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知識與各種思想的聚集地,也是各種意識形態的產生與傳播的重要場所,各種紛繁復雜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造成了嚴峻的挑戰。當前,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應從“價值—信仰層面”、“目標—策略層面”、“認知—解釋層面”不斷創新意識形態建設,使高校意識形態發揮出更大的理論勢能與吸引力。
關鍵詞:高校意識形態;挑戰;引領;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151-02
高校不僅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是傳承科學知識和思想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更是各種政治勢力爭奪青年、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重要場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使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而高校又是多種非主流意識形態交匯的前沿地帶,因此,也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造成了嚴峻的挑戰。高校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嚴峻挑戰,如何加強當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非常艱巨的任務。
一、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
高校是知識與各種思想的聚集地,是培養符合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要求的人才培養基地,也是各種意識形態的產生與傳播的重要場所,各種紛繁復雜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造成了嚴峻的挑戰。
(一)復雜的國際環境使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
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在當下的強勢地位,加緊對我國宣傳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強化文化擴張和意識形態滲透。正如美國的一位社會學者所指出:“美國流行文化的傳播是長久以來人們為了實現全球統一而做出的一連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動。它代替了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徒推行的拉丁語(共產政府推行的)馬列主義。”[1]面對此種背景,高校校園不再是“世外桃源”,全球化產生的多元化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信仰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擾亂了我國大學生原有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同時由于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與興趣,網絡等新媒體使各種思潮泛濫,從而使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產生認識上的淡化與模糊,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市場化的國內環境給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巨大沖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分層呈現了復雜的局面,產生了復雜的利益關系,從而導致“經濟倫理所強調的公平競爭、效率優先、趨利傾向與社會倫理強調奉獻精神、利他主義、大公無私發生了一定的沖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社會引導和整合等意識形態功能在市場經濟以及自由觀念等侵蝕和消解下不斷弱化”[2]“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3]出現了社會意識和思想領域的多樣性。當前社會意識和思想領域中除了已經確立了指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外,還存在著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社會群體思想觀念的種種社會烏托邦思想,這些構成現階段我國社會意識和思想領域主流意識形態與種種烏托邦思想并存的復雜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而長期存在。高校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蕩的前沿,它與時代同脈搏,與社會共命運,因此,高校意識形態也不可能對種種烏托邦思想“視而不見”。
(三)高校意識形態“自我”建設面臨的新挑戰
近年來,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有若干現象與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如部分高校辦學指導思想功利化,人文社科研究以及相關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輕視思想政治等。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沖擊著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另外,與人才培養目標相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有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如一些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方式單調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總體上不高等問題。恩格斯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4]
二、加強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有效路徑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應從“價值—信仰層面”、“目標—策略層面”、“認知—解釋層面”不斷創新意識形態建設,使高校意識形態在新時期發揮出更大的理論勢能與吸引力。
(一)價值—信仰層面
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應在體現黨性原則基礎上追求以人為本,不僅要求當下高校意識形態切實反映高校師生的根本利益要求和現實呼聲,切實維護好高校師生的根本利益,還要求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展現徹底的人文關懷,尊重人的主體意識、自由意識、權利意識,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高校意識形態一定要自覺揭開自身的神秘面紗,弱化籠罩意識形態的神圣光環,縮小產生在師生之間的距離,關注師生的社會心理,把握師生思想的真實,了解師生心理的蟬變特征和變化走勢,從而實事求是地映照高校師生的心聲。高校意識形態應始終把高校師生的根本利益作為高校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政策、方針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著眼于維護、實現和發展師生的根本利益,兼顧不同階層背景、不同方面師生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地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5]
