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風建設是基礎性工作,需要長抓不懈,同時也是學校建設一流農大的“牛鼻子”工程。文章認為目前學生在學風方面存在三大問題和三個原因,并結合農學院實際,提出了6個方面的對策。
關鍵詞:學風建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212-01
兩年來,學校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導向,圍繞全國一流農大的目標,深入開展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把學風建設當作“牛鼻子”工作,積極開展學風建設調研,探究原因,制定對策。
一、問題表現
(一)理想信念缺乏,道德素質下降
部分學生缺少遠大理想、信念,沒有生活目標,貪圖安逸,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部分學生把把學習當作副業,利用主要的時間打牌、游戲和網絡;還有的學生開展經商活動,以賺錢為目的;有的學生追求享樂,誤入歧途。
(二)弄虛作假,考風不正
考風是學風的重要體現。部門學生平時不認真,考試時設法作弊。學院雖然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但仍有部分學生膽大妄為,不擇手段。時間一長,不良風氣彌漫校園,并且一旦形成,短期很難根除,像傳染病一樣,一屆傳一屆。
(三)學習目的模糊,態度不端,紀律松弛
一些學生追求眼前、短期的利益,認不清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認為學習好壞無關緊要,平時醉心于社交活動;一些學生否認現在大學學習的價值,以混文憑為目標。于是,各種現象如曠課、遲到、上網、睡覺、談朋友等現象盛行。
二、根源探析
當前,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其中一些學生身上,但是他的危害性和影響性卻很大。它既影響學生個人的發展與進步,又影響學校整體的形象和發展,更影響社會上對大學教育現狀的基本評價。仔細探究,原因有三:
(一)學生自身不成熟
農學院的學生大體具有兩個特點:一類出生于90年代初,多為獨生子女,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責任、義務沒有明確概念;另一類多為農村出身,大學之前學習較好,視為家中寶貝。這里面,有部分學生的父母是農民工,常年和父母分離,跟隨爺爺奶奶,缺乏家庭教育。當他們走進大學后,生理、心理均未成熟,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情緒不穩、喜好偏激,導致對大學新環境不習慣。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處于斷奶期,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遇到挫折后,不是積極應對,而是悲觀消沉,缺乏銳氣,有的甚至一蹶不振。
(二)學校方面
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日常管理不到位。由于日常事務繁瑣,缺乏相應的精力和時間。還有,自高校擴招以來,各種資源更加緊張,導致在專業、課程、教師質量等許多方面存在大量問題。
(三)社會消極現象削弱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當前,社會有許多消極現象,如:利益分配失衡、知識無用、腐敗橫行等,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正確認識和判斷。教育對高校實行并軌后,大學畢業生不再包分配,而是自主謀生。在這種情況下,各方面都不好的學生,因為有關系,在畢業時卻占得先機,而那些優秀學生,卻很可能一敗涂地,變得很將就。這種惡劣風氣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知識、自身和前途的正確判斷。
三、相應對策
(一)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解決深層次問題
雖然學風建設內容涉及很多方面,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首位。大學四年,各有階段性的目標和任務,不能忽視任何一個階段,大一學生有激情,大二則容易迷失,大三逐步走向務實,大四則直面社會。每個階段,大學生都有不同的思想特征,在這種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從一開始就引導大學生以班集體為單位,樹立健康、向上的學風,是學生管理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在萌芽時候就做好預防,讓大學生剛入大學之后不久就能重新樹立目標和方向是一個重要課題。堅持以學生為本、因人制宜、以情動人、情理交融至關重要,農學院堅決不用工作很強、學習很差的學生當學生干部,而是鼓勵這類學生堅持把精力投放到學習上,知道學習成績大為改觀為止。
(二)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專業思想
在農學院,每年新生一入學,總是有要求換專業的情況,這就對輔導員開展專業思想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戰。因為,學生剛入學,對專業的認識尚處于未知的感性階段,無所謂特別喜歡,只是憑刻板印象覺得學農不好,沒有前途,在這時,積極的引導至關重要。學院堅持一入學就邀請所在專業的系主任給新生上第一節專業介紹課,同時邀請資深的專家教授如煙草專家韓錦峰、小麥專家郭天財、玉米專家李潮海、陳彥惠、湯繼華等為新生開展“指路明燈”教授導航,發揮知名專家教授人格的影響力、感召力。同時,開展學習經驗交流、專題講座等活動,舉辦學院知名校友基層創業報告會,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讓新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認可專業,特別是從社會發展的需要方面認識到專業的社會作用和價值,從而樹立學農、愛農、惠農的專業思想。
(三)加強學風管理形成有效制度
農學院加強學風建設,重在通過日常的學習管理,形成良好的學習制度,包括自習制度、學習小組制度、上課考勤等形式,發揮學生會、興趣小組的作用,定期開展學風建設的調研和把脈,把每個班級的學風情況作為評選先進集體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考前開展誠信考試動員,針對考試中嚴重掛科的學生實施警示制度。同時設立學習進步獎,對進步較大名次的學生進行公開獎勵,發揮激勵和促進作用。重視對宿舍作為學習針對的有效利用,以學習型宿舍為目標號召大家開展書香宿舍活動,形成好的學習氛圍。總之,有措施、有落實,保證了學生的日常學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
(四)重視第二課堂對學風的促進作用
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發展健康積極的校友文化,通過校院運動會、周末文化廣場以及各種類型的文藝體育活動來增加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陶冶大學生的精神人格,提升大學生愛生活、愛學習的自覺意識。二是積極開展通識教育,如擴大學生對專業外領域的探究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加強對社會科學、人文知識的涉獵,樹立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思想。三是加強實踐層面的學習教育。發揮農科的專業優勢,每年組織多支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農村開展服務活動,通過實踐加深對專業的認識、增強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啟發思想,更好地促進今后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