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投資型的企業與生產型、服務型企業有不同之處,這決定了這類企業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方法。在新經濟的大潮下,投資類企業也需要加強創新工作。
關鍵詞:創新;投資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010-01
創新可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分類。一是根據創新性的大小,可以分為根本性創新、適度創新和漸進性創新;二是根據創新的領域,可以分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三是根據創新的層次,可以分為理念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整合創新和技術創新等等。分類方法很多。對于投資型公司而言,我認為第三種分類方法最有意義。
一、技術創新
這是最基礎的創新,也是最貼近市場、最能反映企業創新能力、并且能夠直接影響企業效益的創新。它不僅僅指通常我們所說的技術革新。參照熊彼特的定義,技術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的組合包括:
1.引進新產品;
2.引用新技術,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
3.開辟新的市場;
4.控制原材料新的來源;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新的組織。
例如生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在建投的體系中,技術創新對于基層企業最為重要,它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投資類的公司,應該創造條件,設定機制,鼓勵所投資的企業重視并開展技術創新。
二、整合創新
這是創新的第二個層次。跟從無到有的原始創新不同,它是把已有的資源進行整合,為自己所用,使資源配置從無序到有序,實現新的價值。面包機、雞尾酒,就是一種整合創新。企業在尊重很多從無到有的創新、尊重擁有自主產權的技術創造的同時,要更多地重視整合創新。當然,強調整合創新并不是說不要自主創新,而是提倡企業針對自己的業務進行量體裁衣,對有用的成果資源進行集成整合,實現成果資源的有序管理,縮短我們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時間進程。
對于投資型公司而言,整合創新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例如一些省級投資公司近年來紛紛加大在能源、交通、水利、地產等行業的投資力度。在集團層面上怎樣實現產業間的整合,實現某些資源共享;在各個產業層面上,能不能把項目進行整合,實現銷售、采購渠道共享,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能否互相交流;能不能共同向上下游延伸,打造產業價值鏈?這都是企業可以用心思考,加以創新的地方。
三、商業模式創新
投資型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從哪個方向上實現創新呢?我想,這也要從三個層面上思考這個問題:首先,作為投資型企業,在總公司層面上采用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我們對項目從債權到股權的轉變是一種模式創新,從事業部制到子公司制也是一種模式創新,但是隨著二級、三級甚至四級公司的增多,層級過多必然導致效率低下,現行模式還能否適用?未來公司的利潤來源,除了像現在一樣更多的來自分紅外,如何更好的依靠資本運作創造價值?其次,在專業子公司層面上,需要更多的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所在的產業盈利性如何,有沒有更好的模式能夠提升盈利水平?有沒有可能在整個價值鏈條上構建競爭優勢?如果不行,那么能否通過改變價值鏈的關鍵環節,以形成獨特優勢?只要你能夠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構建了對手無法在短期內復制的競爭優勢,你的商業模式就是成功的。此外,現在互聯網如此發達,有沒有可能通過信息手段實現跨企業、甚至跨行業的資源整合,突破行業既有的限制與競爭規則?這些都是各個直管子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最后,在基層企業,應該研究細分市場,看看所針對的消費者對產品、服務的價值主張有沒有變化,消費者的需求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這些變化,有沒有創新商業模式的可能?借助電子商務,有沒有開拓新市場、壓縮成本的空間,如何將網絡融入傳統的產業鏈?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有可能實現的創新點。
四、理念創新
理念創新是企業發展之魂。沒有理念的創新,其他的創新都無從談起。1985年張瑞敏在海爾砸冰箱,實際是砸掉了過去輕質量的舊觀念。后來海爾提出的口號“真誠到永遠”也是一種重視服務的理念。為了給企業注入新活力,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老板韋爾奇首創企業“無邊界”理念,他主張給予每個人充分的發揮空間,強調知識與學習的價值,鼓勵員工去挖掘自己的偉大思想,學習和占有他人的偉大思想。等等,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些理念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慢慢的會滲透到每個員工的血液中,形成自身的企業文化,從而給企業發展帶來難以窮盡的力量。
展望未來,毫無疑問的是,理念的創新仍然會不斷持續。投資型企業將來會逐步走出本地、甚至走出國門,也許有一天也會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企業。所以要做的是如何把握環境和自身的變化,適時調整發展理念,從而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全球著名的管理學大師托馬斯?彼得斯在三十多年以前說:“距離已經消失,要么創新,要么死亡。”托馬斯?彼得斯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被稱為“商界教皇”,《財富》雜志曾經把他評為“管理領袖中的領袖”。現在距離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流動更快、成本更低,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國界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在這個沒有距離的、平坦的世界上,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永葆創新的動力,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道路。
參考文獻:
[1]張維迎.企業理論和企業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盧泰宏.行銷中國03報告(下)——困惑與創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李冰,張善明.新經濟與創新思維[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