(二)目標—策略層面
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要發揮對多樣化的社會意識的整合功能和引導功能,弱化意識形態作為政治斗爭工具的功能,強化尊重師生、關心師生、發展師生和激勵師生,從而激發師生創造潛能,形成人人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高校輿論環境。要轉變為高校不同階層利益的整合、高校的和諧和進步提供思想和輿論的保證,進而間接地為執政黨的合法性提供辯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不單單堅持它所具有的階級性,更需要凸顯它本來具有的反映人類進步的普適性,使其在在社會生活方面更多地體現為文化主導的功能。當前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就要讓高校意識形態理論彰顯活力,使其能夠解釋新的矛盾,而不是簡單地對矛盾進行“遮蔽”。
高校意識形態應準確把握引領各種“烏托邦思想”的著力點,努力形成社會共識?!爱斃砟钭兊酶訉嵱?、更為現實,意識形態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凝合劑,能夠把各種運動、黨派、革命團體都聚合起來。”[6]目前,在社會意識和思想領域,除了已經確立了指導地位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外,還有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社會群體思想觀念的種種社會烏托邦思想,這些構成現階段我國社會意識和思想領域主流意識形態與種種烏托邦思想并存的復雜格局。而高校并不是社會的“絕緣體”,高校師生及他們家庭本身就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因此,高校同樣存在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社會群體思想觀念的種種社會烏托邦思想。整合和引領多樣性的烏托邦思想,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識已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必須面對的課題。為此,我們首先應從全局出發找準引領和整合的著力點,盡力解決把“引領”的功夫重點用在哪的問題。根據唯物辯證法,作為“引領”的對象,各種烏托邦思想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矛盾本身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能也不應當搞一刀切。在認真分析研究不同烏托邦思想的本質內容、表現形式、社會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基礎上,我們應該善于抓住關鍵因素和環節,在兼顧一般的同時,要把那些帶有全局性影響的社會思潮作為重點對象來加以“引領”,加大引導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引領其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高校意識形態引領烏托邦思想,表面看是個教育引導的問題,本質上還是要解決與烏托邦思想相關的利益問題。因此,高校意識形態對各種烏托邦思想“引領”的核心應該是與解決高校師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相結合,努力夯實合成思想共識的群眾基礎。
(三)認知—解釋層面
首先,要區別對待不同層次,集中時間、精力抓好“主要矛盾”群體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發揮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須提高其針對性,將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相結合,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要求,凸顯重點群體和重點領域。為此,要下下大功夫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師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等重點群體,堅持“主義真、品德正、方法對”,切實使他們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信念的追求者,從而使他們繼承、發揚黨的思想之脈。除此之外,對于高校文科大學生,也要使他們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經典著作,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使其走向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道路上,能夠自覺地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于普通教師、學生,則主要從“品德正”方面下功夫,在不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紅線”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引領他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文化、精神層次。
其次,從思想宣傳角度來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不斷拓寬內涵,加強公民教育。要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宣傳教育緊密相結合。結合我國社會不斷開放的實際,廣泛汲取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普適價值的精神內涵,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賦予民族情感以理性精神。
最后,高校意識形態要賦予已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以新的內涵。“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在解釋外部條件的可觀察到的變化時保持靈活的適應性和包容性,才能與時俱進地不斷自我更新,從而贏得成員的持續認同與忠誠?!盵7]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需要調整意識形態基本范疇和話語,不斷創新、豐富輿論宣傳手段,從而適應廣大師生生活。首先,必須摒棄那些純粹為階級斗爭服務而已不能解釋、指導當前生活的落后范疇和話語;其次,要與時俱進,不斷反映社會生活發生的新變化,對一些過去經常使用的部分宣傳范疇和語言,要重新加以解讀,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另外,還要將反映人類社會進步的“普適”范疇和話語“國產化”、具體化。
參考文獻:
[1]李慎明.全球化與第三世界[J].中國社會科學,2000,3
[2]吳懷友.全球化與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3]江澤民.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徐紹剛.執政黨與意識形態[J].政治學研究,2004,增刊
[7]沈湘平.合法性與意識形態建設[J].天津社會科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