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清遠市城市規劃系統及數據庫建立等方面進行闡述,總結了清遠規劃系統及數據庫建立的技術流程和各項關鍵技術;本文重點闡述了相關數據庫的設計流程、數據格式轉換、地理信息系統的內容,為規劃隊伍從事開發的人員提供一些經驗。
關鍵詞:規劃管理;建庫流程;地理信息系統(GIS)。
中圖分類號: TU-856 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城市是國民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載體,是一定地域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中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經濟的發展帶動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城市規模得以迅速擴大。面對傳統的管理手段,難以與城市發展的速度想匹配, 自九十年代初,我國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開始探索采用新技術來適應城市的發展。由于城市管理具有獨特的空間位置信息,因此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首當其沖地被應用到了城市管理中。
自2005年以來,一些技術性的軟件企業開始針對規劃管理過程中的技術審查環節進行軟件研發,比較典型的企業有北京森迪特、上海數慧、廣州城信所以及洛陽從智、洛陽鴻業等,這幾家企業長期鉆研規劃業務,在城市規劃領域具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從技術水平上來看,也各有千秋。其中前三家企業早期均以AutoCAD為基礎,基于CAD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探索,而后三家則以ArcGIS為基礎,基于GIS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后,目前逐步有將CAD技術與GIS技術進行融合的趨勢,也就是說,地理系統的應用模式也將隨著技術的改變而改變。
2 清遠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模式及特點
2.1 系統建設原則
清遠市在制定系統框架的基礎上,按近期與遠期目標分期實施。近期目標定位為,以規劃工作業務為主,以規劃管理業務所包含的空間和屬性信息為數據資源,實現“一書三證”為主線的規劃辦公自動化、規范化;建立總規、控規、詳規、相關審批紅線信息系統,以及一體化的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遠期目標是建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土地管理、環境保護、公安消防、郵電通迅等各部門信息的全面綜合地理信息系統,最終建立“數字清遠”
2.2 系統的特點
采用“標準+規整+審查”模式,具有的特點可總結為八個字:實用、準確、高效、靈活。
實用性強:該軟件采用獨特的“標準”+“規整”+“審查”三位一體的應用模式,實現了設計單位到審查單位的全覆蓋。通過數據規整軟件,使設計單位的設計方案可以方便快捷地滿足標準要求,從而使得方案以能夠符合審查的電子技術要求,使得軟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準確度高:軟件通過一系列算法的不斷優化,使得技術指標的計算精度得以大幅度地提高,尤其是針對技術指標中的容積率、綠地率、住宅面積、建筑間距、建筑退讓等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及重要技術規定,系統審查后出具的技術審查報告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審查高效:通過數據規整后提交的方案,在技術審查環節,除了準確度高外,還具有高效性。一個稍微復雜些的總平面方案,如果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人工審查與復核可能需要1-2天,通過該軟件,則可以在30-60分鐘內拿到技術審查報告。
高靈活性:該應用模式可以使得設計單位完全擺脫對軟件開發商的依賴,同時也可以避免對規范不熟悉而導致的應用問題。使用數據規整軟件,設計者可以便捷地進行方案檢查與錯誤修正,如規整軟件中提供的數據檢查、數據規整等功能,可以實現一鍵解決。
2.3 系統總體框架
清遠市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采用三層邏輯結構體系,即數據層、邏輯層和應用層(如圖1所示)。
1)數據層
包括空間數據庫與業務數據庫,空間數據庫通過統一空間定位基礎實現各圖層的關聯,通過空間數據引擎實現與業務數據的無縫連接。采用Oracle關系型數據庫系統和ArcSDE空間數據引擎實現數據的高效存儲和管理。
2)邏輯層
采用ArcEngine技術,通過ArcSDE空間數據引擎,負責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業務邏輯的實現,如空間數據的存取、表現和操作等。部件庫是應用系統的運行核心,一個功能部件封裝一項密切關聯的功能,提供一種或多種調用接口,復雜部件可進一步劃分成較簡單的子功能部件;通過權限及視圖管理器完成部件在客戶端的組合,形成各應用子系統視圖;通過工作流管理控制部件內部與部件之間的業務流轉;通過部件管理器協調功能部件的運行;不同權限的用戶在客戶端看到的操作界面(桌面視圖)和執行的操作是不同的,邏輯層將應用提出的請求轉換為對數據層的請求,并將數據層返回的結果提交應用層。
3)應用層
