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內外接連發生了河南濟源血鉛超標、紫金礦業污染、墨西哥灣井噴漏油等多起重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嚴重影響了當地的人民生活、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危害了人類生命與健康,破壞了生態環境。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國內外環境形勢,闡述了建設環境預警監測體系的重要性,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及對策,為環境管理決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環境預警;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國內外接連發生了河南濟源血鉛超標、紫金礦業污染、墨西哥灣井噴漏油等多起重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嚴重影響了當地的人民生活、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危害了人類生命與健康,破壞了生態環境。因此如何加強環境預警監測,提高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建立完備的環境預警監測體系也就成為各級環保部門的責任與義務。
1環境預警監測概述
環境預警監測是指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連續性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事件的環境監測活動。環境預警監測要體現超前性和預防性。環境預警監測的原則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環境預警監測的主要任務是查明轄區內各類突發性環境污染隱患,制定出控制污染的措施和建議,最大可能地避免污染事故的發生。
2 環境預警監測體系的建設
環境預警監測體系包括預警資源、監測設備和監控機構。環境監測機構在環境監測活動中發現監測數據明顯異常或者顯著變化的,應當分析原因,借助專家庫和分析工具進行擴散模擬預測污染發展狀況,核實預警信息后聯合地方政府、消防等部門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報告,制定應急監測方案,進行快速溯源、應急監測,最終撤銷警報或進入應急處置,即接警處理、警源分析、警情判定、預報發布、警患排除或應急處置五個方面。
3 環境預警監測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預警監測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各級環保部門尚未形成健全的環境預警監測體系,基層工作人員發現環境問題主要依靠臨時判斷,無法獲取可靠的預警信息,無法準確發布預報,無法防患于未然。這就要求各級環保部門整合資源,加強預警預案管理,建立集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調度指揮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管理平臺。
3.2 信息儲備不夠全面。
針對每一例有可能造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風險源目前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庫,監測預案簡單籠統,不能事先對環境污染事件、環境風險源深度剖析,無法評估事件發生概率,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這就導致一些地方應急監測無的放矢,應急監測預案“失靈”。 因此,各級環保部門在未發生任何突發環境事件之前就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合理配置應急資源,建立預警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3.3 預警監測能力滯后。
很多地區由于資金投入缺乏長效保障,應急監測設備匱乏,監測技術儲備不足,難以監測污染因子濃度和排放量,不能科學預測污染物變化規律。一旦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往往需借助上級和其他監測站的力量,降低了監測效率。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環境預警監測能力,應通過多元化投入,加強技術能力儲備,形成“省級強高端、地市現特色、縣級重基礎”的監測建設格局,建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聯動作戰體系。
4 環境預警監測體系的應用
4.1 平戰結合,常態化管理。
按照“預防、預警與應急并重”和“平時重防范,險時抓應急”的原則,把環境預警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并對預警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環境背景空間數據、風險源數據、危險品數據、監測分析方法數據、應急監測人員組織數據、專家數據、設備設施數據、應急預案數據、環境污染事故預警系統數據、應急預警分析模型數據等實時更新,定期進行預防性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治理。一旦出現異常的環境變化,結晶人員可以利用現有預警平臺快速分析原因,結合污染源的類型、分布、強度及當地氣象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等,得出準確的預警信息[3] ,立即上報有關負責人處理。
4.2 快速定位,定量化篩選。
對接警污染源進行分析, 通過對復雜的環境因素再進行篩選, 找出對環境污染貢獻最大的因子, 并注重各因子的相互關聯和累積效應性,相應計算出環境將要受到污染的量值, 作為環境污染的警兆,為及時發現警情, 發出警報奠定基礎, 以達到避免警情的發生或減少污染危害的目的。
4.3 警情判定,可靠性評價。
警情判定是預警的前提和基礎,發現警情后應首先進行現場初步調查,擬定合理的評價大綱,確認評價的技術路線,根據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確定評價單元, 選擇評價方法,建立環境污染數據庫和圖形庫, 對污染程度進行容量的評價和分級,并根據每一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效應模式對各環境要素作出可靠的風險評估。
4.4 污染模擬,準確性預報。
環境污染預警是建立在預測的基礎上, 環境質量預測的核心是對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 擴散規律的定量描述, 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變化的預測, 實現定量描述。如: 在以燃煤為主要能源的城市, 可通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預測、人口變化等來預測大氣環境的變化, 利用污染物擴散模型和多種GIS空間綜合分析功能, 模擬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以不同功能區空氣環境質量標準作為警戒線, 根據大氣環境質量預測結果, 給出大氣污染擴散的動態變化趨勢, 從而達到警度預報的目的。
4.5 及時跟蹤,綜合性整治。
根據環境污染警度預報的結果, 對于不同功能區進行環境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最大濃度控制,采取相應的綜合整治對策, 通過減弱污染源的有利影響因素遏制最大污染因子發展,以達到排除警患的目的。若不能在短時間消除警患,則立即啟動應急監測預案快速轉入科學應急處置,由點到面鎖定控制區域,疏散和保護人民群眾,實現污染程度最小化。
結語
環境預警監測體系的建設與應用可以使決策者和管理者及時掌握環境污染的動態規律,了解環境污染的發展趨勢,提高環境管理工作效率,真正服務于科學發展,有效預防和及時控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但基于目前環境預警監測體系尚不成熟,仍需要各級環保部門的共同努力,努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安定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秦麗平.淺談環境預警監測[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23):218.
[2] 周佩德.境預警監測應走向常態[R].江蘇省:射陽縣環境保護局,2008:55.
[3] 馮文釗,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警網絡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4, 17 (1):9-11.
[4] 王玲.環境污染預警應成為區域開發環評的重要內容 [R]. 湖北:襄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201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