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住宅建設步伐的加快,房屋數量不斷增加,而建設的施工質量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技術是保證質量的前提,因此樁基礎的施工技術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地質條件差的建筑均采用樁基礎,樁基礎具有承載力強、穩定性好、沉量小且均勻的特點,但在施工過程中極易出現質量通病。本文從建筑樁基礎的施工技術問題出發,對樁基礎施工過程中控制要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房屋建筑; 樁基礎;;施工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473.1 文獻標識碼:A
1 樁基礎施工準備
樁基礎的施工過程具體可分為施工前準備階段和沉樁階段。
1.1 樁基礎施工前階段
1.1.1 在施工前,對樁基施工的現場進行全面踏勘,以便為編制施工方案提供必要的資料,也為機械選擇、成樁工藝的確定及成樁質量控制提供依據。施工現場及周邊環境的踏勘現場踏勘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查明施工現場的地形、地貌、氣候及其它自然條件;查閱地質勘察報告,了解施工現場成樁深度范圍內土層的分布情況、形成年代以及各層土的物理力學性能指標;了解鄰近建筑物的位置、距離、結構性質、現狀以及目前使用情況;了解沉樁區域附近地下管線(煤氣管、上水管、下水管、電纜線等)的分布及距離、埋置深度、使用年限、管徑大小、結構情況等,了解施工現場區域內人為和自然地質現象,地震、溶巖、礦巖、古塘、暗濱以及地下構筑物、障礙物等。
1.1.2 機械設備準備。施工前應根據設計的樁型及土層狀況,選擇好相應的機械設備,并進行工藝試樁。比如螺旋鉆機適用于水位以上粘性土、粉土、沙土、膨脹土等,適用的徑大約為 300~2000mm,而震動沉管灌注樁機則適用于淤泥、一般粘土、松散砂土、素填土等,適用直徑約為 400~500mm。選好合適的機型才能正確的施工。
1.1.3 現場準備。要使場地平整,高層建筑物的樁基通常為密布的群樁。另外,在樁機進場前,必須對整個作業區進行平整,以保證樁機的垂直度,便于其穩定行走施工現場首先應清除現場障礙物,成樁前應清除現場妨礙施工的高空和地下障礙物,如施工區域內的電桿、跨越施工區的電線、舊建筑的基礎或其他地下構筑物等,這對保證順利成樁是十分重要的。
1.1.4 技術準備。
樁基礎工前應:編制施工方案,明確成樁機械、成樁方法、施工順
序、鄰近建筑物或地下管線的保護措施等;計劃施工進度,根據工程總進度計劃確定樁基施工計劃(含進度計劃,勞動力需求計劃及材料、設備需求計劃);制定質量保證、安全技術
及文明施工等措施;進行工藝試樁,確定合理的施工工藝,確定工藝參數。
1.2 沉樁階段
1.2.1 灌注樁成樁
灌注樁成孔方法主要有泥漿護壁成孔、沉管成孔及干作業成孔等幾種。在成孔后放置鋼筋籠、澆筑混凝土,形成灌注樁。
1.2.2 預制混凝土樁與鋼樁的沉樁
預制混凝土樁的形式有方樁及管樁兩類,鋼樁則有 H 型鋼樁及鋼管樁兩類,它們的沉樁方法主要有錘擊打入法、靜力壓樁法及水沖沉樁法,有時也采用振動沉樁方法。
2 樁基施工階段的控制要點如下:
2.1 原材料抽檢
主要檢查鋼筋、水泥、石子、砂等主要原材料的質量。如水泥要進行安定性、標準稠度、凝結時間、抗壓和抗折強度試驗;鋼筋要進行拉力、冷彎等實驗;砂石要檢測其級配、含泥量、含水量等。如果采用商品混凝土,則需要認真核對水灰比,確保符合現場地質條件。
2.2 鉆孔過程監督
在每次鉆孔前應該重新復核該樁位及標高,確保無誤;檢測終孔的孔深、孔徑、孔斜度及二次清孔后的沉漿密度、沉渣厚度。參照地質勘探報告,檢查是否已經達到設計持力層以及進入持力層的深度。施工中如果遇到地質變化,進入持力層深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加深 0.5m~1.5m,以保證達到設計承載力。沉漿密度應符合規范要求。沉渣厚度不大于 100mm。
2.3 鋼筋籠檢查
主要檢查鋼筋籠的制作質量、下籠、焊接質量、搭接長度。分段制作的鋼筋籠的長度以鋼筋的定長為宜,但不宜短于 6m,連接時 50%的鋼筋接頭應予錯開焊接,且兩鋼筋軸心在一直線上。為避免灌注導管掛籠及鋼筋籠上浮,籠底鋼筋略成喇叭狀。對非全長配筋的樁,鋼筋籠頂標高低于地面時用吊筋將鋼筋籠焊接牢固,防止下落。鋼筋籠的保護層最好是設置成混凝土滾輪,厚度為混凝土的保護層厚度,每隔2m均勻布置 4 個,穿在箍筋上,這樣既保證保護層厚度,又能減少對孔壁的擾動。在焊接施工時要特別注意焊縫的飽滿程度。
2.4 混凝土澆筑的旁站監理
對混凝土灌注樁的澆筑過程應進行旁站監理,主要應檢查施工企業現場質檢人員到崗、特殊工種人員持證上崗以及施工機械、建筑材料準備情況、執行施工方案以及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情況以及混凝土的攪拌、配比和澆注質量,對于導管的檢查一定要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前應檢查孔內的泥漿性能指標和孔底沉渣厚度,如超出規定應進行二次清孔。混凝土應有較好的和易性即流動性、粘聚性、保水性,只有這樣才有良好的抗離析能力,才能真正保證樁身混凝土的質量。混凝土運至澆筑地點,應檢查其均勻性和坍落度是否滿足規范要求,若不符合應進行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禁止使用。通過實踐表明樁基澆筑過程中的堵管也與混凝土的離析有關。首批混凝土下落后,混凝土應連續澆筑,沒有特殊原因,不得長時間中斷,防止坍孔情況發生,最好使用商品混凝土。鋼筋籠上浮的預防:為防止鋼筋籠上浮,當導管口低于鋼筋籠底部 2m~3m ,且混凝土表面在鋼筋籠下 1m 左右時,應放慢混凝土澆筑速度,當混凝土面上升至骨架底口 4m 以上時提升導管使其底口高于鋼筋籠底部 2m 以上,恢復正常的灌注速度。除上述方法外還應從鋼筋籠自身加以考慮,將鋼筋籠骨架中 4 根主筋伸長至樁底,實踐證明,上述方法是有效的。混凝土樁身局部夾泥,灌注當中遇到不良地質,諸如流砂、淤泥層等應改變施工工藝,連續快速地澆筑,提高混凝土坍落度,防止夾泥情況的發生。
結語
總之,對于工民建筑中的樁基,保證將上部分荷載傳至持力層是施工時須控制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只要抓住將上部荷載傳至持力層的重點、難點,保證樁身施工質量,合理安排施工工藝,確保施工質量,便可有效地達到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國東.樁基檢測及新技術的開發應用[J].甘肅科技,2010,(02).
[2]舒翔淺.談樁基工程施工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04) .
[3]張恒忠,楊瑞輝. 淺談樁基施工質量監理[J].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