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識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興趣產生動機,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晰、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印象深刻,記憶牢固。所以,學生只有對物理學科感興趣,才想學、愛學,才能學好,從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者十分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激發;學生;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167-01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教以來,我一直在嘗試一些方法,并取得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地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將正式的知識與自己日常的直覺經驗聯系起來的過程。學生都是從他們的環境、家庭和社會中,直接地、現成地吸取經驗,從而獲得大部分的教育,學生的生活經歷就成了教育的起點,學生的生活成了學生教育的背景,學生的生活本身和學生的經驗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原動力”。因此,物理課教學就要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將學生悉知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從生活中獲取的經驗,學生感受比較深,才能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理解最近區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如在講刻度尺時,可讓學生自己親動手做一把一米長的刻度尺,并分別刻出每一厘米的刻度,再用它來量自己的中指尖到另一肩關節處的距離,中指到拇指的拉直長度,自己的步長等等,從而使學生認識一米有多長,10厘米有多長,自己的步長是多少等,再用步長來測出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等。這樣學生們不僅對刻度尺就會有較深刻的認識,同時對長度單位也有了具體的了解。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讓一些生活事例、生活經驗自然走入物理課堂,這樣學生們對物理知識就不會覺得難以理解了,同時還可學習用積累法來分析物理問題。
例如物體的受力分析,一個物體在某種狀態下受哪些力?受力分析圖怎么畫?很多老師往往只在黑板上分析各種情況,而不會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比如,直接放一個粉筆盒在講臺上,要求同學們畫出它的受力分析,怎樣一看也覺得沒有什么不同。其實不然,學生就有很多思維拓展,那么桌子受力是怎么樣的?路上行駛的車子呢?或者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舉這些生活中的例子,這樣大家就會覺得生活中物理無處不在,在平時也會用物理的思維去看這個世界,培養起物理的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石頭丟池塘里面,水紋一圈一圈的傳遞,講解波的傳遞和疊加。再如,在講蒸發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可讓在家里曬過谷子的同學舉手(農村孩子普遍都是曬過谷子的),再選擇同學回答:在曬谷子時是怎么操作的,學生的回答是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所感悟出來的,但教師也要作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知道曬干谷子的過程哪些因素在改變,從而通過學生的經驗與教師的引導把物理知識與生活經驗完美地結合起來:攤開——增大表面積;放在當陽處——溫度高些;沒太陽時放在通風處——提高表面風速。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二、通過情感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學環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于學習動機,學習目的還不太明確,不太強烈的初中學生而言,興趣才是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對物理沒有興趣,不喜歡物理課,不喜歡物理老師,就更談不上喜歡“物理”了,這樣又怎么能學好“物理”呢?所以,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老師應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做到“以情激疑,以趣引課,以趣導知,以趣導課,知趣相融”,努力創設一個輕松、愉快、和諧舒暢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才能使課堂充滿無拘無束的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保證學生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逐步形成進取、探索、創造性的良好學習品質。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困生要經常“用‘你能行’來激發學生‘我能行’,用‘你能行’的期望來激發學生‘我能行’的自信”,從而增強學習信心。對他們所取得的點滴成績,都要利用各種機會加以表揚,讓他們有機會在人們的贊揚中,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追求,這種自信力越大,爆發出來的創造力也就越大。例如,我們區分位移和路程,
什么是位移?什么是路程?學生在學習之前可能都沒有這個概念,但是光給他們講解這個概念,卻也很難理解,位移是從出發點到終點的直線,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路程是走過的長度的總和。這時候可以提起學生的興趣:位移和路程不一樣在哪里?例如我們班某某同學早上起來上了一天的學,他走過的路程是多少?而位移有是多少?而這時大家就會發現路程可能很大,如5km,但是位移卻為0。這樣一個小小的例子,即使得師生互動多了,課堂生動有趣,而且學生對位移和路程的印象很深,很多時候要區分二者,只要想到老師的這個例子就很清晰明了,一下子就區分開了。
三、通過出乎意料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聯系生活設計一些來源于生活的新奇的、學生沒有注意到或無法解釋的實驗或引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講解向心力和離心力,由于向心力并不是原來初中物理中講的一種明確的力,而是一種由其他力提供的一種性質的力,這就使得講解起來有困難,而這時可以帶一個繩子拴著一個小石頭(保證拴穩,保證安全性),現場演示怎么做離心運動,做出小石頭的受力分析,學生會覺得特別奇怪,注意力立刻集中,更加感興趣。
這樣直觀明了,還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后一想到離心力就會聯系到老師帶過來的繩子和小石頭。學生通過實驗,非常明了了洗衣機甩干衣服的原理,也知道了脫水的過程,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東西也就會多加關注,加以理解,學生的興趣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了。
四、通過生動風趣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利用生動風趣的語言,既可妙語解頤,又可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到磨擦時可用歇后語: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使表面粗糙,增大磨擦);在講到壓強時,可以用針刺破氣球很簡單,但是整個去壓卻很難(受力面減小,壓強增大);
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興趣象柴,既可點燃,也可搗毀。”如果教學方法恰當,學生對物理課的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他們的思想就會活躍起來,記憶和思維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不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相信,只要教師能巧妙地運用好興趣這個最佳動力,就會讓學生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