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與道德都是社會控制的工具,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在于兩者是同源的、均具有公共性與階級性、都具有重復適用性、普遍性、可預測性及規范性;區別在于形成的階段不同、內容與結構不同、表現形式及實施方式與范圍不同;法律與道德的相互作用在于法律的正常運行需要以道德作為基礎,法律能促進傳播社會中的主流道德。
關鍵詞:法律;道德;國家
中圖分類號:D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214-01
道德與法律均屬于法理學的范疇,且都為上層建筑,這兩者對于發展與鞏固社會主義具有重要作用[1];面對道德與法律的難題,深入理解法學家與哲學家關于此二者的探討,對于正確把握法治與法制的涵義,有效推動我國的法制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共同點
(一)道德與法律是同源的
道德與法律在產生之初,均為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行為的一種氏族習慣或社會規范,道德與法律之間并無太大區別,因為氏族習慣有著宗教、法律及道德等多方面的屬性[2]。后來,階級與國家的出現,義務與權力開始分離,道德與法律才開始成立各自獨立的體系。
(二)道德與法律均具有公共性與階級性
在階級分化的社會中,道德與法律都有著較強的階級性。處于統治地位及主流的道德觀均為統治階級所提倡與制定的道德觀;而法律所體現的是統治階級文化、經濟及政治方面的意志,法律及道德均為統治階級用以統治被統治階級的工具[3]。此外,法律具有客觀屬性,不因個人主觀意志而發生變化,且具備執行公共事務方面的功能,因此,法律不僅具備階級性,也具備公共性;當然,在階級社會當中,人們被要求遵守統一的道德,所以道德也對公共事務具有調節作用,具備公共性。
(三)道德與法律都具有重復適用性、普遍性、可預測性及規范性
法律及道德都可用于調控社會與治理社會,二者均為概括性的規范,具有一般性,不具體針對特別的人與事,并可以反復適用;因此,兩者都是可預測的、抽象的,并不需要對個別的人與事做出針對性的指引,而只需要安排統一的規范就能指引同一類行為或行為主體。
二、法律與道德之間的不同點
(一)兩者形成的階段不同
人類社會及歷史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國家才開始形成,法律也才開始產生。法律的形成方式為國家制定及認可,總的來說是“人定”。道德的形成時間早于法律,當人類社會開始形成的時候,道德便同步產生,因此,道德是一種早期文明;道德原則與道德觀念是人類在社會生活當中自覺形成的,所以是“自然”的。
(二)兩者的內容與結構不同
從兩者的內容來看,法律會對人的行為作出直接的調整,在實施的過程中,多從行為所具有的動機及效果兩方面來進行考慮,而對應于行為合法但內心不接受法的人,并不會追究其法律責任[4]。從規范結構來看,法律在邏輯方面的結構較為嚴密,不僅對主體權利做了明確規定,也規定了主體義務,權利與義務是對應的,但法律的本位是權利。道德將義務作為本位,對動機的惡與善進行追究,并要求內在動機與外部行為應保持一致性,甚至更為重視內在動機,此外,道德在邏輯方面的結構也缺少嚴密性。
(三)兩者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法律的表現形式一般為國家意志,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具有規范作用的文件,包括各類法律、法規及條例等。而道德的表現形式多為社會意志,包括社會輿論、道德規范及社會公約等,多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信條比具體規范更多,一般不具備類似于法律規范的具體性及確定性。
(四)兩者具有不同的實施方式與范圍
法律由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實施,在實施道德控制方面,雖然也有強制性,可是國家并不會強制實施道德,道德的實施主要靠內心信念及社會輿論等方面的保障。法律主要是對一些破壞他人利益及公共利益的關系及行為進行調整,主要調整當事人的外部行為。道德則是在調控思想的基礎上調控行為,對于行為發生與否與后果如何并不過多關注
三、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法律的正常運行需要以道德作為基礎
在價值取向方面,道德對法律具有指導意義。從古至今,道德一直作為判斷惡法與良法的一種價值標準,社會只會接受與道德取向相一致的法,從而使這些法得以順利實施。相反,法與道德要求不符,就會喪失存在的正當理由與合理依據,也無法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更不可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法律能促進傳播社會中的主流道德
法律能起到促進主流道德傳播的作用,這一點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國家通過制定法律來使社會主流的道德原則得以弘揚。當今社會,大部分的法律本身就是道德的最低及基本要求,法律也具體化了道德的原則,將一些道德基本規范確認成為法律義務,由此,國家便可以直接監督公民道德。因此,法律與道德是一種相互協調及共同發展的關系[5]。其二,法律對舊道德進行批判,對新道德進行傳揚。新道德可用于改造社會及改造人,與法律的約束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法律促進傳播社會中的主流道德,同時排斥社會中非主流的道德。又因為法律具備普遍性、肯定性及明確性的特征,社會成員可從法律的規定中得知國家提倡、反對及禁止的道德行為,從而得到道德方面的教化。
參考文獻:
[1]劉新國.論道德在法的運行中的作用[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1(2):450-451
[2]程旭,李可.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及其價值定位[J].廣西社會科學,2009,25(1):736-737
[3]彭凱云,梁秋花.道德的法律化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9,12(11):812-813
[4]劉術永.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J].中國商界,2010,19(10):52-53
[5]方勝鑫,申海良.道德與法律關系之新說[J].中國商界,2009,27(1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