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目前《無機與分析化學基礎》教材的特點及存在問題,探討了無機與分析化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和體會,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藥劑專業;無機與分析化學基礎;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無機與分析化學基礎》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藥劑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我校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獨立開設兩門課程《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但隨著我校為了更好在衛生職業教育中體現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趨勢,從2009年開始使用由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這套教材與之前教材相比,無論是從教學內容,或教學方法上都作了很大的改變,通過這幾年的使用,現在談談我對這個課程改革的看法。
一、舊教材教學內容的現狀
《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分別第一開期與第二學期開設,《無機化學》課時76節,《分析化學》課時96節。這兩本教材的教學內容的理論部分論述完整,特別《無機化學》課程內容包括了元素周期表中大多數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但元素部分的內容比較瑣碎,并且多數內容停留在描述性介紹的水平上。《分析化學》包含非水滴定,重量分析,質譜分析等內容,大多數教師往往認為理論部分有深度, 系統性強, 代表了學科的發展水平。但這種淺、繁、全的內容并不符合現代中職生的教學要求, 也不符合現代化中等職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隨著學科的發展和知識的豐富, 《無機化學》課程與《分析化學》的教學內容也越來越多, 書越編越厚。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目標現代化、社會化的要求, 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要已由“專才”型向“全才”型轉化。學生所學知識的知識面已大大的拓寬, 然而教學時間的有限性, 難以完成原有的教學內容。特別是《無機化學》第八章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教材只羅列各種性質, 講起來平淡乏味, 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分析化學》第十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簡介、第十五章其它儀器分析法簡介,因為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資金問題,大部分中職學校都沒有相關的儀器, 因此這些內容往往以學生自學為主, 導致學生對元素部分及儀器分析部分內容的忽視。 因此,我一直認為有必須按“少而精”的原則重組《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的教學內容。
二、新教材教學內容的特點
由《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兩門課程合編為一門課程《無機與分析化學基礎》,課時102節,這可以說是《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課程最大的改革變動。無機化學部分大刀闊斧砍掉四章內容,只保留四章內容,如將元素及其化合物內容全部刪除;而分析化學部分則減少三章內容,將非水滴定、重量分析、質譜分析、核磁共振等內容刪去。本教材共十四章,無機化學只占四章,分析化學則占十章,將分析化學部分作為本教材的重點,能很好體現其專業性。因為在藥學專業教育中,分析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在藥物分析學、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和中藥學等各個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作為生命科學一個分支的醫藥領域,其生產、研發和應用沒有一刻離開過分析化學的幫助,臨床檢驗、疾病診斷、病因調查、新藥研制、藥品質量的全面控制、中草藥有效成分的分離和測定、藥物代謝和藥物動力學研究、藥物制劑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都離不開分析化學。[2]從內容上看,《無機與分析化學基礎》更能體現“少而精”的原則,它將一些復雜難懂的內容刪去,只保留必須的理論知識,克服理論知識偏深、偏難、偏多的狀況,并強調“基礎”二字,體現“寬口徑、重實用”的職教思路,更適合現在中職生的教學要求。
新教材還配有教學大綱,對每一章的重點掌握內容還標示出來,這對教師制定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每一章前面都加入“導學”、“課堂互動”、“相關鏈接”、“小結”、“同步練習”,并配有答案,內容形式多樣,從而提高教材的靈活性,趣味性和可讀性。對比舊教材單一的模式,新教材更能體現知識的靈活性。
新教材在實踐項目的選取上,更體能了實用性這個特點,所選取的實驗都是可操性非常強,突出以能力這本位的教學理念。
三、新教材教學內容的不足
新教材雖體現了“少而精”的原則,刪除一些復雜難懂的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因為刪除太多,不可避免的破壞了知識的系統性,特別是知識的聯系性。比如,無機部分的軌道表示式已刪除,但在第二學期開設的《有機化學》卻多次出現雜化軌道知識,學生連電子云、軌道表示式都沒有聽過,要他們看懂雜化軌道,那是不可能的。但,不講雜化軌道,卻無法講明甲烷分子,乙烯分子的結構,特別是∏鍵,不講∏鍵,又如何講明有機反應中非常重要的加成反應?所以為了講明雜化軌道,在進行《有機化學》時,我往往要補充軌道表示式的內容。我發現,講解了軌道表示式內容后,再講雜化,特別是∏鍵的形成,學生一聽就明。在以后講解苯的大∏鍵,共軛效應,學生都能理解。所以,我認為,在無機化學部分,這部分內容不能刪除。
還有對于元素及其化合物,也不能全部刪除,起碼要保留一章內容,簡單講解各族元素。總不能學完無機化學,連一些重要元素的主要性質都說不上,特別是鹵素,在《有機化學》多次出現鹵原子,鹵化氫,氫鹵酸的字眼,學生根本不明。同樣,講到堿金屬學生也不懂,《有機化學》中講醇的性質第一個就是與活潑金屬反應,“醇與鈉反應不如水與鈉反應劇烈,說明乙醇的酸性比水弱”但學生連鈉與水反應都沒見過,如何理解?又因為刪除了酸堿定義,學生根本無法理解為什么乙醇有酸性?還有很多學生問:“老師,水不是中性嗎?為什么說水是酸性?”同樣,在分析化學中分析酸堿指示劑變色原理時,也出現 “酸式色”和“堿式色”,所以,我認為,要學生很好理解這些知識,對于酸堿定義這部分內容應要保留。
當然,內容增多了,也需要增加一定的教學課時,讓學生無機及分析化學基礎知識更有系統性,為以后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體現教材的科學性與適用性,我想,這才是教學內容改革的初衷。