實現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的具體應用。現階段主要是包括電子報批、地圖繪制、業務審批等分系統,對于規劃管理系統以“一書三證”為業務核心,將規劃業務中的建設項目審查、規劃制定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輔以其他OA和MIS的常用手段,最后通過圖文一體化的表現方式形成完整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如數據轉換、數據查詢、和專題圖輸出、統計報表輸出、信息發布等。
此外,支撐技術是整個系統建設的理論基石;各種標準、規范及數據定義和軟硬件網絡配置這兩大部分貫穿于系統架構的始終,起支持和指導的作用。
2.4系統數據庫建立流程
規劃管理數據庫數據包括基礎地理要素數據,如:地形圖、用地紅線、規劃專題圖和衛片數據等。這些數據既有空間數據也有非空間數據。在進行數據入庫時,入庫前將空間數據轉換成統一格式,再進行數據檢查和整理(數據完整性、實體封閉性等),對數據進行標準化模式處理及圖屬關聯,將各類型數據通過空間數據引擎集成到規劃管理系統數據庫中,如圖2所示。
3 系統實踐和應用
3.1 業務審批流程
業務辦理審批流程
根據規劃局項目審批的一般流程,系統對報建項目的審批流程規定如圖所示。
審批的一般流程順序為:
⑴.建設單位首先在清遠市網上辦事大廳(http://19.168.4.13/approve)進行項目申報;然后在3個工作日內到窗口交付報建資料,由工作人員對資料核準后在清遠市政務系統((http://19.168.4.9/))中進行受理。電子政務系統受理的項目,經過數據接口程序自動傳遞到規劃局內網,同時在內網自動產生項目登記信息,窗口業務人員登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http://19.168.109.202/qypm)選擇受理的項目,并分發給相應科室;
⑵ 科長將項目分派給指定的經辦人員進行項目辦理;
⑶ 經辦人員根據規劃要求填寫項目審批指標,并繪制有關圖形后上報本科科長;
⑷ 科長根據情況提交局辦公會審批;
⑸ 科長審核后上報給分管領導;
⑹ 分管領導審定后傳給局長;
⑺ 局長進行終審工作,返回分管領導確定簽發、結案或退件,結果傳至窗口;
⑻ 需要收費的項目,財務人員對項目的收費情況進行管理與確認;
⑼.窗口根據審批結果對結案的項目打印輸出有關審批表和證書,對退件的項目打印輸出退件意見。
3.2 圖文表的一體化
基于GeoDatabase和SDE的數據庫管理和訪問機制,將現有的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存儲到相同的數據庫中,達到既可以像查詢屬性數據一樣的查詢空間數據,也可以進行圖形屬性的聯合查詢,實現圖形屬性的無縫集成,即圖、文、表一體化。使清遠市規劃管理由傳統模式逐漸向信息化模式過渡。
系統主要定義行政區劃、規劃路網、形狀地形圖、衛星影像等視圖,用戶可以直接選擇相應的視圖切換到圖形系統中,系統自動調入相應的圖層數據供用戶查詢分析。用戶可能隨意調審批、調現狀圖、調總規圖和調地下管線等相關數據四種。例如,調用建筑紅線和地形圖衛星進行圖文關聯(如圖3所示)。
3.3 有效的數據管理
引入“制圖入庫”模式解決了清遠市基礎地理數據批量生產、快速入庫、快速更新存在的問題,以及總規圖、控規圖快速更新的問題,節約了數據生產和更新的成本;對空間數據采用覆蓋全市、分層管理方式,按照統一的坐標系統對地理實體要素進行分層疊加,按“數據庫—專題—層—要素及屬性”的層次架構構建數據庫,突破傳統的以圖幅為組織單位的方式,實現了數據在空間上的連續無縫;系統可以通過SDE訪問數據庫中圖形數據,也可以直接調入ArcGISr Shape,Coverage格式文件,AutoCAD的Dwg,Dxf格式文件,以及影像數據,實現了多源異構數據的集成;系統為規劃信息供需雙方架構了一條通道,實現了基于網絡的異質、異構數據的共享。
3.4 審批輔助功能
為配合相關的審批業務,地圖編輯工具位于地圖頁面的下方,功能依次為保存紅線、繪制點、繪制多邊形、繪制矩形、繪制圓、矩形選擇、后悔、恢復、啟動cad、獲取cad圖元、保存本地文件、打開本地文件、坐標標注、尺寸標注、面積標注、文字標注、引線標注、旋轉、垂線(已知垂點)、打斷、垂線(已知垂足、垂線長度)、偏移直線、連接、提取實體、緩沖、相切弧、坐標繪制、捕捉、取消捕捉、樣式設置以及縮放至紅線圖等系統功能。
結語
系統采用圖形視圖和圖形文檔等圖文一體化技術實現系統在文檔辦公和圖形應用中的結合,對空間數據采用GIS空間建庫方式管理和項目式管理相結合?;A數據采用GIS空間數據庫方式,通過SDE實現數據管理;規劃成果數據采用項目式和空間數據庫相結合,通過項目式將控規、詳規等規劃成果的文本數據、圖片數據,空間數據有機合成一體管理。實踐證明,清遠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思路和技術方法切實產效,初步緩解了當前城市規劃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局面,總體上取得了積極的效應。為進一步建成清遠市城鄉規劃管理信息化平臺創新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最終實現“數字清遠”的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宏偉目標。
經研究,由于受經濟和技術水平的制約,中小城市不宜照搬大城市“高標準、高要求、高投入”的發展模式,而應該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充分利用優勢,將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自身經濟水平和對地理信息的需求和應用相結合,合理規劃。
參考文獻
[1]丁睿 .城市規劃的實證主義傳統的轉變 [J].城市問題 ,2006.
[2] 王中.城市規劃與人文關懷[J].城市問題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