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好社會,實現社會和諧,既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又是一個實際的社會發展與進步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不懈價值追求。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出現了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不良現象,導致醫療行業人文關懷匱乏,一些醫務工作者的行為背離人道主義,醫患關系緊張,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的和諧進程。因此,在醫學人才培養的源頭———醫學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素質高、醫德好的合格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和諧社會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
所謂“和諧”,由“和”“諧”二字組成,“和”即和睦,有和衷共濟、政通人和之意;“諧”即相合,有協調、順和、無抵觸、無沖突之意。“和諧”即是事物合乎邏輯或規律的協調、和睦、融洽的存在、運動和發展。“和諧社會”就是指社會的發展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系統中各個子系統,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是全面系統的和諧與系統的全面和諧。人文素質指意志、思維、情感、學識等多方面綜合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品質,它表現為一個人的修養、品德、氣質及價值取向。人文素質教育即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和自身的實踐將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等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使受教育者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1]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醫學系統及系統各要素和諧發展,而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則是醫學生和諧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隊伍的前提,更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意大利詩人但丁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醫生“必須有高尚之醫德才能悟化出精湛之醫術”。首先,未來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取決于醫學生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道德會促使醫務人員明確對病人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將其化為自己內心的信念,時刻“以病人為中心”,在為患者服務上全心全意,在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其次,未來和諧的醫患關系取決于醫學生的人文素質。醫患關系即是建立在醫療衛生活動過程中特定的人際關系。醫務人員的價值實現需要醫患關系和諧,人民大眾的健康需要醫患關系和諧,社會的安定團結需要醫患關系和諧。而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人文精神的培育又有賴于人文教育。醫務人員只有通過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個人修養和道德情操,才能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實現心靈的慰藉和身體的康復,從而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所以未來的醫務人員不僅要掌握好專業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才能符合構建和諧社會對醫療服務系統的要求。
我國大部分醫學生是理科生,在高中階段存在著嚴重的偏科現象。長期以來重數理化、輕文史哲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慣性導致其人文素質、人文教育“先天不足”。進入醫學院校后,多數學生又局限于繁重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仍然忽略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人文知識學習淡漠、知識面狹窄。繁重的專業課程學習,加上缺少人文科學的引導和緩沖,其結果是導致醫學生人文精神匱乏,人文底蘊薄弱,對未來充滿迷茫,無法承擔為整個社會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重任。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1培養全面發展醫學人才的需要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1世紀的醫生應該成為“五星級醫生”,醫學教育的標準也著重對醫學生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及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及臨床、交流溝通、群體和衛生保健、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技能進行了要求。[2]所以現代醫學教育不只是傳授專業技能,更要在此基礎上促進醫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通過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才能滿足醫學生和諧發展的內在需求,才能幫助醫學生樹立良好的預防觀、診療觀、大衛生觀、大健康觀,并在更深層次上正確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生理與心理、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與全面發展。
2傳統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的“以醫療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已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面對患者不再是單純的治療疾病,還要進行人文關懷,把人的健康問題置于其所處的社會關系中來考慮,關注環境、心理、社會等因素對患者健康的影響,尤其注重對患者生命內在質量的關懷。這就對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順應現代醫學模式的需要,就必須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修養,樹立新型的醫學觀念,正確全面認識醫學與社會。
3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這既是對理論的貫徹也是實踐的推進要求。“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然而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醫學生也正在經歷著價值觀嬗變的微妙歷程。價值觀的多元化是這一嬗變過程中最突出的表現,這種多元化一旦演變成一種無序和混亂,會導致道德準則的缺失,并進而致使醫學生的醫學倫理道德低迷和錯亂,直接后果將是就業后其服務態度與服務質量的滑坡。因此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在當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
1更新觀念,樹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重的新型醫學教育觀
醫學是一個科學系統,它對疾病的認識、預防、診斷、治療是一個嚴謹的科學過程。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科學態度、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同時醫學又是一個人文系統,它研究和服務的對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屬性、心理特性,又有復雜的社會屬性。醫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解除疾病的技術價值上,也體現在撫慰和減輕患者精神痛苦,對人類進行終極關懷的人文價值之中。[3]醫務人員還必須具備人文態度、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所以要推動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就必須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建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重的新型醫學教育觀。
2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老先生曾經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是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成功的關鍵。改變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的單一性,拓寬任課教師的視野,加強其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要切實將思想教育與技術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用教師的個人情操、品德素養和人格魅力去熏陶、同化學生,并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學生享受到人文精神的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3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
首先,針對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不足的現狀,應適當增加人文課程,將人文課程的課時提高到總課時的10%~15%。并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符合醫學教育發展規律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整合醫學人文課程內容,使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交叉融合,在技能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知識,培養提高人文素質。
其次,應積極嘗試醫學人文教育方法的多樣性,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相結合。人文素質教育不是空泛的東西,它可以具體、生動地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應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課程中。同時良好的校園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開展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校園內無處不在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作為隱形課程的校園文化建設,應彌補顯性課程的不足,將人文精神、人文知識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以無形的力量吸引、感染、教育學生,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斷提升自身人文素質。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醫療衛生事業的和諧發展,離不開醫學生的和諧發展。醫學院校只有把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文醫融通、文醫滲透,才能培養出德醫雙馨的合格醫學人才,培養出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和諧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李靜,呂鵬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科協論壇,2011,(5):149.
[2]辛兵,王維民.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與改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s1):59.
[3]鄭金林.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內在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