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畫面:在一個奢華的大宮殿里,皇帝面向南方,坐在正中央的寶座上,眾位大臣面對皇帝,有時低頭不語,有時高呼萬歲。這個大宮殿就應該是中國古代皇宮里最重要的正殿了,它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名字,比如唐代大明宮的正殿叫含元殿,北宋汴京皇宮的正殿叫大慶殿,元代的皇宮正殿叫大明殿。今天,小cool龍要給大家講的太和殿就是明清兩朝紫禁城的正殿,民間的老百姓們幾乎沒有機會走進紫禁城,他們只能想象著太和殿的金碧輝煌和恢宏氣勢,這個代表著至高權力和無上地位的建筑也常常被老百姓稱為“金鑾寶殿”。
太和殿和紫禁城中的其他宮殿一樣,是在明朝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到北京前所建造的,其實在建成之初并不叫太和殿,而是沿用了南京故宮正殿的名字,叫“奉天殿”。到了明朝嘉靖皇帝重修紫禁城后,將“奉天殿”改為“皇極殿”。此后經歷了明朝末年的戰亂,大殿破爛不堪,經清朝順治皇帝重修以后才改成了現在的“太和殿”這個名字。
太和殿合基上的神獸們
位于中軸線上的太和殿是紫禁城里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單體建筑,它和身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共同建造在一個八米多高的三層臺基之上。
如果從空中俯視這個臺基的話,你會發現一個很大的“土”字。在古人眼里,“土”是和“中央”“黃色”聯系在一起的,所以用在這里代表著皇帝擁有天下的權力。臺基最上一層是個寬闊的平臺,叫“月臺”,月臺上擺放著象征皇權的計時工具日晷、標準量器嘉量,以及寓意皇權延續萬年的銅龜和銅鶴各一對。
沿中軸線的三層臺基之上,分別沿坡度立有三個大石雕,上面精工雕刻著九條立龍,正飛騰在流云之中,下面是海水江崖紋,四周用番草圖案裝飾,整個石雕畫面豐富,造型飽滿,顯示著皇家天子的威嚴。
國學小名片
古時有人講,石雕正中除了龍之外還有一種叫“鰲”的神獸。參加完最高等級考試殿試的考生,如果拿到前三名,會跪在這塊陛石下迎接殿試榜,而位置居中的狀元,正好對著石雕正中間 的巨鰲。于是老百姓稱贊考了第一名的狀元時常會說“獨占鰲頭”,現在這一成語用來比喻居首位或第一名。
三層臺階周圍是用漢白玉雕刻成的欄桿,欄桿下面還趴著y一個小神獸,有人說它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叫做螭首,肚子特別大,能吞很多水。它們一共有多少個呢?1142個,好驚人的數字。如果你夠細心,會發現它們嘴里都有一根小管道。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你正好遇上下大雨,就會看到臺基上的雨水會順著這根小管道流下來,形成千龍噴水的奇觀。原來,它們還是實用的排水工具。
太和殿到底有多大?
我們現在看到的太和殿其實并不是明朝建造的,而是清朝康熙皇帝重新修建起來的。康熙十八年的冬天,天氣很干燥,御膳房的一位小太監不小心引發了火災,最后殃及到了太和殿,致使太和殿被焚毀。但因當時國家正斷斷續續處在戰爭期間,所以一直沒有復建,直到康熙三十四年春天才動工重建,兩年多以后大功告成。你們能想到嗎?如此浩大的工程,各類建造人員加起來一共才326人。
作為紫禁城的正殿,太和殿的屋頂采用的是中國古代建筑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上面覆蓋的是10萬片黃色的琉璃瓦,在藍色天空的背景映襯下,顯得格外俏麗動人,正脊兩端的大吻高達3,4米,重量達到了4.3噸,由13塊琉璃瓦拼裝而成,而在各角垂下來的屋脊卜排列著一排小神獸,采用的是獨一無二的10個,顯示了太和殿至高無卜的重要地位。
我們在前面講午門時說到,古人將1、3、5、7、9稱之為天數(陽數),而將2、4、6、8、10稱之為地數(陰數)。我們在紫禁城里能找到很多單數,比如太和殿,我們一起數數它正面一排一共有多少根柱子呢?對,一共是12根,把宮殿的正面隔成了11個小方塊,每個小方塊就是古代建筑上常使用的一個單位:“間”。但是這里有個疑問了,工匠們在建造時為什么沒有選擇陽數中最大的9間呢,而選擇了11間?
這還是和上面講到的康熙年間的那次大火災有關,此前太和殿所用的木材都來自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深山中高大結實的金絲楠木,所以只采用9間的布局,完全可以支撐起整個建筑上部的重量;但是當康熙皇帝重修太和殿時,很難再找到原來那樣高大結實的金絲楠木了,只能用較小一些的大興安嶺松木來代替,因此增加到11間,側面還是保留著5間的格局,內部共計55間。為什么要取55呢?因為五個天數之和25加上五個地數之和30,正好是55。
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和殿正面11間,大約長64米;側面5問,大約長37米;高度達到了將近27米,站在太和殿面前會讓人感受到一種震撼。但是小cool龍今天要告訴大家,明朝剛剛建好的太和殿比這個大多了,雖然面闊只有9間,但是長度達到了95米,寬度有47米,也比現在的太和殿高了許多,只是經歷了多次重修之后,太和殿越來越小了。