現步步推進、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達到透過文字考察作者豐盈精神、幽微情思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