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無機及分析化學是一門深奧的科學,簡單的灌輸往往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善于運用新教材各種模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新教材在靈活性和趣味性問題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每章均在“導學”中展示內容提要、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并加入“課堂互動”“相關鏈接”“實例解析”等,內容豐富多彩,實用性,趣味性強。內容上,不再單純是理論知識的講授,形式多樣,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本章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開闊眼界、啟迪思維、激發興趣, 變“死學”為“活學”。例如在“溶液的酸堿性及其pH值”的內容中, 注意介紹水的電離平衡, 通過“相關鏈接”延伸出水在人體內的生理作用及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引導學生進行食品在體內酸堿性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擴大知識面, 并結合生物化學方面的知識,產生對生命化學的極大興趣。
2 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思考
由于無機及分析化學不但是一門基礎科學,而且還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應用科學,通過在課堂上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同學們感覺到《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際上就是身邊的科學,引起大家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運用形象教學和直觀教學,《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特點是反應式多,分子式多,模型圖象多,利用形象教學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大量的圖、表來溝通《無機及分析化學》內容間的內在聯系,用系統歸納、總結的形式闡述每章的重點內容及與其他章節的相互關系;采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教學,如:實物、投影、掛圖等,使課程學習更加形象化,這樣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 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正確思維能力
目前,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逐漸被多媒體技術取而代之。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是教育手段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多媒體技能有多重感官刺激,圖文并茂、音畫相融、信息傳輸量大,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提高教學速度,節省課時,減輕教師的勞動,而且有使用方便、形象、生動、直觀等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增強學生記憶力,提高教學質量。為了在有限的教學學時中,增加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益,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在課件中配以大量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一些較難理解的空間結構,可通過課件一目了然,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識。如在進行滴定分析的教學時,通過播放虛擬實驗室的滴定實驗,學生不僅能看到一滴滴的溶液滴進待測溶液,并能看到滴定曲線的逐步形成,再看到終點的變色,學生雖然沒有進行滴定實驗操作,但通過多媒體的播放,學生已能更深入去領悟滴定實驗了。這種直觀教學,有利用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當然,無論是多么逼真的視頻、動畫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真正動手操作實驗,所以,教師要靈活運用多媒體,而不是依賴多媒體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能力。
五、加大實驗投入、強化實踐教學
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特別是分析化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化學人才培養中,實驗課與理論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5]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因此,應對實驗室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時強化實驗教學。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始終認為,作為中等職業學生,對于性質實驗通過課堂的演示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讓學生參與,而實踐內容的重點應放在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面。在每次實驗中,我都對學生的操作技術嚴格要求,每個環節也都認真做好操作示范。對一些基本操作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儀器的使用等,在實驗安排上,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反復操作的機會。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常用的化學實驗操作,并熟練掌握各儀器的使用,每學期實驗結束后,都對學生的基本技能進行實驗操作考核。
此外,對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的一些典型實驗,我們也盡量給學生一些鍛煉的機會。特別是對于分析化學實驗,教師所教授的不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4]所以,我們要強化“量”的概念,讓學生體會一滴溶液對實驗結果帶來多大的誤差,培養科學工作態度,嚴謹細致的專業學風。
參考文獻
[1]石寶玨.無機與分析化學基礎(第一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王寶峰.論高職藥學專業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 [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173—174.
[3]高紅艷.分析化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 :42-43
[4]劉利紅.藥學專業分析化學緒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山西醫藥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3:261.
[5]陳敏敏.中職學生分析化學實驗課的改革者[J].科技促進發展,2009,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