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產業聚集區是河南省加快中原崛起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驅動力。人才是保證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健康、良性發展的重要支柱。本文提出從人才的引入支撐體系、人才的培訓支撐體系和人才的激勵支撐體系構建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的人才支撐體系,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人才;支撐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014-02
河南省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人力資源非常豐富,但高科技專業人才非常缺乏,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失嚴重,人才資源的地域分布和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人力資源總體質量很低。因此,產業集聚區的人才支撐體系亟待完善,而隨著中原崛起戰略的提出,這一問題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一、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現狀
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促進“三化”協調發展、構建“三大體系”、實現科學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依托。《中共河南省委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要“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拉動增長、優化結構、增強競爭力的戰略舉措,努力增強載體功能。”隨著中原經濟區的建設與發展,河南省的產業聚居區已經成為推進中原經濟發展的平臺和載體。截止2010年底,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成面積已達近1100平方公里,集聚各類產業企業兩萬多家,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已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5%以上。
近年來河南省以產業集聚區建設為平臺,通過實施項目帶動、資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在產業聚集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至2010年5月間,河南省政府確定了180個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1.4萬多個,營業收入、稅收占全省二三產業總產出、總收入的1/4,吸納的就業人員占全省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近5%。在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電子信息等多個行業配置了一批龍頭企業,已形成了鄭州百萬輛汽車、洛陽動力裝備、中原電氣谷、周口鞋業、鄢陵箱包、內黃陶瓷、民權制冷等一批重大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集群。2010年富士康、嘉里集團、華晨汽車、福建恒安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紛紛入駐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平臺作用更加突出。而且,集群數量較多的產業大致也與河南省“十一五”規劃發展的重點行業相吻合。
二、構建產業集聚區人才支撐體系的意義
在當今世界,人才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大資源,河南要加快經濟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實現中原崛起,就必須實施人才資源的戰略,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優勢,把人口大省建成人才資源強省。人才資源是中原崛起的第一大資源,人才資源可以推動經濟高質量、高效益的增長,人才資源有利于區域優勢產業的發展,人才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河南省地處內陸,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與東部地區相比,對于人才吸引力與沿海城市相比較弱。人才在經濟社會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更加凸現,各類專業人才是是發展集群產業的基礎性、保障性資源。產業集聚區空間集聚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才,人才更是推動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核心力量。產業集聚區建設必須加強人才支撐體系的建設,提升人才對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支撐力度。
從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把優秀人才積聚到河南省180個產業集聚區,形成局部的人才高地,這是一種比較現實、可行的選擇。不僅保證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的人才需求,而且要采取措施,確保各類人才這種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顯而易見,構建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人才支撐體系顯得尤為必要和刻不容緩。
三、產業集聚區人才支撐體系構成要素
(一)人才的引入支撐體系
首先,要完善人才引入的有關政策,為引進的人才提供一個有利于他們發展和迅速成長的大環境,不僅要把人才引得來,還要把人才留得住;其次,要推進人才市場的社會化,轉變人才的思想和政府的職能。要讓員工充分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人才分別作為雇傭雙方,他們之間是平等的交換關系;人才之間沒有企業身份上的差異,只有技能上的高低。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將政府職能轉變到作為制度政策的供給者制定必要的政策,保證人力資源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再次,大力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舉辦產業集聚區人才專場招聘會,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為產業集聚區建設服務。最后,改變現有的人才引入制度。總體來說,現有的人才制度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人才流動性很差。因此,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加快人才集聚,用“人才帶”來支撐“產業帶”。
(二)人才的培訓支撐體系
個人的素質基本上與生俱來,很難通過培訓而獲得,而能力則是可以經后天培訓而不斷改進。只有用好一切有能力的人,培養一切愿意進步的人,這樣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的培訓支撐體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圍繞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培養高素質產業技能人才和實用人才為重點,大規模的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學企聯姻模式,密切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在企業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加強企業和高校之間人才、知識、技術和信息上的交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科技產出水平;第二、建立企業內部的學習型組織。樹立員工終身學習的理念,大力培養員工的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為員工學習提供各種便利,增強員工對企業的依賴感、歸屬感和忠誠感。
(三)人才的激勵支撐體系
首先,建立人才產權理論。比如高科技人才在首次買房、買車時可以享受轉向的財政補助;其所得的工資報酬等收入在計征個人所得稅時,可以在稅前扣除個人應繳的“三險一金”,以股份和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個人獎勵的,暫緩征收個人所得稅,這些措施已經在南京等地得到了成功的使用;其次,完善按勞分配理論。產業集聚區中的高層次人才除了得到應得的工資外,還可以憑借其向企業投入的人力資本參與利潤的分配,從而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再次,要加大對創新崗位和高層次人才的激勵力度。在物質激勵方面可以考慮引入期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與此同時,企業還要注重對員工的精神激勵。對產業集聚區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給予適當傾斜,對其實行優惠待遇政策。
四、構建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人才支撐體系的建議和對策
(一)優化產業集聚區人才發展環境
首先,加強人才生態環境建設。人才生態環境是一個由眾多復雜因素構成的社會系統,是一個完整的、有內在規律的體系。其中主要可分為社會物質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靈魂。河南要發展,中原要崛起,在國內、國際樹立河南的良好形象,就必須狠抓人文環境的建設。
其次,完善人才服務環境。在產業集聚區建立人才綜合服務工作站,開設產業集聚區人才服務窗口,在人事檔案管理、組織關系接轉、落戶等方面,實行“一站式”服務,提供職稱評定、職業技能鑒定、社會保險、經濟適用房申請等人事代理服務。
再次,建立人才“柔性引進”機制。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長、使用、流動、發展的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突破以落戶口、轉關系為特征的“剛性引進”做法,建立戶口不遷、關系不轉、雙向選擇、自由流動的“柔性引進”機制。
(二)做好產業集聚區人才培養工作
將產業集聚區各類人才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劃,結合國家人社部2011年度高級研修班計劃,根據各產業集聚區實際需要,為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人員參加高級研修班做好對接,培訓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產業集聚區人才素質和管理水平;優先支持與產業集聚區建設相關的出國境培訓項目,在經費上予以傾斜;圍繞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發展的需要,培育具有當地產業特色的職業技能培訓集團,為產業集聚區建設提供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支持。
積極引導河南省高校根據自身條件,結合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狀況進行合理定位,培養產業集聚區急需人才;加強產業集聚區與各類高校間的協作,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產業集聚區工作;鼓勵各高校、社會培訓機構加大對急需人才進行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培訓力度,為產業集聚區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轉變政府職能,完善人才發展規劃
政府要通過設立人才發展基金的方法,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投入人才培養基金,形成以政府為主、企業、事業、個人捐助等多元化的人才引進經費籌措體系,為人才引進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在引進人才的初期,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但在引入以后的進程中,政府要慢慢地實現職能的轉變,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不再直接開發人才,而是推動主體到位;不再從事項目運作,而是培育服務資源;不再經辦人才市場,而是引導產業導向。
在人才的發展規劃方面,根據產業集聚區的實際情況,科學預測人才需求和供給,配套制定相應的人力資源規劃,注重區域差異,構建區域特色人才高地。
通過對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人才支撐體系的研究,探索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人才支撐體系合理配置和人才引進策略,但關鍵在于制度和政策的落實。總之,對于河南而言,要使人才強身戰略能夠得到實現,關鍵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資本的投入是最具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的投人”的理念,切實把人才作為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結合產業集聚區的現狀的進行人才規劃,研究制定符合產業集聚區人才工作實際的包括工資、待遇、職稱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實現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原崛起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關啦啦,呂少輝.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撐體系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