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只是以占有物質生活資料的多寡為維度,還包括著人的精神空間、情感空間和美感空間的豐富和充盈,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后者更本質地體現著“人”的生存與進展狀態。在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新發展中,關心人的需要及人的價值被放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教育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各樣需求,體現人的價值觀。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性化管理更具有深遠意義。
一人性化管理思想的發展與運用
在傳統管理中,管理的中心是物,因為大生產以機器為中心,工人只是機器系統的配件。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組織中最缺乏的不是資金和機器,而是高素質的人才,人的作用在組織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促使管理部門日益重視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特轉向了人。在任何管理中,人都是決定的因素。管理的這一特征,要求管理理論研究也要堅持以人為中心,把對人的研究作為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20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是基于“經濟人”這一假設的,20世紀30年代梅奧等人的行為管理是基于“社會人”這一假設的,至20世紀50年代又有了基于“自我實現的人”這一假設的,至20世紀50年代又基于“自我實現的人”這一假設的馬斯洛的人性管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文化管理強調了實現自我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管理研究發展史表明,管理學理論明顯地存在著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要以人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質,處理人際關系,滿足人的需求,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現代管理更強調用柔的方法,尊重個人的價值和能力,通過激勵手段激發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充分地調動所有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及合理配置。[1]
人性化管理思想在大學治理中同樣重要。大學治理如同任何組織的治理一樣都應“以人為本”。因為大學是以學生共同體為工作對象的、以學者共同體為主體而構成的知識共同體,在這里,人是最關鍵的因素。沒有優秀的學者共同體如同沒有優秀的學生共同體一樣會給大學帶來無窮的后患,而沒有優秀的管理共同體更是大學的災難。大學的治理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歸根到底,大學的治理要始終以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養,是否有利于人才的成長,是否有利于人才的發展,是否有利于人才的積聚,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創新為基本要求,這是保障“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
二人性化管理體現教育本質的內在要求
教育是心與心的交匯、靈魂與靈魂的告白,是生命節律的和諧振動。從本質上說,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過程,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屬于人自身再生產的范疇。正如康德所說,“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馬克思也曾講過,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自身發展的最高追求,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價值所在。雅克·洛德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堅決重申了一個基本原則:教育應該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的終極目標顯然是實現人的價值、促進人的發展。教育相比于其他行業來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塑造人培養人的,因此教育領域的人本理念應該比其他一切行業要強烈和牢固。大學作為人類社會中知識生產與傳播的主要基地,作為先進文化與思想的主要源泉,管理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成為人”。所以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學生既是管理的客體,也是管理的主體,現代教育的目的已不只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在于培養人,學生將從教育對象轉變為教育服務的對象。歸根結底就是要圍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進行管理,這正是學生管理工作的終極目標和客觀需要。[2-4]
三人性化管理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要求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跨入大眾化的通道,在大學生管理方面,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大學生管理理念與方式作出相應的變革:一是從以管理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大眾化階段,要求我們無論在管理的理念上還是方式方法上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成為大眾化條件下大學生管理的宗旨和名言。二是從管理者的集中控制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在大眾化條件下,多媒體的運用、互聯網的開通、現代遠程教育的構建等都意味著學生不再局限于在學校里、在課堂上學習,而是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進行學習。因此,管理者的任務變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學生的自主精神和主觀能動作用,增強學生的自主能力、選擇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學生能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三是從整齊劃一到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大眾化條件下,大學生群體的新變化要求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生活狀況和學習情況,關注他們的不同心理需要和個性特征;要求采取多元多樣的管理方法,確立多元化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從而把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獨特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充分激發、釋放出來。四是從權威命令到民主平等。在大眾化時代,“維護管理權威”這種管理方式和作風已不再奏效,代之而起的是民主、平等的理念和相應的管理方式、方法。[5]
四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確立以人的完善為目的的管理理念
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大學生人性化管理的綜合體現。大學生素質教育是以對人的關注為核心、以人的完善為目的的一種大學理念。西方素質教育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自由教育觀;及至文藝復興時期,大學成了人文思想的策源地,文藝復興之后,西方大學雖然旨在培養專門人才,但“通識教育”(綜合素質教育)一直在大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進行大學生素質教育首要的一點就是“人”的再發現,并且將他放在“完整的人”的意義上來理解,切實讓大學生既要學會做事,又要學會做人。不要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試的分數來衡量學生,而要科學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通識”與“專業”并行,學問修養與人格修養并舉,知識、能力與素質并重。只有以此為出發點,我們的思想才能走出“功利”、“工具”的世俗樊籬,繼而確立人的完善這
一教育目的。[6]
五注重大學生個性發展,科學實施因材施教的管理方法
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一個無止境的學習和探索過程,探索、選擇能力的培養,是對人的潛能的綜合開發,是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精神價值、社會責任感在內的綜合發展基礎上的素質培養,即達到人的全面發展。這正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和貫穿其始終的核心內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使人類不斷獲取知識,同時提升精神、完善自我,培養有豐富知識、健全人格,富于開拓進取,勇于承擔社會義務,善于不斷探索、自我完善的一代新人。個性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素質結構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的素質在各要素因子發展的多方面性上應有范圍和程度上的個人獨創性;二是人的素質各要素及各要素因子在其結構上的組合應有個人獨特性。此外,人的素質的各基本要素,在其各自的發展水平上也應允許有適當的不平衡,以此表征個人素質的獨特性。因此,應注意激發潛伏在學生青年軀干里的昏睡的個性和活力。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在論及全面發展時,總在有意無意中將它與“平均發展”相聯系。實際上,這是對全面發展的極大誤解,因為人的全面發展實質上是指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或稱個性的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7,8]
六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質,提高人性化管理技能
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轉變對于學生管理干部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管理難度的增加,不僅要改變教育觀念、工作方法,更要運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尤其是辦公自動化技術、打破管理的時空限制,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技術的提高,可以彌補學生管理干部的缺編,使有限的管理干部從繁忙的日常事物中解脫出來,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圍繞學生去思考、研究和解決一些的問題,使學生工作更加科學化、高效化。總之,學生管理干部只有認真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不斷更新觀念,改進管理方法,才能使學生管理工作適應時代的需要,從而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又好又快,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9]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培養社會所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動的中心。大學生人性化管理要求把學生置于一切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中心,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發其潛力和天性。總之,與時俱進,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把培養學生、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作為高等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1][5]安世遨.對話管理———大學生管理新范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2]康德.康德論教育[M].翟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
[3]范向前.高校校本學生管理政策制定理念[J].中國高校研究.2003(12).
[4]熊明亮.“以人為本”視角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初探[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6][7]韓延明.大學理念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郭富庭.大學生人性化管理的分析與探討[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9]康潤平.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管理工作[J].知識經濟,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